作品介紹

花神百年


作者:冬炎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4:35


  祖輩與父輩
  中國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城邑中山市(古稱香山縣)以五桂山“多神仙花卉、香聞十里”而得名,那里景色優(yōu)美,人物俊杰。蕭淑芳的祖籍正在這方寶地之上。
  蕭家祖上為書香門第之望族。祖父一介秀才,能文能詩;祖母大家閨秀,惜早年玉殞,生有蕭伯林和蕭友梅兩個兒子和一個早逝的女兒。嗣后,祖父將府上一位丫鬟納為妾,晚輩稱她作“二婆”。庶祖母人賢惠能干,在為蕭家續(xù)香火方面可謂是勞苦功高————孩子接踵而至,一直排序到十四。
  蕭淑芳父蕭伯林(1876~1952)勤學賢達,苦斗奮爭,在“庚子賠款”期間入天津英制北洋醫(yī)學院學醫(yī),后歷任鐵路局醫(yī)生、車務(wù)處長、副局長職。20世紀20年代初定居北平,靠十余年節(jié)儉下的薪金在西城購置了房產(chǎn),祖父和庶祖母等人遷居而來,濟濟生活一處,直到去世。蕭家在京郊西山碧云寺腳下置有一塊墓地,蕭伯林及夫人李志芬(1876~1963)分別于1952年和1963年故去,與他們的父輩皆安葬于此。
  蕭淑芳叔父蕭友梅是孫中山摯友,為中國同盟會最早成員。他是中國首位音樂海外留學生,后成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蕭淑芳七姑父王世杰曾任武漢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外交部長,為人率直正派。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有關(guān)部門曾邀請其回大陸,終因九旬高齡而未競,后客死于臺。
  當然,在他們之后的晚輩中更是不乏卓犖人才,蕭淑芳、蕭淑嫻、蕭淑熙姐妹以及堂弟蕭勤就是這個家族的杰出代表人物。
  中國近代音樂先驅(qū)蕭友梅
  蕭友梅(1884~1940)近代音樂教育家,曾留學日本、德國。歸國后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科和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創(chuàng)辦國立音樂院(后改名為國立上海音樂?茖W校)。撰有《普通音樂》等書,并作《問》、《國恥歌》等數(shù)十首歌曲及鋼琴曲。中國近代音樂教育體系是在蔡元培先生倡導和支持下由蕭友梅一手建立起來的,蕭友梅的名字標志著中國新音樂時代的開始。臺灣地區(qū)《聯(lián)合報》載周凡夫文章“蕭友梅的一生”稱:“就蕭友梅的一生功業(yè)來評價,他對中國近代音樂的發(fā)展實在起著劃時代的貢獻,譽之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實在當之無愧!
  蕭友梅十八歲赴日學習西洋音樂,較李叔同進入日本“上野音樂學!痹缛,除“音樂救國”外還直接參與了革命運動,結(jié)識了民主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并成為至交,1906年參加“同盟會”,極得孫中山賞識,說他“最能理解我的本意”。蕭友梅常出入位于東京郊外大久保鎮(zhèn)的廖仲愷府邸,與孫中山、梁必、錢樹芬、錢乃文、樂盧、何四良、劉叔和、關(guān)乾甫、關(guān)漢光等革命者會晤。一次,孫中山從廣州抵達東京,被清政府密探跟蹤,通緝重金懸賞孫中山的人頭。在這危難時刻,蕭友梅將孫先生藏匿在臥室長達月余,擔負孫先生的衣食和外聯(lián)工作,直到將他轉(zhuǎn)移至安全地點為止。為此,孫中山極為贊賞蕭友梅的膽識與為人,遂成莫逆之交。后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時任蕭友梅為總統(tǒng)秘書并與胡漢民、譚熙鴻、張兢生、楊銓、宋子文、廖仲愷等交往甚密。辛亥革命后,他們憂心忡忡,互贈詩畫以言心志。胡漢民給蕭友梅贈詞:
  “不到短長亭,未是愁時候。天遣流鶯,抵死摧,歸思濃如酒!
  1912年蕭友梅赴德國留學,1916年在萊比錫獲博士學位,在德結(jié)識一批音樂巨匠,如作曲家舒爾茨(H.Schulz)、樂評家雷密(A.Remy)、音樂及教育家胡果·利曼(Hugo Riemann)、指揮家尼克士(A.Nikisch)和李察·史特勞斯(R.strauss)。他們的藝術(shù)成就給蕭友梅日后返國從事音樂事業(yè)的影響極其深遠。
  1920@:蕭友梅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邀請下開始了他的北平七年音樂教育生涯。致使北平的西洋音樂風氣大盛,成為當時中國的音樂中心。1925年秋,北洋政府改組“美專”,增加音樂和戲劇兩系,更名為“北平國立藝術(shù)?茖W!,畫家林風眠任校長,蕭友梅任副校長兼音樂系主任。1927年蕭友梅去上海創(chuàng)辦“國立音樂院”,后來許多“國立音樂院”的學子都成為了我國杰出音樂家。
  蕭友梅在北平期間居住在其兄蕭伯林家。那時蕭淑芳十幾歲,對叔父記憶深刻,在蕭友梅逝世四十周年之際曾撰文以示深深懷念,“當時我們家里女孩子很多,有六、七個人學鋼琴。每逢假日或星期天,叔父的學生連同家中學音樂的聚在一起,由叔父指導大家演奏練習,節(jié)日時開家庭音樂會,樂聲悠揚,熱鬧得很。我經(jīng)常見他坐在鋼琴旁,試彈他自己譜寫的樂章,苦思忘寢。印象里,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南房還燈光隱約,傳出斷續(xù)的琴聲……”
  蕭淑芳說:“雖然我從小就喜歡畫畫,然而,我真正走上美術(shù)之路還是和叔父有著直接關(guān)系的,是他舉薦我到林風眠先生的門下學習畫畫的!
  1940年的最后一天,年僅五十六歲的蕭友梅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蕭淑芳回憶說:“在他病重時,剛好我在上海,經(jīng)常去看望他。他熱心培養(yǎng)音樂人才的高尚精神,使我們受到深刻的教育。緬懷過去,叔父和藹可親、循循善誘、作風正派、生活儉樸、公而忘私的精神正是我們晚輩學習的榜樣!
  1990年12月,又逢蕭友梅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日,為緬懷一代音樂大師,吳作人題寫條幅“藝術(shù)首先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言簡意賅地頌揚蕭友梅杰出貢獻之精髓。如今,吳作人的這幅題詞已成遺墨,并由中央音樂學院永久保存。
  2000年12月底,在國務(wù)院副總理李嵐清的關(guān)懷下,由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大學等十家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蕭友梅博士逝世六十周年音樂會”在京舉行。音樂會上演的主要曲目為蕭友梅作品,以及他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學生冼星海、賀綠汀、李煥之等人之作。
  2007年10月,由中央音樂學院蕭友梅音樂促進會倡議,由上海音樂學院、北京大學、廣東中山市人民政府、北京音樂家協(xié)會、中央音樂學院聯(lián)合建立的蕭友梅紀念碑在蕭家墓地落成。
  2010年,國家有關(guān)部門舉行了紀念蕭友梅博士逝世七十周年活動。
  在蕭友梅故去半個多世紀后,他的音樂作品仍然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演播和傳頌著。P2-5
  中國杰出的美術(shù)家蕭淑芳先生將研究和傳播美作為她的終極選擇,無怨無悔,為此,奮斗了一生。她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作為花之使者,九十四年的生命旅程如春雨般細潤無聲,卻將百花催放得如此燦爛華美。她的生命是平凡的,而她的生命的絕對值卻是偉大的。
  我有緣結(jié)識吳作人蕭淑芳二位尊敬的長者,并且親自為蕭先生立傳,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為了完成《蕭淑芳傳》的采寫工作,2000年的春秋兩季,我有幸與蕭先生在京都頤和園北的稻香湖畔朝夕相處,使我有機會接近并詳盡地“解讀”了這位德藝雙馨的老人。隨著了解的深入,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越發(fā)高大起來。至今,我的言行舉止皆自覺地以蕭先生為楷模,踏踏實實地走好自己的人生。
  基于此,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生發(fā)出了某種不安————惟恐因我才疏學淺而“褻瀆”了幾近無瑕的璧人————此書的主人公蕭淑芳先生。我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裝飾、不虛構(gòu),盡可能地全面細致地再現(xiàn)蕭先生的真實而美好人生。盡管我已經(jīng)努力了,我想,還是會掛一漏萬,瑕疵難掩。
  該書起筆于十年前,蕭先生認真審讀初稿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我為先生沒能在生前看到出版的成書而遺感,而內(nèi)疚。在先生百年誕辰之際,補充完善并出版此書,是以了先生的遺愿,也是告慰她的在天之靈。
  在成書過程中,難點在于有與吳作人“重疊”之虞,我力求避之。但是,事實上,他們夫婦倆是密不可分的————時間上,相攜相持走過了半個多世紀;藝術(shù)上,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生活上,完美結(jié)合,如影隨形。他們倆共同走過了一條精彩的人生之路。
  值此書稿付梓之際,我借此感謝商玉生蕭慧夫婦及其家人,感謝所有關(guān)心和幫助過我的師長和朋友,感謝讀者的熱心與關(guān)注。感謝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對本書出版的大力支持,也感謝臺灣朋友楊志新先生的資助。誠懇歡迎方家斧正。
  冬炎
  辛卯夏于京郊妙音齋





上一本:泰戈爾--我前世是中國人 下一本:第一位印第安總統(tǒng)--埃沃·莫拉萊斯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花神百年的作者是冬炎,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