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寫畢于1989年3月7日(農(nóng)歷己巳年正月三十日)晨,正值作者五十壽辰”;仡檿霭婧蟮脑庥,更是感慨萬端。先是遭到圍攻,橫加“為漢奸辯護”的罪名;后來,在九十年代的商業(yè)大潮以及自由主義大行其時的時代思潮里,周作人突然大紅大紫,我對周作人的某些批判性審視,又變得不合時宜。重讀《周作人傳》,卻有恍若隔世之感……在苦澀中仍有一點自慰:當年所寫下的感受與思考,經(jīng)過這二十多年的時間淘洗,大體還站得住,只少數(shù)地方略有補充與修改……此書再版,自然要面對新的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讀者,他們對本書,以及所描述的傳主及其時代和歷史,將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和評價,也是我頗為好奇的!X理群本書簡介: 周作人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偽職之后,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貢獻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譯;然而他卻在歷史發(fā)展中墮落為漢奸文人,但他對保護北大校產(chǎn)、掩護國民黨地下工作者也做出過貢獻。在《周作人傳》中我們能看到三個周作人:一是“偽官吏”的“周督辦”,一是“尋夢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為國為民”的“殉道者”。作者處處持謹慎態(tài)度,客觀地記錄傳主的人生,真實反映那段歷史。 作者簡介: 錢理群,1939年3月生于重慶,北京大學(xué)資深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研究,魯迅、周作人研究與現(xiàn)代知識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周作人論》、《大小舞臺之間——曹禺戲劇新論》、《1948:天地玄黃》等。退休后,開始轉(zhuǎn)向現(xiàn)代民間思想史的研究,寫有《拒絕遺忘:“1957年學(xué)”研究筆記》等專著。同時關(guān)心中小學(xué)教育、地方文化研究與青年志愿者運動,寫有《語文教育門外談》等專著和《追尋生存之根——我的退思錄》等思想隨筆,主編有《新語文讀本》等讀物。2007年又出版了《我的精神自傳》。 目錄: 第一章說不盡的童年——在紹興(1885.1—1901.8)一、最初的記憶二、臺門之內(nèi)三、十字街頭(上)四、十字街頭(下)五、家庭變故中的記憶30六、變革時代的最初選擇48第二章發(fā)現(xiàn)新大陸——在南京65(1901.8—1906.6)一、“不過如此”二、一把“火”燒起來三、徘徊中的追求第三章第二故鄉(xiāng)——在日本(1906.6—1911.秋)一、第一瞥的印象二、買書、讀信與譯書三、初試鋒芒四、師友之間五、婚后六、赤羽橋邊127第四章“臥治”時期——在紹興(1911、秋—1917、4)一、大風暴里的孤獨者二、寂寞中的默默耕耘三、《異域文談》及其他四、“起懷舊之思”第五章大時代的弄潮兒——任北京(一)(1917.4—1920.12)一、從紹興列北京二、親歷復(fù)辟事件三、卯字號的名人四、“開新紀元”的工作五、《貞操論》及其他六、新的信仰七、“小河”的憂慮八、“六三”事件九、“新村”運動十、兒童的發(fā)現(xiàn)與歌謠的征集第六章歷史的進退之間——在北京(二)(1921.1—1927.10)一、病中的彷徨二、“自己的園地”三、“主張信教自由宣言”的風波四、新與舊之爭五、“勝業(yè)”——人的研究六、愛羅先珂七、情感的波瀾八、兄弟失和九、“教訓(xùn)之無用”十、“又回到民族主義”十一、《語絲》的工作十二、若子的病十三、卷入時代旋渦中十四、《國語文學(xué)談》里的反思十五、“兩個鬼”十六、‘謝本師”與“柯必”十七、在血的屠戮中第七章苦雨齋里的老人——在北平(三)(1927.11—1937.7)一、凡人的悲哀二、若子之死三、《駱駝草》四、《中國新文學(xué)的源流》五、五十自壽詩六、東京之行七、風雨故人來八、“雜糅中見調(diào)和”九、“藹理斯的時代”及其他十、“日本店”的開張與關(guān)門第八章走向深淵——在北平(四)(1937.7—1945.12)一、又一個“蘇武”?二、終于“下水”三、“中國的思想問題”四、江南之行五、“反動老作家”六、“道義事功化”七、無生老母的信息第九章老虎橋邊——在北平、南京(1945.12、6—1949.1.26)一、人獄與審判二、《老虎橋雜詩》及其他第十章人生最后一程——在上海、北京(1949.1.27—1967.5.6)一、橫浜橋邊二、《亦報》隨筆三、“腰斬”以后四、“出上文物”五、“壽卿多辱”六、“忘卻斜陽”七、最后歲月參考書(篇)目錢理群先生是以詩人的方式,把周作人這個特殊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放在二十世紀這個大背景下來展現(xiàn)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看著周作人走完了他的人生。這部傳記的重要之處在于,周作人各個時期的重要文章,在傳記中大部分得到了好的體現(xiàn)。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寫作最是別致,作者有意略寫或一筆帶過那些與魯迅相同的、廣為人知的史實,而巧妙地大量插入《兒童雜事詩》的分析,既體現(xiàn)了研究特色,又增加了周作人這一特定的人物那說不盡的童年的氣氛。這是作者的聰明之處,讀來確實令人感到與眾不同。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文系教授——張鐵榮 他(周作人)有一種超然不群的氣度——是冷酷呢,還是有禮貌的輕視?——把人放在適當?shù)木嚯x之外,津津然以旁觀者態(tài)度去看他們。他在應(yīng)對儀節(jié)上的那份謙和,正是攔阻人跟他過分親熱的一道屏障……”北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教授——溫源寧 在我熟識的一些前輩里,讀書的數(shù)量之多,內(nèi)容之雜,他(周作人)恐怕要排在第一位。雜,是想了解“人”。他讀書的訣竅有三:勤,實是謙詞,不妨說是“上癮”;快,由勤而來,看多了,懂得分辨吸收,必然快;善記,說到某書某處,仿佛剛剛讀過!獜堉行 我以為,周作人與魯迅乃是一個人的兩面。……兩人的晚年相差如此之遠,就在于周作人是尋味人間,而魯迅則是生活于人間,有著更大的人生愛!m成 光緒甲申年十二月初一,即1885年1月16日,紹興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又一個嬰兒呱呱墜地。 “我的誕生是極平凡的”——1961年,七十六歲老翁周知堂寫他的《回想錄》時,反復(fù)強調(diào),“沒有什么事先的奇瑞,也沒見惡的朕兆!比欢,伴隨這嬰兒降世的,卻是一個浪漫的傳說。 一位堂房的阿叔,那天出去夜游,夜半歸來,走進內(nèi)堂大門,仿佛看見一個白須老人站在那里,轉(zhuǎn)瞬卻不見了!@可能是他醉眼噱嚨中,把什么看花,也許根本就是一個幻覺,但他卻相信了。因為,后半夜,周家門內(nèi),真的出生了一個嬰兒,而且是男的。 于是,一個流言悄悄傳開:這男孩是老和尚投胎轉(zhuǎn)世的——至于什么時候“白須老人”變成了“老和尚”,那就誰也弄不清楚,誰也不想去弄清楚了。 于是,這嬰兒剛剛出世,手腳都還沒有來得及伸展,就嘰嘰喳喳有了吉兇、臧否兩種議論——“老和尚轉(zhuǎn)世,不是‘頭世人’。這孩子命中注定,比那些頭次做人什么也不懂的,要深諳人情世故,有出息!”“不過,老和尚轉(zhuǎn)世,總有點‘特別’,特別就不免頑梗,這……”又有人發(fā)出擔憂。 不管人們怎么說,這“老和尚”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周家興房老二——槐壽的心上了。以至于五十年后,他在寫“自壽詩”時,首聯(lián)就寫下了“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兩句,由此掀起一場軒然大波——自然,這都是后話。 小愧壽睜開眼睛,環(huán)顧這新奇的世界時,他看見了什么呢?……遙遠的、最初的記憶似乎是模糊的,又仿佛格外地清晰。 周作人只記得兩件事:他和他的妹妹睡在一起,有一回看見她腳上大拇指,圓圓的,短短的,太可愛了,便情不自禁地咬了一口。妹妹大聲哭起來。大人急忙趕來,才知道是二哥哥的惡作劇。但他有沒有因此而挨打呢?周作人怎么也記不得了。 另一個忘不掉的記憶是,從小總是生病,長得十分瘦小,老是吃不夠,也許患的就是“饞癆病”。稍大一些才知道,這是因為沒有奶吃,雇了一個奶媽,而這奶媽原來也沒有什么奶水,為騙得小孩不鬧,便在門口買種種東西給他吃,結(jié)果自然是消化不良,瘦弱得要死,看見什么東西又都要吃。為了對癥服藥,大人便什么都不給吃,只準吃飯和腌鴨蛋。處于這惡性循環(huán)中的小孩一定是很痛苦的。但周作人說他“已經(jīng)完全不記得了”。 兒童的最初記憶,人的最初記憶,大抵都離不開本能的欲求。但誰會料到,對“人的本能”的重視,竟會成為周作人以后人生選擇的基礎(chǔ)呢?現(xiàn)實的問題倒是,這個世界能夠容得下這位有著強烈的本能欲望的、瘦小的兒童嗎?又能給他的成長提供什么呢?答案似乎是現(xiàn)成的:只要翻開歷史教科書,就不難看到,這“小和尚”出世的1885年初,正是光緒甲申冬季之立春以前。周作人后來回憶說:“甲申這一年在中國史上不是一個好的年頭兒,整三百年前流寇進北京,崇禎皇帝縊死于煤山。六十年前有馬江之役,事情雖然沒有怎么鬧大,但是前有咸豐庚申之火燒圓明園,后有光緒庚子之聯(lián)軍人京,四十年間四五次的外患,差不多甲申居于中間。在甲申本年,中法戰(zhàn)爭以中國簽訂屈辱條約為結(jié)束。 這確實是一個內(nèi)外交困的時代。整個國家、民族正無可避免地走著歷史的下坡路,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處于整體崩潰的前夕。 但能否由此推出一個結(jié)論:周作人的童年必然是充滿著危機、苦難呢?不能,現(xiàn)實生活的邏輯絕沒有純粹思辨的推理這么簡單:不僅歷史發(fā)展趨勢的實現(xiàn)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外患造成的影響波及浙東山區(qū),也還要一段時間。這就是說,盡管時代的大氣候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周作人故鄉(xiāng)的小氣候,卻暫時風平浪靜,維持著封建末世的太平景象。 于是,出現(xiàn)了周作人短暫的金色的童年。 “中國最后一代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這一命題就具有了雙重含義:這一代人既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沒落與腐朽,又最后一次直接領(lǐng)悟著以后缺乏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教育的幾代人所無法感受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魅力。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北M管已“近黃昏”,“夕陽”的最后一瞥,仍然是撩人情思的。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