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于抗戰(zhàn)期間創(chuàng)作的。為適應當時歷史教學的需要,本書簡明扼要,語言通俗易懂。出版后,成為民國時期發(fā)行量最大的中國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眾多讀者入門歷史的首選。全書概括講述了中國從上古到現(xiàn)代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對重大歷史事件、社會經(jīng)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fā)展都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 本書不僅可以滿足讀者想了解中國歷史大事的需求,而且對了解中國社會經(jīng)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也有極大的幫助。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 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15歲入縣學,21歲自學古史典籍。早年執(zhí)教于常州溪山小學堂、常州府中學堂,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后任教于上海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呂思勉讀書廣博,治學嚴謹,有《經(jīng)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呂著史學與史籍》《文字學四種》《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等傳世。 目錄: 目錄: 第一編緒論/001 第一章歷史的定義和價值/002 第二章我國民族的形成/005 第三章中國疆域的沿革/007 第四章中國史時期的劃分/009 第二編上古史/013 第一章我國民族的起源/014 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會/017 第三章唐虞的政治/020 第四章夏代的政教/023 第五章商代的政教/026 第六章周初的政治/029 第七章古代的封建制度/031 目錄: 第一編緒論/001 第一章歷史的定義和價值/002 第二章我國民族的形成/005 第三章中國疆域的沿革/007 第四章中國史時期的劃分/009 第二編上古史/013 第一章我國民族的起源/014 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會/017 第三章唐虞的政治/020 第四章夏代的政教/023 第五章商代的政教/026 第六章周初的政治/029 第七章古代的封建制度/031 02 第八章我國民族的滋大/034 第九章春秋的霸業(yè)/037 第十章戰(zhàn)國的七雄/040 第十一章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042 第十二章春秋戰(zhàn)國的學術思想/044 第十三章春秋戰(zhàn)國的政制改革/046 第十四章上古的社會/049 第三編中古史/053 第一章秦之統(tǒng)一及其政策/054 第二章秦漢之際/057 第三章前漢的政治/061 第四章新莽的改制/063 第五章后漢的政治/066 第六章兩漢的制度/069 第七章秦漢的武功/072 第八章兩漢對外的交通/075 第九章兩漢的學術/078 第十章佛教和道教/082 第十一章兩漢的社會/085 第十二章三國的鼎立/088 第十三章晉的統(tǒng)一和內(nèi)亂/091 03 第十四章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094 第十五章南北朝的對峙/100 第十六章魏晉南北朝的制度/103 第十七章魏晉南北朝的文化/105 第十八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108 第十九章隋之統(tǒng)一與政治/111 第二十章唐的開國及其盛世/114 第二十一章隋唐的武功/117 第二十二章隋唐的對外交通/120 第二十三章隋唐的制度/123 第二十四章隋唐的學術和文藝/126 第二十五章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輸入/129 第二十六章中外文化的接觸/131 第二十七章唐中葉以后的政局/134 第二十八章隋唐的社會/138 第二十九章五代的混亂/141 第三十章宋的統(tǒng)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44 第三十一章變法和黨爭/147 第三十二章遼夏金的興起/150 第三十三章宋和遼夏的關系/153 第三十四章宋和金的關系/156 第三十五章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160 第三十六章宋的制度和社會/163 04 第三十七章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chuàng)建/167 第三十八章中西文化的交通/172 第三十九章元的制度/175 第四十章元帝國的瓦解/178 第四十一章明初的政局/182 第四十二章明和北族的關系/185 第四十三章明朝的殖民事業(yè)和外患/188 第四十四章明末的政局/191 第四十五章明的制度/195 第四十六章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198 第四十七章元明的宗教和社會/201 第四編近代史/205 第一章明清之際/206 第二章歐人的東略/210 第三章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213 第四章清初的內(nèi)政/217 第五章清初的外交/220 第六章清代的武功/224 第七章清中葉的內(nèi)亂/229 第八章鴉片戰(zhàn)爭/232 第九章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236 05 第十章英法聯(lián)軍之役/241 第十一章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244 第十二章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247 第十三章晚清的政局/251 第十四章中法戰(zhàn)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254 第十五章中日戰(zhàn)爭/260 第十六章中俄密約和沿海港灣的租借/264 第十七章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267 第十八章八國聯(lián)軍和辛丑條約/270 第十九章遠東國際形勢/274 第二十章日俄戰(zhàn)爭和東三省/277 第二十一章清末的憲政運動/281 第二十二章清代的制度/284 第二十三章清代的學術/288 第二十四章清代的社會/292 第五編現(xiàn)代史/297 第一章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298 第二章清季的革命運動/301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304 第四章二次革命的經(jīng)過/307 第五章民國初年的外交和蒙藏問題/310 06 第六章帝制運動和護國軍/314 第七章“二十一條”的交涉/316 第八章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zhàn)/319 第九章參戰(zhàn)的經(jīng)過和山東問題/323 第十章華盛頓會議和中國/326 第十一章軍伐的混戰(zhàn)/329 第十二章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331 第十三章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334 第十四章國民革命的經(jīng)過/336 第十五章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338 第十六章關稅自主的交涉經(jīng)過/340 第十七章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jīng)過/343 第十八章中俄的齟齬/346 第十九章日本的侵略東北/348 第二十章國民政府的政治/352 第二十一章現(xiàn)代的經(jīng)濟和社會/356 第二十二章現(xiàn)代的教育和學術/359 第六編結論/363 第一章我國民族發(fā)展的回顧/364 第二章中國對于世界的使命/367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和價值 歷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么用處? 從前的人,常說歷史是“前車之鑒”,以為“不知來,視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為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yún)s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后來的事情,絕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樣。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唯無效,更恐不免加重。我們初和西洋人接觸,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敗的。 又有人說:歷史是“據(jù)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表面;其內(nèi)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jù)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了;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歷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 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的區(qū)別。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歷史是求明白社會的真相的。什么是社會的真相呢?原來不論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為什么成為這樣的一個我?這絕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樣的家 庭中?受過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這都與我有關系。合這各方面的總和,才陶鑄成這樣的一個我。個人如此,國家社會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各種人有各種人的氣質(zhì);中國人的性質(zhì),既不同于歐洲;歐洲人的性質(zhì),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絕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須追溯到既往;現(xiàn)在是絕不能解釋現(xiàn)在的。而所謂既往,就是歷史。 所以從前的人說:“史也者,記事者也!边@話自然不錯。然而細想起來,卻又有毛病。因為事情多著呢!一天的新聞紙,已經(jīng)看不勝看了。然而所記的,不過是社會上所有的事的千萬分之一,F(xiàn)在的歷史,又不過是新聞紙的千萬分之一。然則歷史能記著什么事情呢?須知道:社會上的事情,固然記不勝記,卻也不必盡記。我所以成其為我,自然和從前的事情,是有關系的;從前和我有關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為我的。我何嘗都記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為我。然則社會已往的事情,亦用不著盡記;只須記得使社會成為現(xiàn)在的社會的事情,就夠了。然則從前的歷史,所記的事,能否盡合這個標準呢? 怕不能吧?因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況社會的全體?然則從前歷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說:其病,是由于不知社會的重要。唯不知社會的重要,所以專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專描寫英雄、記述政治和戰(zhàn)役之類。殊不知特殊的事情,總是發(fā)生在普通社會上的。有怎樣的社會,才發(fā)生怎樣的事情;而這事情既發(fā)生之后,又要影響到社會,而使之政變。特殊的人物和社會的關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論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會,察其對于社會的結果。否則一切都成空中樓閣了。 從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會,這也無怪其然。因為社會的變遷,是無跡象可見的。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無一息之停,人卻永遠不會覺得一樣。于是尋常的人就發(fā)生一種誤解。以為古今許多大人物,所做的事業(yè)不同,而其所根據(jù)的社會則一。像演劇一般,劇情屢變,演員屢換,而舞臺則總是相同。于是以為現(xiàn)在艱難的時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來,一定能 措置裕如,甚而以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執(zhí)陳方以藥新病。殊不知道舞臺是死的,社會是活物。 所以現(xiàn)在的研究歷史,方法和前人不同,F(xiàn)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為社會正是在這里頭變遷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風化,則山崩只是當然的結果。 一切可以說明社會變遷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來說明社會的變遷。社會的變遷,就是進化。所以:“歷史者,所以說明社會進化的過程者也! 歷史的定義既明,歷史的價值,亦即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