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鄭成功時代,臺灣人不信奉媽祖 先住民頭目制度是荷蘭人所設立的 三百年前,臺灣商人就采用股份集資…… 十三篇精彩翻案,讓你重新認識臺灣的真正歷史! 臺灣地理位置特殊,歷經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發(fā)達,十七世紀曾被荷蘭、西班牙統(tǒng)治;明鄭敗亡后,納入清朝版圖,政權變動頻仍,族群融合多樣,文化發(fā)展多元。 錯綜復雜、浩如煙海的歷史,多少是道聽途說,哪些被顛倒黑白? 與事實不符的偏見與誤寫,造成了歷史的歪曲與誤解 《被誤解的臺灣史》帶你撥開史實的層層迷霧,認識臺灣的真面目。 你以為:“唐山過臺灣”是不得已的悲情選擇 事實是:漢人覺得臺灣機會無限,紛紛渡海而來 你以為:鄭成功靠強勢武力打敗荷蘭人 事實是:透過經濟封鎖癱瘓荷蘭人的貿易 你以為:媽祖廟全臺是民間信仰的自然發(fā)展 事實是:媽祖信仰普及化是清朝統(tǒng)治的操作手段 《被誤解的臺灣史》以歷史主題為縱軸,以近四百年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臺灣面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合精采圖片說明,完整呈現三百多年來的臺灣真相!侗徽`解的臺灣史》——你一定愛讀的極簡臺灣史、你一定愛讀的說書臺灣史、你一定愛讀的翻案臺灣史!
作者簡介: 駱芬美 臺灣云林土庫人,輔仁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輔仁大學勸人教育中心兼任。教學頗受肯定,曾獲“優(yōu)良教師獎” 九八新聞臺《九八講堂》臺灣史主講人 早期研究中國明代史,今年深入涉獵臺灣史,致力透過講故事方式,讓大眾了解、認識臺灣。同時勤于走入歷史現場,進行田野調查與拍攝,為本書增添臨場感與可讀性 著有《三楊與明初之政治》、《丁憂與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 http://tw.myblog.yahoo.com/fenmeilow
目錄: 目錄: 推薦序歷史去偽始見真相宋光宇 推薦序我愛說“古”的姐姐駱芳美 作者序因緣際會臺灣史 1.西方人如何認識臺灣? 你以為:四百年多前葡萄牙人發(fā)現臺灣,并命名為“福爾摩沙” 事實是:葡萄牙人只是經過并未登陸,真正登陸且稱呼“福爾摩沙”的是西班牙人 2.荷蘭人為什么來臺灣? 你以為: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積極且主動的占領臺灣 事實是:荷蘭人來臺灣,是明朝官商勾結的分配結果 3.荷蘭人在臺灣做什么生意? 你以為: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始有出口擴張和轉口貿易政策 目錄: 推薦序歷史去偽始見真相宋光宇 推薦序我愛說“古”的姐姐駱芳美 作者序因緣際會臺灣史 1.西方人如何認識臺灣? 你以為:四百年多前葡萄牙人發(fā)現臺灣,并命名為“福爾摩沙” 事實是:葡萄牙人只是經過并未登陸,真正登陸且稱呼“福爾摩沙”的是西班牙人 2.荷蘭人為什么來臺灣? 你以為: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積極且主動的占領臺灣 事實是:荷蘭人來臺灣,是明朝官商勾結的分配結果 3.荷蘭人在臺灣做什么生意? 你以為: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始有出口擴張和轉口貿易政策 事實是:荷蘭時期,臺灣的出口和轉口貿易在全球經濟網中就占有重要地位 4.漢人移民臺灣 你以為:當年漢人“唐山過臺灣”是情非得已的悲哀 事實是:荷蘭時期,漢人覺得臺灣機會無限,紛紛渡海而來 5.荷蘭人和先住民 你以為:臺灣先住民的頭目制度是部落既有的傳統(tǒng) 事實是:先住民頭目制度是由荷蘭人創(chuàng)立的 6.鄭成功如何趕走荷蘭人? 你以為:鄭成功直接用武力打敗荷蘭人 事實是:武攻之前,鄭成功早已透過經濟封鎖癱瘓荷蘭人的貿易 7.鄭經和英國人 你以為:十七世紀時,英國人和臺灣沒有任何關系 事實是:鄭經帶著英國人從臺灣到中國,導致后來的鴉片戰(zhàn)爭 8.兩岸諜對諜 你以為:兩岸政治諜對諜是從一九四九年以后才開始 事實是:明鄭時期,兩岸間的政治諜對諜就已然存在 9.明清皇室來臺 你以為:清朝嘉慶皇帝曾來過臺灣 事實是:明清皇室成員只有明朝寧靖王朱術桂在臺灣住了十八年 10.玄天上帝與媽祖 你以為:到處可見的媽祖廟是民間信仰的自然發(fā)展 事實是:推廣媽祖信仰是清朝統(tǒng)治者的手段 11.臺灣棄留 你以為:鄭克塽投降后,康熙因施瑯建議而納入臺灣 事實是:康熙經過十個月考慮才做出決定,對臺灣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 12.一府二鹿三艋舺 你以為:臺南、彰化鹿港、臺北萬華(艋舺)是清朝廷開發(fā)的 事實是:這三大港口城市全是民間自力開發(fā)、自然形成的 13.客家人的義民廟 你以為:義民廟只是客家人的一種民間信仰 事實是:義民是客家人在以閩南人為主的早期社會中取得合法身分的重要管道 征引書目 由于“臺灣史”的學術累積歲月淺短,不少歷史敘述,若非因襲成說,就是依然難擺脫傳統(tǒng)支配階層的歷史觀。 目前的臺灣史知識與圖像,漏洞、未批判與缺乏實證之處還不少。 我非常高興駱教授能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向讀者展示, 澄清這些一般人習焉不察的問題歷史;也相信閱讀本書之后, 讀者將會有更活潑的歷史想象。 翁佳音——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見臺人心,知臺未來!锻鷪蟆 08兩岸諜對諜 你以為:兩岸政治諜對諜是從1949年以后才開始的 事實是:明鄭時期,兩岸間的政治諜對諜就已然存在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兩岸之間就存在著諜對諜的政治斗法并上演著,己方人員投奔對方陣營的戲碼,早在300年前,鄭成功東渡臺灣到鄭克投降滿清的22年間,就屢見不鮮了。 鄭成功進入臺灣時,清朝隨即施行一道對鄭家極具殺傷力的“遷界令”。這個堅壁清野的策略實施得非常徹底,目的是讓鄭成功糧餉物資來源枯竭,最后迫使其山路五商、海路五商無法經營。少了海外貿易收入支應軍費,經濟越來越困頓,鄭氏只好在臺灣努力開拓耕地、發(fā)展農業(yè),但農業(yè)收入遠不如海上貿易,鄭家終究無法再與清政府相抗衡了。 提出高見策略的是原鄭成功陣營將領黃梧,他在清政府對鄭成功部屬提出優(yōu)厚的招降條件時,獻出鄭方重要基地海澄(今福建龍海市)投降。因黃梧熟知鄭軍內情,向清政府指出:“鄭成功之所以能夠守金、廈彈丸之地與清政府對峙,是因有沿海人民接濟糧餉、油、鐵、船!贝艘唤ㄗh果然重重打擊了鄭家命脈。 黃梧投降清朝后,招降鄭方官員200多人、士兵幾萬人,使鄭成功北上的計劃受阻,大大助長了清朝的實力?滴趸实厶貏e封他為海澄公,位居一等公,是明鄭降將中職位最高的,子孫可享有世襲12代的賞賜。 1662年趕走荷蘭人后,年僅39歲的鄭成功病逝臺灣,遺命竟是賜死兒子鄭經,他的驟逝引發(fā)鄭氏內部權力出現真空。 鄭成功的部將黃昭在臺南擁立其同父異母的弟弟鄭襲,繼位為延平王;在廈門的鄭經則拉攏掌握海軍的都督周全斌,以正統(tǒng)自居;位于金門的元老重臣鄭泰(鄭經堂叔)則持觀望態(tài)度,傾向與清方談判,甚至提出金門、廈門、臺灣三島,比照朝鮮成為朝貢國的辦法。 這時清朝康熙皇帝剛繼位,年僅8歲,大權掌握在鰲拜手中,一切還不穩(wěn)定的狀況下,清政府不想開啟戰(zhàn)端,不斷招撫廈門的鄭經;只要他愿意剃發(fā),到北京請降,不但赦免違抗的罪責,還給予優(yōu)厚的爵位、從優(yōu)敘職。 鄭經不想被招降,又擔心自身實力不敵清政府武力,于是假造人員、器械總冊,以準備投降的姿態(tài)迷惑清方,并和清政府進行談判;同時出兵臺灣打敗叔叔鄭襲,之后留下部將黃安掌理臺灣,自己回廈門。 回到廈門的鄭經卻面臨被孤立和親信背叛的危機:一方面遷界令使廈門失去物資和情報的來源;另一方面,堂叔鄭泰因立場不同,被鄭經幽禁后自殺,鄭泰的弟弟鄭鳴駿和兒子鄭纘緒因而帶著8000士兵及100艘船,向清將領耿繼茂投降;第二年,原本支持鄭經的海軍都督周全斌、提督黃廷也投降滿清。 鄭泰事件發(fā)生后,鄭經被施瑯和荷蘭的聯合部隊打敗,撤出金門和廈門,退守到漳州沿岸的小島銅山(今東山縣東山島),他的部屬大多投降了清政府。1664年3月,鄭經終于放棄福建沿海島嶼,撤退到臺灣,建國“東寧”,自稱“東寧國王”,為保有政權的合法地位并維系鄭成功舊部屬的向心力,仍繼續(xù)尊奉南明桂王的永歷年號,但不再有西征清朝的想法。 清政府的招降策略持續(xù)進行,以至于跟著鄭經來臺的人,三年時間內,四分之一的人陸續(xù)從臺灣澎湖渡海投降,估計約有文武官員近4000人、正規(guī)軍4萬多人、船只900多艘。 對來降的將官,清政府剛開始給些閑缺,后來漸漸依照帶來投降的人數多寡,給予職銜和薪水,例如:帶很多官兵來投降的官員,就加職銜,給原本全薪;所帶官兵少又沒什么功勞,就降職等,給一半薪水。 掌控朝廷大政的鰲拜,不放棄武力攻臺,命施瑯統(tǒng)領水師征剿鄭經;只是前后三次攻打臺灣,都遇到臺風無功而返。 鄭經退到臺灣三年后,14歲的康熙皇帝開始親政,再度招撫鄭經,提出只要剃發(fā)并歸順,就賜封爵位和給予優(yōu)厚俸祿。面對施瑯不斷提出攻臺的計劃,康熙不僅未接受,甚至因此免去施瑯福建水師提督的職務,調回到北京,拆散兵眾、燒毀船艦。 鄭經對康熙的善意雖沒有正面響應,也沒有重啟戰(zhàn)端。他仍堅持不剃發(fā),致力在臺灣墾殖,將官和士兵生活漸漸安定,也不騷擾清政府,雙方算是相安無事,只發(fā)生過零星的叛逃事件。 鄭經來臺9年,也是康熙親政6年后,兩岸關系又有了戲劇性變化…… 因鄭經參加了降將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發(fā)動的三藩之亂,提醒了清政府,當內部發(fā)生變亂時,來自海上的威脅將會伺機而動。由于吳三桂對清朝的威脅仍然很大,為了避免腹背受敵,清朝積極招撫鄭經,改成不需剃發(fā),只要稱臣納貢;后來更提出優(yōu)惠條件:“不必到北京請降,不剃發(fā),不必稱臣入貢,可以在臺灣發(fā)展!钡蜞嵔泩猿忠S匈Q易據點海澄,雙方談判破裂。 清政府再次實施“遷界令”,嚴禁鄭軍于大陸沿海征糧,面對此一糧政缺口,所幸鄭經因應得宜,未立即產生財務危機。 清朝廷遂命令福建總督姚啟圣加強招撫,提出跟隨鄭氏越久的人,投降后報酬越多;官員可以保證官職,士兵可自由選擇要加入清軍,或恢復平民身份等來吸引鄭軍。 姚啟圣在福建漳州開設修來館,只要是從臺灣來投降的人,就送華服和金錢。為了吸引更多人投降,公布投降者以及留在鄭方部分文武官員的姓名與職位。 這些招降策略果真奏效,三年間,投降者約有10萬人以上。但隨著投降的人增加,清政府財政負擔越來越沉重,遂決定以武力徹底解決鄭氏勢力。 1680年,鄭經參加三藩之亂打敗仗回臺灣,來年臺灣發(fā)生干旱,米糧歉收,對外貿易受阻,出現了財政危機;加上鄭經逝世后,長子鄭克被殺(圖8.1、8.2),當權執(zhí)政的馮錫范擁立幼子鄭克繼位,統(tǒng)治者內部陷入權力斗爭,削弱了危機處理的能力。 這時康熙親政已14年,權力逐漸穩(wěn)定,清朝大臣對臺灣有剿滅與招撫兩派意見,康熙過去主張招撫,這次卻支持剿滅,重新起用施瑯出任福建水師提督。關鍵戰(zhàn)役發(fā)生在1683年,施瑯率領水師3萬多人,戰(zhàn)船300多艘;鄭克派大將劉國軒率領2萬多人,雙方在澎湖展開激烈海戰(zhàn)(圖8.3),清軍大勝,鄭軍一敗涂地(圖8.4)。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足為怪,奇怪的是劉國軒是能戰(zhàn)之人,卻在關鍵戰(zhàn)役中打了敗仗,而且由堅決主戰(zhàn)轉為主張投降。 有數據記載,鄭經仍在世時,劉國軒就已被姚啟圣、施瑯等人收買,因而改變立場。施瑯給劉國軒的條件,據說是只要肯投降,一定封他為公侯,還與他結為親家,保證擁有總兵原職。澎湖海戰(zhàn)前,劉國軒即向康熙皇帝提出稱臣進貢的方案,但遭到否決。 此外,很多滲透臺灣的方式早就在運作了。姚啟圣派遣間諜到鄭軍中從事破壞活動,例如:聯絡施瑯養(yǎng)子施世澤與其族兄施明良做內應;通過舊關系加緊與鄭軍人員搭線,希望他們里應外合;更在臺灣糾聯11個鎮(zhèn),給予重賞,讓他們作為清軍攻打臺灣的內應;姚啟圣相信臺灣“上下離心,間諜易入”,會有好效果。 施瑯則派遣了心腹三四人到臺灣、澎湖游說親朋故友,要他們謀叛立功。那時臺灣遭逢嚴重干旱,米價飆漲,施瑯對來降的士兵,不但發(fā)給衣服和糧食,又醫(yī)治傷兵。想回臺灣的降兵一律放行,并免除三年稅賦和差役,這樣的優(yōu)惠待遇讓鄭方的人覺得投降才有出路,臺灣北路總督何祐即從淡水派人到澎湖向清政府輸誠;施瑯在臺灣的地下工作人員,更是和鄭軍將士陣營頻繁聯絡。軍心渙散若此,澎湖一戰(zhàn)不輸也難。 澎湖海戰(zhàn)中,鄭軍194艘戰(zhàn)船被擊沉,澎湖守軍1400多人投降。澎湖失守,對臺灣更是嚴重的危機,因鄭家派去購買、載運米糧的洋船都必須?颗旌钏蹫承敦,再換船運回臺灣。如此一來,米糧大多將落入清軍之手,難以送達臺灣。 一心一意要投降的劉國軒向鄭克分析:在缺糧狀況下與清軍對抗,將導致嚴重饑荒,有內亂之虞。既然大勢已去,應該順天意投降。當時,馮錫范主張要“分兵死守”臺灣,有人主張攻打菲律賓作為新基業(yè),都遭到劉國軒反對,他還派兵監(jiān)視鄭氏子孫,以免有人走脫。 在劉國軒堅持下,鄭克寫了陳請表章,并寫信給施瑯表示“知過”,希望留在臺灣,但施瑯要求必須將臺灣人民和土地都收入清朝版圖,否則將誓師決戰(zhàn)。 鄭克只好再寫降表,繳上延平王印,獻出臺灣;但希望住在閩南,請求賜給田園和房子,也請清政府優(yōu)待明室宗親,讓文武官員獲得升遷拔擢,并寬免過去歸附鄭方的人員。清朝終于批準了鄭克的請降要求,1683年10月,施瑯的軍隊抵達臺南鹿耳門,兩天后正逢中秋節(jié),舉行受降儀式;再過三天,鄭克和臣下部屬在監(jiān)視下剃發(fā)。 隨著額上的頭發(fā)一撮撮被剃下,一個個禿了前額的降人、滿地的落發(fā),明朝漢人發(fā)式的最后據點被清朝終結(圖8.5)。鄭經十幾年來不剃發(fā)的堅持、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愿望跟著沉入歷史的河流,臺灣從此進入清朝統(tǒng)治時代。 施瑯在臺灣期間,親自到南北實地考察,發(fā)現“臺灣地勢險惡,易守難攻”。因而向康熙皇帝報告:清政府能得到臺灣,是因為劉國軒意志堅決且盡心、不顧個人生死所致。 鄭克投降之后,和劉國軒、馮錫范奉旨到北京,之后鄭克住在北京,無法如愿留在閩南;跟著鄭家到臺灣的明朝宗室朱桓等則移到山東、河南;其余王室、主將、官員移到福建,明朝遺民與兵丁大多被移往內地,不許留在原地,以免有朝一日再起動亂。 為了不讓“反清復明”的民族意識在臺灣繼續(xù)蔓延,清朝廷統(tǒng)治初期刻意減少人口,臺灣因此出現居民稀少的蕭條景象,來年首度來臺治理的官員季麒光、蔣御英等,不得不極力招攬大陸人來臺開墾。 300年前的明鄭時期,以及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兩岸對峙的情況下,每當有人“起義來歸”,便大手筆封賞,潛逃到對岸的人則被視為叛徒。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一輩,可能難以想象數十年前“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的風聲鶴唳,對平民百姓而言,希望已成回憶的“兩岸諜對諜”,不會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