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飛躍:從積習和恐懼中解脫


作者:佩瑪丘卓者:譚耀智     整理日期:2015-05-16 11:38:35

人類的普遍困境是,我們容易陷在一種狹隘而可怕的模式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避開生命中的不確定感,逃避一切痛苦,不斷追尋舒適。而這是一個擺脫困境也許比獲得快樂更重要的時代。在這本書里,佩瑪·丘卓分享了她的上師們教給她的擺脫困境的知識,援引她自己和別人生活中的例子,給出了許多簡單易行的建議,指明我們需要的皆已具足,我們天生就有破除使我們受困的積習的能力,可以喚醒天生本具的智慧、溫暖和開放,醒覺地全然活在當下,從而勇敢地向新生活飛躍,并給我們所處的混亂世界帶來積極的變化。
  作者簡介:
  佩瑪·丘卓(PemaChdrn),西藏金剛乘比丘尼,創(chuàng)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弟子之一,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甘波修道院院長,是現(xiàn)代人身心修持的精神導師。她出家前曾結婚生子,后因先生有外遇而離異。由于經(jīng)歷過痛苦的洗禮,她對佛法的體悟和詮釋非常生活化,貼近現(xiàn)代人的內心需求和渴望。自1974年持戒以來,常常在歐洲、澳洲、北美演講,主持工作室。著有《當生命陷落時》、《轉逆境為喜悅》、《與無常共處》、《生命不再等待》等頗有影響力的著作。
  譚耀智,文學碩士,編輯,譯者。編輯《世界在你心中》、《改變,從心開始》、《內在的探索》、《解脫之道》、《自我的真相》、《順逆皆宜的人生》、《人生的十二個面向》、《字里藏醫(yī)》、《為了報仇看電影2》等書;譯有《水晶頭骨》、《飛躍》等書,《警策之詩:品達、政治和詩藝》、《西方美術史》等文。
  目錄:
  1喂養(yǎng)正確的狼...........................................1
  2學習停駐................................................15
  3逃避的習性............................................25
  4生命的自然律動.....................................37
  5擺脫困境................................................45
  6我們需要的皆已具足..............................57
  7欣喜于事物原本的樣子...........................69
  8顯露天生本具的開放..............................79
  9痛苦的價值............................................91
  10無限的友善........................................103
  后記將這些教誨帶到世間.........................115
  致謝............................................................118
  延伸閱讀.....................................................119
  資源............................................................121
  佩瑪·丘卓基金會.......................................1251喂養(yǎng)正確的狼...........................................12學習停駐................................................153逃避的習性............................................254生命的自然律動.....................................375擺脫困境................................................456我們需要的皆已具足..............................577欣喜于事物原本的樣子...........................698顯露天生本具的開放..............................799痛苦的價值............................................9110無限的友善........................................103后記將這些教誨帶到世間.........................115致謝............................................................118延伸閱讀.....................................................119資源............................................................121佩瑪·丘卓基金會.......................................125佩瑪·丘卓的著作和音頻............................1261喂養(yǎng)正確的狼作為人類,我們是能夠擺脫積習,彼此關愛的。我們有清醒地帶著覺知生活的能力,但你也許注意到了,我們也有一種強烈的沉睡習性。我們似乎不斷站在十字路口,不停地做著走哪條路的選擇。每一刻,我們都能做出選擇,是變得更清明、快樂,還是更迷惘、痛苦。為了能巧妙地做出選擇,許多人轉向了各式各樣的心靈修行,希望能夠找到對治困境的力量,讓人生變得輕松起來。不過在選擇如何生活時,重要的也許是不要忘記那個更宏大的背景:我們熱愛的地球以及它所處的危困狀況。我們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做選擇的。對許多人來說,心靈修行代表了一種放松之道,一種獲取內心平靜之道。我們想要在瘋狂而充滿壓力的生活中,感到更平靜,更專注,誰能責備我們呢?但我們現(xiàn)在有責任思考更宏大的事情。如果心靈修行能夠讓人放松,為我們帶來內心的平靜,那很好,但是這種個人的滿足能幫助我們應對世界上發(fā)生的各種問題嗎?主要問題是,我們以什么方式生活呢?是給混亂的世界帶來更多的攻擊性和自我中心,還是一些亟需的清明和智慧呢?我們許多人十分關心世界的狀況。我了解人們多么真誠地希望事情能有所改善,眾生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不過,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不妨想想當這些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我們知道如何將這種愿望落實為行動嗎?我們能認識到自己的言行可能正在制造痛苦嗎?我們即使意識到自己正在把事情弄得一團糟,也知道如何停下來嗎?這些一直都是重要的問題,在今天尤其如此。這是一個擺脫困境也許比獲得快樂更重要的時代。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對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更為覺知,也許是我們找出解決眾生福祉和地球存繼之道的唯一途徑。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事件發(fā)生后的幾天里,有一則故事廣為流傳,描繪了我們的困境。一位印第安人祖父跟孫子講述了世界上的暴力和殘酷及其成因。他說,那就像有兩匹狼在他的內心搏斗,一匹狼狂暴而報復心重,另一匹狼友善而有同情心。年輕人問祖父,哪一匹狼會贏得他內心的這場戰(zhàn)斗。祖父回答道:“我選擇喂養(yǎng)哪匹狼,哪匹狼就會贏!边@就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我們的心靈修行所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世界所面臨的挑戰(zhàn):我們如何現(xiàn)在就練習喂養(yǎng)那匹正確的狼,而不是以后再說?我們如何召喚自己天生本具的智慧來分辨利弊?什么會增加我們的攻擊性,什么能讓我們顯露善心?目前全球經(jīng)濟陷入混亂,地球環(huán)境岌岌可危,戰(zhàn)事不斷,民眾苦難加劇,是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跨出一大步,盡自己所能幫忙扭轉局面的時候了。即使只給那匹正確的狼喂一點點東西,也會有所幫助。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過去如此,現(xiàn)在更如此?绯鲆淮蟛街傅氖俏覀兿蜃约汉偷厍蜃龀龀兄Z:承諾放下之前的怨恨,承諾不逃避讓我們感到不自在的人、情境和情緒,承諾不執(zhí)著于我們的恐懼、封閉、冷漠和猶豫,F(xiàn)在是我們建立信任的時候,信任我們的本初善(basicgoodness),信任地球上所有兄弟姐妹的本初善。現(xiàn)在是我們建立信心的時候,相信我們有拋棄使我們受困的積習的能力,相信我們有明智選擇的能力。我們此時此地就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待人接物來幫助自己學習。當我們與那些自己不喜歡或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也許是家人,也許是同事——說話時,我們傾向于將許多能量用在表達憤怒上。我們對自己的憤恨和自我中心非常熟悉,但那并不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天生就具有破除積習的能力。我們都知道仁慈多么能療愈人,愛多么能轉化人,放下舊有的怨恨有多么輕松。只要稍微轉換一下視角,我們就能意識到別人做出不友善的行為,說出刻薄的話的原因與我們一樣。我們如果有幽默感,就能看出我們的兄弟姐妹、伴侶、孩子、同事正在以我們把別人逼瘋的方式來逼瘋我們。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第一步是要對自己誠實。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習慣于讓負面情緒掌控自己,并堅信這么做是正當?shù)。這就讓那匹憤怒的狼變得越來越兇狠,而友善的狼則只能乞憐地在一旁觀望。但是我們不必陷在這種生命狀態(tài)中。當我們感到憤恨或者任何其他強烈的情緒時,只要認識到自己激動起來了,我們當下就能有意識地做出選擇,是變得更有攻擊性,還是冷靜下來。這取決于我們到底想喂養(yǎng)哪一匹狼。當然,如果我們想要檢測這種方法,那就需要一些指示物。要走上這條明智的道路,我們需要一些訓練。這條道路必須揭示人類所具有的三項基本特質。我們一直都擁有這三項特質,但可能將它們埋藏了起來,差不多都要忘卻了。這三項特質是天生本具的智慧,天生本具的溫暖,天生本具的開放。當我說眾生都擁有良善的潛能時,就是承認世界上每個地方的每個人都具有這些特質,并且能夠將之召喚出來幫助自己和別人。我們一直都擁有天生本具的智慧。只要我們沒有落入欲望和畏懼的陷阱,我們本能就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只要我們沒有因憤怒、自憐和貪愛蒙蔽自己的智慧,我們就知道什么會有所助益,什么會讓事情變糟。我們那些自行運作的情緒反應讓我們說出很多瘋狂的話,做出很多瘋狂的事情。我們渴望幸福和安寧,然而當我們情緒激動時,不知為什么我們用來獲取幸福的方法卻讓我們處境悲慘。我們的行為經(jīng)常與愿望不一致。不過,我們都有一種根本的智慧,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事情變糟。天生本具的溫暖是我們都有的一種能夠去愛、具有同理心和幽默感的能力。它也是一種能夠感激、感恩和變得柔軟的能力。它包含那些我們通常稱之為“心”的特質的一切面向,這些特質天然就是人類的一部分。天生本具的溫暖能夠療愈一切關系——我們與自己、與他人、與動物以及與日常生活中所有存在物的關系。本初善的第三個特質是天生本具的開放,像天空那樣遼闊的心。我們的心本質上是開闊的,靈活的,充滿好奇的?梢哉f,那是一種產生偏見之前的狀態(tài),是我們自己把它限制住了。由于恐懼,我們認為一個人要么是敵人,要么是朋友;要么是威脅,要么是同盟;要么讓人喜歡,要么讓人討厭,要么讓人忽視。從根本上說,我們擁有的這顆心,這顆你和我都擁有的心,是開放的。我們任何時候都能與這種天生本具的開放建立聯(lián)結。比如,現(xiàn)在,停止閱讀,暫停一會兒,停三秒鐘。如果你能像這樣短暫地停一會兒,也許你就經(jīng)歷了一段沒有任何念頭的時刻。另一個辨識天生本具的開放的辦法是,回想某個時刻,一個你生氣的時刻,一個有人說了你不喜歡聽的話或做了你不喜歡的事的時刻,一個你想要討回公道或發(fā)泄情緒的時刻,F(xiàn)在想象一下,如果你當時能停下來,深呼吸,放慢那個過程,會怎么樣呢?在那個當下,你就聯(lián)結了天生本具的開放。你是可以停下來的,留出空間,喂養(yǎng)那匹寬容而勇敢的狼,使它變得強大,而不是喂養(yǎng)那匹具有攻擊性而暴戾的狼。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我們天生本具的智慧常常會來拯救我們。我們會有時間去反。簽槭裁聪胍蚰峭ㄗ屓瞬豢斓碾娫,說那些刻薄的話,或是酗酒,吸毒,以及做其他過分的事情?不可否認,我們想做這些事情,因為在那種激動的情況下,我們相信這么做多少能讓我們放松,它們會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感、解決之道或是安慰。我們覺得最終會感覺好一些。但是如果我們暫停一會兒,問問自己“最終我會感覺好一些嗎?”允許那種開放、那種空間存在,給我們天生本具的智慧一個機會,它就會告訴我們一件我們早已知道的事:我們最終并不會感覺好一些。我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為無論我們相信與否,這都不是我們第一次陷入這種沖動、自行運作的模式中。如果我們做一個民意調查,也許大多數(shù)人都會說,在他們的個人生活中,攻擊引發(fā)了更多的攻擊。它煽動憤怒和敵意,而不會帶來和平。如果我們現(xiàn)在看到某個人或者聽到某則消息的反應是勃然大怒,或是沮喪失望,或者是其他極端的情緒,那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培養(yǎng)這種反應模式很長時間了。但正如我的根本上師常常說的那樣,我們可以將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場實驗。在下一刻,下一個鐘頭,我們可以選擇停下來,慢下來,靜止數(shù)秒。我們可以嘗試打斷這種慣常的連鎖反應,不讓它像往常那樣自行運作下去。我們不必責備別人,也不必責備自己。當我們處于困境中時,我們可以嘗試不去強化攻擊的習性,看看會發(fā)生些什么。在這個過程中,暫停一會兒是非常有助益的。它在全然的自我耽溺與醒覺地活在當下之間建立了一種瞬間的對照。你只是停下數(shù)秒,深呼吸,然后繼續(xù)做之前的事。你不需要時刻這么做。我的根本上師常常將之比作空隙。無論你在做什么,暫停一會兒,允許那兒有一道空隙。越南佛教大師一行禪師把這稱為正念的修行。在他的寺院和靜修中心,不時會有人搖一下鈴,聽到鈴聲,每個人都會停下來,深呼吸,保持正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陷入某種情境,內在不斷與自己討論,這時你要做的只是暫停一會兒。你可以選擇整天都這樣做。你開始可能很難想起要這樣做,但是一旦這么做,它就能夠滋養(yǎng)你。你會開始喜歡這樣做,而不是陷在某種情境中。人們只要發(fā)現(xiàn)這么做有益,自然會想出不時在忙碌的生活中暫停一會兒的辦法。比如,他們會在電腦上貼一張?zhí)崾緲撕。它可以是一個詞,一張臉,一幅肖像,一個符號,可以是任何可以提醒他們的東西。他們還會決定:“每當電話鈴響時,我就暫停一會兒!被蛘呤恰爱斘胰ラ_電腦的時候,我就暫停一會兒!被蛘呤恰爱斘掖蜷_冰箱或排隊,或刷牙的時候……”可以選擇任何你經(jīng)常做的事,做那些事時,有那么幾秒,你暫時停下來,有意識地呼吸三次。有些人告訴我,他們發(fā)現(xiàn)暫停讓人不安。有人說,對他而言,暫停如同死亡一般。這說明了習慣的力量。我們將習慣性的行為與安全、踏實和舒適聯(lián)系起來。它給我們一種有東西可以抓住的感覺。我們的習慣只是不斷移動,加快速度,與自己說話,填滿那段時間。習慣就像是衣服,我們可以穿上,也可以脫下。不過,我們很清楚,執(zhí)著于穿著衣服時,我們就不想脫下了。我們覺得在別人面前赤身裸體太暴露了,會感到不安全,不踏實,不知所措。我們認為遠離那些讓人不安的感覺是自然的,甚至是明智的。如果你非常熱切地決定,每次打開電腦的時候都要暫停一會兒,然而當你實際打開電腦的時候,也許有一個不這么做的理由:“啊,我現(xiàn)在沒法停下來,我很忙,有四千萬件事情要做!蔽覀冋J為無法慢下來,或者不愿意慢下來,跟外在環(huán)境有關,因為我們的生活如此忙碌。但我可以告訴你情況并非如此,這是我在一次為期三年的閉關時發(fā)現(xiàn)的。我坐在小房間里望著大海,擁有無盡的時間。我想要靜靜地坐禪,但這種讓人心神不寧的感覺還是抓住了我,我覺得自己得趕緊完成這節(jié)禪修,這樣就能做些更重要的事情了。當我體驗到這種感覺時,我意識到我們所有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這種感覺非常簡單,那就是不愿意全然活在當下。 2學習停駐自我就如同一個繭。我們因為害怕而待在自己的繭中:我們害怕生活會觸發(fā)我們的情緒和反應,我們害怕可能會威脅我們的事情。如果這種逃避策略管用的話,佛陀就不必教導任何東西了。我們竭力逃離痛苦,這是眾生的本能反應,它能帶來安全、快樂和自在,不再有任何問題。但是佛陀說,這種自我耽溺,這種想要找到安全地帶的努力,會帶來極大的痛苦。它使我們變得軟弱,世界變得更加可怕,我們的念頭和情緒也變得越來越危險。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來探討自我,但它本質上就是我談論過的東西,即從未活在當下的感受。我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幾乎是一種強迫傾向,即使我們沒有感覺到不適,也會讓我們心煩意亂。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覺得有一點兒癢。背景里有一種急躁、令人厭倦而不安的嘈雜聲。就像我之前說過的那樣,在我閉關期間,那里幾乎沒有什么讓人分心的事物,但我仍感受到了這種深切的不安。佛法的解釋是,我們感到不安是因為我們總想給腳下找塊實地,卻從未找到。我們總在尋找一個永久的參照點,而它卻不存在。沒有什么東西是永恒的,所有的東西都在改變——是流動的,不定的,開放的。沒有一件事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確定。這實際上并不是什么壞消息,但我們似乎都會自動否認這一點。我們完全無法接受不確定性。不安全感似乎是自我對世事不斷變化這一實相的反應。通常這種根本上的不確定性,會讓我們感到極度不安。事實上,每個人都知道這種根本上的不安全感,我們通常覺得這很可怕。在那三年的閉關期間,我和從前的一位密友住在一起。我們之間發(fā)生了一些事情,我認為她恨我。我們住在同一幢建筑中,不得不在狹窄的走廊里擦肩而過,完全沒有辦法避開彼此。她非常生氣,不愿意跟我說話,這讓我有一種很深重的無力感。我常用的那些對策都不管用,我一直感受到?jīng)]有參照點、沒有確定感的痛苦,過去那些能帶給我安全感、掌控感的方法都失效了。我試過自己多年來一直教人們使用的各種技巧,沒有一樣真正管用。于是有一天晚上,既然睡不著,我就起身到禪堂去,整晚都坐在那兒。我只是坐著,與自己那未加遮掩的痛苦同在,幾乎什么也沒想。然后有些東西出現(xiàn)了,我十分明晰地洞察到:我的整個人、我的整個自我結構都建立在要避開這種不確定感之上。我做的每一件事,我微笑的樣子,我和人說話的方式,我試圖取悅每個人的方式——都是為了避開這種不確定感。我意識到我們的整個外在表現(xiàn),我們唱的那首短歌,跳的那支小舞,都是為了避開彌漫在我們生命中的不確定感。通過學習停駐,我們會變得十分熟悉不確定感,慢慢地,它所帶來的威脅感會逐漸消失。我們停駐在當下,而不是去抓撓。我們不再陷在老是設法避開不安全感中。我們以為重溫那些創(chuàng)傷事件,或是確認自己沒有價值,才是面對自己的心魔。實際上,面對心魔不過是和無處可逃的心神不寧、焦慮不安共處,并且發(fā)現(xiàn)——猜猜,會怎樣——我們不會死,也不會崩潰。實際上,我們會感覺到深度的解脫與自由。練習停駐在當下的一個方法是停下來,望出去,做三次深呼吸。另一個方法就只是安靜坐一會兒,聆聽。只是聆聽屋子里的聲音,聆聽你周圍的聲音,持續(xù)一分鐘;聆聽遠方的聲音,持續(xù)一分鐘。只是專注地聆聽,聲音無所謂好或不好,它只是聲音。也許這種聆聽的經(jīng)歷會讓你意識到自己具有專注的能力,具有醒覺地活在當下的能力。另一方面,你的心也許會散亂。這個時候,無論你禪修專注的目標是呼吸、聲音、感覺還是情緒,當你注意到自己的心散亂時,就輕輕地回來。你回來是因為當下是如此珍貴,如此短暫;而如果沒有什么參照點讓我們返回來,我們就始終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的心散亂了,我們又會去尋求替代物,而不是全然活在當下。我們不是與事物原本的樣子同在,而是與我們希望它們所是的樣子同在。 3逃避的習性我從我的印度上師那里聽過一個非常有益的教誨,這個教誨能夠幫助我們看清楚這種從當下逃開的自動反應模式。這是關于shenpa的教誨。藏語“shenpa”通常譯作“執(zhí)著”,但這個譯法對我來說有些太抽象了,它沒有觸及shenpa豐富的涵義以及它對我們的影響。我們也可以把shenpa翻譯成“上鉤”,它聽起來像“被鉤住了”,像是“卡住了”,“陷進去了”。每個人都想聽到關于擺脫困境的教誨,因為這些教誨都指向痛苦的共同根源。在那個毒葛的比喻里,我們奇癢無比,有一種抓撓的習慣。shenpa既是那種癢,又是那種抓撓沖動,也是想要吸根煙的沖動,想要過量進食的沖動,想要再喝一杯的沖動,想要說些殘酷的話或者撒謊的沖動。在我們的日常體驗中,shenpa是這樣表現(xiàn)出來的。有人說了一句難聽的話,你的內在就緊繃起來:你立刻就上鉤了。這種緊繃迅速轉變成責備那個人或者詆毀你自己。很快,你就會說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或是執(zhí)迷于什么,這種連鎖反應發(fā)生得非常迅速。如果你的癮很重的話,你或許會直接做那些事情,來掩飾讓人不舒服的感覺。這是非常個人化的,別人說的那些話開始對你起作用了——它觸發(fā)你了。它可能完全不會攪動別人,但我們說的是那些會觸到你痛處的東西——shenpa的痛處。最根本的基礎shenpa是關于自我本身的:執(zhí)著于自我的身份,執(zhí)著于我們以為自己所是的那個形象。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份受到威脅,我們的自我耽溺會變得非常強烈,shenpa就自動生起了。隨后,我們就會做出反應,比如執(zhí)著于我們的所有物,或是執(zhí)著于我們的觀點和立場。例如,有人批評你的政治觀點,批評你的外貌,批評你最在意的朋友,這時,shenpa就出現(xiàn)了。那些話一出口,嘭,它就在那里了。shenpa既不是念頭也不是情緒本身,它發(fā)生在那之前,但它會很快喂養(yǎng)念頭和情緒。如果我們留意的話,我們能感覺到它的生起。如果我們在它剛生起時就捕捉到它,那時它還只是一種緊繃,一種輕微的拉扯,一種領子下開始發(fā)熱的感覺,是可以處理的。然后,我們可能會好奇,想要了解這種要去做慣常事情的沖動,這種不斷強化慣常模式的沖動。我們的身體完全可以感覺到它,有趣的是,這并非什么新鮮事。它始終帶著一種熟悉的味道。它有一種熟悉的氣息。當你開始接觸shenpa時,你覺得這一直在發(fā)生。它讓你感覺到這個不斷變化的無常世界固有的一種潛在不安全感。每個人都能感覺到這種不安全感,只要我們仍然忙著在腳下尋找實地。當有人說了什么觸發(fā)你的話時,你真的不必到過往去尋求觸發(fā)你的原因。這不是自我心理分析,探索我們的創(chuàng)傷所在。它只是“啊噢”一聲,然后你感覺到自己繃緊了。一般來說,它最初生起時,我們往往察覺不到。更常見的情況是,當它表現(xiàn)得很明顯或者壓抑得很明顯時,我們才意識到自己陷在其中了。我的印度上師說,shenpa是情緒、念頭和語言背后的能量。比如,當話語中充滿shenpa時,它們很容易變成怨恨的字句。任何話語當它們背后有shenpa的力量和能量時,都能變成帶有種族侮辱和攻擊性的語言。你說著這些帶有shenpa的語言,它們也引發(fā)了別人心中的shenpa,然后他們會帶著防御性來回應你。如果我們不去檢視,shenpa就會像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那樣迅速蔓延。





上一本:偉大也要有人懂:一起來讀馬克思 下一本:大時間:重新發(fā)現(xiàn)易經(jīng)余世存當當獨家簽名本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飛躍:從積習和恐懼中解脫的作者是佩瑪丘卓者:譚耀智,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