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收錄了2010年6月索達吉堪布應邀前往北京,參加第四屆“國際公益慈善論壇”的研討,后分別在北大、清華與部分知識分子關(guān)于大乘佛教的理念,進行互相交流、問答的精彩內(nèi)容! 在書中,堪布將佛教的真理與當今科學結(jié)合起來,引用了許多科學巨匠、哲學泰斗的觀點,深入淺出地向大家展示了佛教的奧秘。 作者簡介: 索達吉堪布,生于1962年,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為根本上師,駐錫于喇榮五明佛學院。多年來,堪布不僅將大量藏文經(jīng)論譯成了漢語,而且還將漢文典籍譯成藏文,使更多的人不會因語言障礙,而錯失珍貴的人類文化精髓。1990至1999年,堪布曾前往歐美及東南亞等多國弘法。近年來,又應邀前往清華、北大、人大、復旦、港大等高校,與眾多知識分子進行交流,深入淺出地展示佛教奧秘,引導大家正確面對學業(yè)、情感、工作、人生等問題。并與諸多海內(nèi)外科學家,對宏觀、微觀的生命科學,以及環(huán)保、和平、道德等方面理念,一直以來深入探索,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目錄: ◎關(guān)于慈善的思考 ——第四屆“國際公益慈善論壇”演講 ◎放生利眾勤修佛法 ——河北萬佛禪寺開示 ◎真正的“財富” ——北京萬人放生開示 ◎藏文化的修心養(yǎng)生觀 ——清華大學科技園演講 ◎佛教空性觀 ——北京大學哲學系演講 ◎信仰與人生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講慈善是心 所謂慈善,其實就是無條件關(guān)愛一切眾生。在這方面,有錢的人可以作物質(zhì)上的支持,而沒有錢的人,則應發(fā)起一分愛心。我們雖不要求世界上所有人都變成比爾?蓋茨、巴菲特,但至少也應效仿特蕾莎修女,先從身邊的眾生關(guān)心起。 然而,如今不少人認為,慈善只是有錢人的消遣,跟自己這種平民百姓沒多大關(guān)系,故對這方面不聞不問、從不關(guān)注。這種觀念是錯誤。對此,我常想起一個非常難忘的故事:2007年2月16日,剛剛卸任的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自己的莊園舉行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應邀參加的都是富商和社會名流。晚宴將要開始時,一位老婦人領(lǐng)著一個小女孩來到莊園的入口處,小女孩手里捧著一個精致的瓷罐。保安見狀,攔住了這一老一小,請她們出示請柬,否則不能進去。 小女孩說,她從電視上知道這里要為非洲兒童舉行慈善活動,很想為那些可憐的孩子做點事,就把自己儲錢罐里的錢都拿來了,想全部捐給他們。保安卻仍以沒有請柬為由,拒絕她們?nèi)雰?nèi),并說這種場合不太適合她們。 小女孩問道:“叔叔,慈善不是錢,是心,對嗎?”她的話讓保安愣住了。見自己實在無法進去,小女孩就將手中的儲錢罐遞給保安,請求道:“我知道受到邀請的人有很多錢,他們會拿出很多錢,我沒有那么多,但這是我所有的錢。如果我真的不能進去,請幫我把這個帶進去吧!” 正在此時,旁邊突然有位老人說:“不用了,孩子,你說得對,慈善不是錢,是心。你可以進去,所有有愛心的人都可以進去!彼褪敲绹竺ΧΦ摹肮缮瘛卑头铺。 后來,這場慈善晚宴的主題改為:“慈善不是錢,是心!碑斕斓闹鹘遣⒉皇蔷璩300萬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萬美元的比爾?蓋茨,而是這僅僅捐出30多美元的小女孩,她贏得了最多、最熱烈的掌聲。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可以參與慈善,這并非僅僅是有錢人的專利。在此問題上,李連杰的“壹基金”就做得非常好,他號召每人一個月捐一元錢,或者做一個小時的義工,如此一來,只要有顆善良的心,誰都可以參與到其中。 真正的財富 第一、人生的價值是利益眾生,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弟子問答錄》中講過:“余事皆下品,唯有利眾高!笔篱g上其他事的意義都不大,唯有利益眾生是最無上的,這是佛陀極其歡喜的事。如《華嚴經(jīng)》云:“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奔僭O能讓眾生得到快樂,我們的功德資糧自然會增上。因此,希望大家以后在日常生活中,盡心盡力為眾生多做一點有意義的事。 第二、世界上什么都不珍貴,只有生命最珍貴。每個人在遇到生命危險時,若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付出一切財物、地位、名聲也愿意。而這樣寶貴的生命,不僅僅是我們?nèi)祟悡碛,其它眾生也擁有。為了平等維護眾生的生命,大家一定要全力以赴盡量放生,《梵網(wǎng)經(jīng)》也說:“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笔篱g上所有眾生都當過我們的父母,以慈悲心來放生的話,這個功德極其廣大。 在漢傳佛教中,蓮池大師、憨山大師、印光大師等無數(shù)大德都提倡放生;在藏傳佛教中,全知無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師、麥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寶等諸大成就者,也將大量精力用于放生,并救護了無量無邊的生命。所以,大家平時若能定期、不定期地組織放生,此舉十分有意義。哪怕你一個月或一年中,放一條魚、一只鳥,此功德也不可思議。 這是我在放生時的一種體會、一種感覺。如果我們積極參與放生,不但所放的眾生會獲得快樂,而且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平衡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起到良性作用。因此,大家應當關(guān)愛所有的生命,就算是一條魚、一只鳥,也要盡量放生。 第三、學習佛法能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快樂。在藏地,大多數(shù)人從小就信仰佛教,我也學佛二三十年了,在此過程中,自己深深感受到:一個人的快樂、幸福,從外境上很難以得到,即使你擁有房屋、家庭、地位、財產(chǎn),也不一定非?鞓。只有內(nèi)心中有一分看破、自在、寧靜,快樂才會自然而然獲得。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從內(nèi)心中尋找快樂,物質(zhì)上能維持基本生活就可以,不要欲望特別大,貪圖過多的外在財富。 當今人們的身心不健康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shù)非常發(fā)達,物質(zhì)條件相當不錯。雖然人們常認為“現(xiàn)在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經(jīng)濟發(fā)展不快”,諸如此類有許多想法,但跟19世紀、20世紀比起來,生活水平確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盡管如此,與此極不協(xié)調(diào)的是,人們的內(nèi)心卻日益蒼白、貧瘠,所以在這樣的時代中,大家對精神領(lǐng)域的渴求,其實遠遠超過物質(zhì)所能帶來的滿足。打個比方說,如果你給一個人10萬塊乃至100萬,他不珍惜的話,很快就會揮霍一空,但你若從思想上給他傳授一個非常有用的知識,那么在他的有生之年,這個誰也搶不走、盜不走,永遠都能帶來無邊的利益。 現(xiàn)今21世紀,跟二十年前相比,衣食住行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可在各種壓力的強勢侵襲下,大多數(shù)人都處于“過勞”狀態(tài)。據(jù)2009年《中國城市白領(lǐng)健康白皮書》披露,北京、上海等十余個大城市里,白領(lǐng)亞健康比例達76%,處于過勞狀態(tài)的近60%,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不到3%。而且調(diào)查顯示,白領(lǐng)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買房供房、父母健康、孩子教育、情感婚姻。這就像四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感受不到任何的自在、安樂。 前不久在我家鄉(xiāng),有一群六年級的小學生畢業(yè)時,他們興奮地說:“我們再也不用排隊了,可以到更高的學校去了!蔽议_玩笑道:“你們越上去的時候,越會覺得前面的壓力大!贝_實,在座的諸位成年人,現(xiàn)在雖然不用讀書、不用排隊了,可是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你們所感受的痛苦比排隊還要大。 2010年3月,《小康》雜志社聯(lián)合清華大學,對中國公務員群體和城市白領(lǐng)人群,展開了一項健康調(diào)查。調(diào)查表明,超過88%的人認為自己處在或接近“過勞”狀態(tài),而且精神壓抑、特別煩躁,缺乏快樂感和滿足感。盡管人們都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最有意義、令人快樂,但是真正去觀察時,實際上他們一個個苦不堪言,疲憊不堪。 所以,現(xiàn)在城市里的人,大多數(shù)身心都不正常。不正常的原因,一是因為勞累過度,二是欲望強盛,三是生活沒有規(guī)律。在這樣的趨勢下,如今精神類疾病患者越來越多,據(jù)統(tǒng)計,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患精神疾病,而且中國每年因精神問題自殺者高達20萬人,這個數(shù)據(jù)真的相當可怕! 佛教如何營造身心健康 1、樹立信仰的必要性 若要治療這些心理疾病,最關(guān)鍵的就是要有一種信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發(fā)現(xiàn):擁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精神壓力較低,社交關(guān)系活躍,飲食習慣健康,因而身心比較健康;反之則有損健康。 心理學家榮格(CarlG.Jung,1875-1961)也認為,現(xiàn)代人心理疾病的增多,與信仰的衰落有很大關(guān)系。他在《尋求靈魂的現(xiàn)代人》一文中說:“在科學極其發(fā)達的當今時代,人類的思想極不健全,此時就需要一種宗教信仰。而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的心理療法最為殊勝,包括坐禪、祈禱、誦經(jīng)、念咒等修行方式,被認為對治療心理疾病有頗佳療效,并被采用、改造為心理療法! 所以,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內(nèi)容,著重是強調(diào)佛教可以息滅現(xiàn)代人的痛苦。如果沒有它,即使你擁有財富地位、事業(yè)成功,可是身體日益疲累不堪,心里始終充滿苦惱、不滿足,那有再多的錢也沒用。 什么是正確的信仰 在座從事科學的工作者,若能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么在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shù)時,就會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對待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不然,一個人若時時刻刻為了自我,以此心態(tài)做任何一件事,這個后果都相當可怕。 現(xiàn)在為什么有那么多假冒偽劣產(chǎn)品?為什么大多數(shù)食物含有毒素?為什么許多醫(yī)院、學校都在為了錢而奔波?……就是因為人們不懂善惡因果。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很多人心理的不健康,實際上遠遠超過身體疾病。 也許有人提出疑惑:“如果真是善惡有報,那我如今做了善事,為什么還不現(xiàn)前善果?”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你做善事是“因”,得快樂是“果”,“因”和“果”之間一定要有時間的間隔。比方說,農(nóng)民在春天種莊稼,到了秋天才會收割,不可能今天剛播種子,明天就豐收果實。同樣,我們今生所造的惡業(yè)或善業(yè),下一世、再下一世乃至許多世后才會成熟。而這些業(yè)正如佛陀在《百業(yè)經(jīng)》中所言,既不會成熟于外境的山河大地,也不會中間無緣無故消亡,必定要成熟于自己的相續(xù)。因此,一個人不論造了什么業(yè),百千萬劫也不會毀滅,最終一定會自作自受。 這樣的道理,是佛教的因果觀,也應該是我們的人生觀。每個人若能認識到這一點,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美好、更燦爛。然而,如今的世間上,真正相信因果、一心為眾生的人,的的確確比較少;蛟S我這樣一說,大家就覺得太悲觀,但了解真相的人都明白,在光明輝煌的背后,現(xiàn)在還隱藏著許多黑暗的陰影。那么這些陰影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人們不相信因果。 現(xiàn)在世間上很多人,對感情、財物、房屋、地位、名聲、權(quán)勢等虛妄的東西,有強烈的實執(zhí),始終被執(zhí)著束縛著,從而產(chǎn)生各種苦惱。薩繞哈巴尊者曾言:“貪執(zhí)縱如芝麻許,竟引痛苦無邊際。”龍猛菩薩在《六十正理論》中也說:“若許有實法,則生大貪嗔!彼裕磺型纯嗟母,就是實執(zhí)。如今不少人受到一點點打擊,就選擇自殺,其實在佛教徒看來,這是沒有必要的,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生,緣生則聚,緣滅則散,這些完全是正,F(xiàn)象。 其實,有信仰的佛教徒,平時對好的方面考慮過,對不好的方面,諸如死亡、生病、衰老、破產(chǎn)等,也已深思熟慮過,故而在災難面前,他們顯得異常勇敢、堅強。由此可見,心理的調(diào)節(jié),遠遠勝過藥物的治療。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就算身體遭遇再大的不幸,自己也很容易調(diào)整過來。 藏傳佛教的養(yǎng)生之道 1、調(diào)心 一個人身體失去健康,原因不外乎是終日心神不安,患得患失。而佛教修行以調(diào)心為本,心態(tài)若調(diào)整平衡了,身體自然就會好。 在藏地,有不計其數(shù)的經(jīng)論續(xù)部,但其核心內(nèi)容歸攝而言,就是要先調(diào)心。而且藏地醫(yī)學《四部續(xù)》中也說,所有疾病的來源,統(tǒng)統(tǒng)都是分別妄念。故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中云:“分別大無明,能墮生死海,住無分別定,無垢如虛空! 人一旦產(chǎn)生了貪嗔等執(zhí)著分別,身心肯定不健康。比如你跟別人吵架了,那在好幾天中,心里都會憋著火氣,甚至晚上還會失眠。但如果你把心態(tài)調(diào)整好了,一切病就從根本上鏟除了。漢地的智者大師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亦云:“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差! 所以,藏傳佛教第一個養(yǎng)生之法,就是要調(diào)心。你們平時若過度勞累,心就應該當下放松,不要特別去執(zhí)著,這樣從中可以獲得自在、快樂,身心也會自然而然健康。 2、調(diào)飲食 現(xiàn)在世間的大多數(shù)人,飲食特別沒規(guī)律:要么吃飯不定時,要么吃得太多,要么吃得太少,這都對身體極為不利。所以,佛陀在《毗奈耶經(jīng)》、《瑜伽師地論》等經(jīng)論中說,吃東西不能過飽、不能過少,也不能沒有固定時間。包括食物不宜過于厚味,太辣、太咸、太麻都會刺激身體,一般來講,素食是最適合的。 有些人認為:“吃素的話,身體實在受不了!边@種說法不合理。前段時間我遇到一個人,他就口口聲聲說:“一個人最好是吃肉,否則,像牦牛一樣吃草,怎么能保證身體健康?”我開玩笑地回答:“牛肉的來源也是草!牦牛是直接吃草,而你只不過在間接吃草,所以吃素不會沒有營養(yǎng),也不會有損健康! 肉食看似對身體有利,但實際上,現(xiàn)在西方許多醫(yī)學家、人道主義者都提倡吃素,為什么呢?并不是因為他們的信仰,而是從健康角度出發(fā),這些人認為,人類不適合吃過多肉類,不然,整個五臟六腑都受不了。所以,素食不但是不造惡業(yè)的清凈食物,而且對我們的健康也有很大利益。 作為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倘若一味地征服自然、殘害生靈,只會破壞生態(tài)平衡,到頭來令人類瀕于困境。可遺憾的是,現(xiàn)在很多人并不考慮這一點,他們成天只顧自己,從不在乎別人的生存空間。 所以,我們一定要高瞻遠矚,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大家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要懂得保護環(huán)境、關(guān)愛動物。要知道,大自然中生存的動物,都是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我們的食物。 3、調(diào)睡眠 人們勞力、勞心之后,必須要休息以恢復體力,而睡眠,則是最常見的休息方式。一個人平時睡眠要有節(jié)制,過多就會精神困昧,過少也不能恢復體力。有些人剛學佛時特別精進,天天熬夜,一點都不睡,這對健康非常不利;而有些人又睡得太厲害,每天一大半時間都用來睡覺,這樣對身體更有危害,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睡眠與人的壽命息息相關(guān)。美國心臟病專家海大衛(wèi)從1966開始,針對40到80歲的男女,發(fā)出了80萬份調(diào)查表。兩年后他通過分析、對比發(fā)現(xiàn),睡眠過多會造成心臟病突發(fā)或中風。因此,睡眠太多反而不利于健康。 所以,要想身體健康,就應該適度睡眠。在佛教中,一般要求初夜、后夜精進修行,只有中夜方可睡覺?墒谴蟪鞘欣锏娜,幾乎與此完全相反,他們是初夜、中夜特別清醒,直到后夜才開始睡,然后第二天九、十點鐘才起床,如此晝夜顛倒對身體極為不利。 其實,最合理的睡眠時間,應該是晚上10點到早上5點。若能在此期間安睡,不但可以得到充分休息,對自己的修行也有幫助。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日月的運行跟人體的氣脈運行有一定關(guān)系,倘若你長期晝夜顛倒、勞累過度,勢必會對氣脈有損。因此,每天若能在中夜放下一切,安心入眠,早晨也盡量起早,這對身體健康是最好的。但是,大城市里的人,現(xiàn)在恐怕很難做到。 4、調(diào)息 調(diào)息得宜,可以祛病強身,延年益壽。藏傳佛教中有很多調(diào)息之法,譬如先觀一個文字(如藏文“阿”或“舍”等),之后觀想它緩慢地隨呼而出、隨吸而入,這樣通過反復呼吸,對身體特別有幫助。尤其是你早上起來時,從鼻孔里慢慢地出氣,又慢慢地吸氣,或者發(fā)出“哈—哈—”的聲音排除垢氣,這樣多次下來,對身心的調(diào)節(jié)十分有利。《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也說:“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笨梢,心如果安了,真氣存在于內(nèi),氣脈運行正常,就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人體的免疫能力,外在的病邪便不會有可乘之機。 5、調(diào)身 調(diào)身指端正身體的姿勢,可以坐禪,也可以運動。人們常說“生命在于運動”,但佛教并不這樣認為,如果你只有“動”而沒有“靜”,壽命不一定會延長。其實靜心息慮、凝神內(nèi)守,也能極大地調(diào)動身心本具的巨大潛能。比如漢地的虛云老和尚、清定上師,他們雖然衣食儉樸,甚至常年風餐露宿,但由于喜歡靜坐禪修,故而能盡享天年。因此,“動”與“靜”相結(jié)合,才是佛教養(yǎng)生的一大特點。 在身體的運動中,最好的方式莫過于磕頭?念^是一種全身心的鍛煉,不僅功德不可思議,而且每天若能磕一百個頭,久而久之,身體也會逐漸健壯,不容易衰老。所以,年輕人也好、老年人也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哪怕一天只磕三個頭,也是很有意義的。 此外,大家有時間的話,早上起來最好能坐坐禪。倘若你實在不會,也可以在前面觀想釋迦牟尼佛,然后閉著眼睛坐一會兒,再觀想一下佛陀,再坐一會兒……如果連這個都不會,則可什么都不想,讓心靜下來,坐兩三分鐘乃至半個小時。這樣閉目養(yǎng)神,稍微休息一下,令脈絡中的氣運行正常,其實也是一種坐禪,對身心健康有非常大的利益。 當然,以上所講的“調(diào)五事”,根本前提就是要有利他心,這是最重要的竅訣。假如你平時自私自利,那不管怎么樣保養(yǎng),也只能帶來痛苦;反之,倘若你的心態(tài)都是幫助別人,則做什么都不會有太大壓力,即使你所做的事情不成功,心也會時時處于快樂之中,絕不會焦躁不安、怨天尤人。 佛教的道理:無常 前段時間在我家鄉(xiāng),有一群小學生六年級畢業(yè),離開母校之前,我?guī)麄兒屠蠋熑ゲ菰贤媪艘惶。當時,好多孩子一想到自己將要離開,就很傷心地哭了起來。我說:“這沒什么可哭的。我跟你們講個佛教道理吧,它雖然看似特別簡單,但實際上意義很深奧。這就是《賢愚經(jīng)》中所說的無常四邊——聚際必散、積際必盡、生際必死、高際必墮。這是什么意思呢? 聚際必散:今天我們集聚在這里,但過一段時間定會各奔前程,所以,凡是集聚的,終有一天會分散。比如兩個人原本感情非常好,但不到幾年就離婚了;一家人在一起本來很快樂,可沒隔多久卻各奔東西了。倘若你懂得佛陀所講的這個道理,到時候就不會特別痛苦了。 積際必盡:自己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最后被怨敵搶走了,或者很不幸地全部流失了,這也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懂得佛理的人,并不會抱怨老天不公平。 生際必死:人既有出生,就遲早會死亡。明白這一點的佛教徒,不管死亡降臨到自己還是家人頭上,都可以坦然面對,根本不會認為人永遠不死,非要求醫(yī)生想辦法讓自己多活一段時間。要知道,在這個世間上,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是有生而不死的。 高際必墮:任何高高在上的人,不管曾經(jīng)多么不可一世,早晚有一天都會墮下來。包括一些雄偉的高樓大廈,終究也會變成一堆廢墟,這就是無常的必然規(guī)律。 這個道理,大家或許覺得簡單,但等你以后在人生中遇到這些現(xiàn)象時,若能想起這個教言,肯定會有很大幫助。假如你記性不太好,這些教言記不住,那還是要把它寫在日記本上……”當時我是這樣跟他們講的。 我常碰到一些大城市里的人,他們對佛教的道理了解之后,一旦發(fā)生猝不及防的違緣,就有面對的勇氣、面對的能力。否則,《中觀四百論》里也說了,大人物有大的痛苦,小人物有小的痛苦,整個世間都離不開痛苦。有些人表面上吃得好、穿得好,坐的是高級轎車,住的是豪華洋房,世人看了非常羨慕,但他們內(nèi)心若沒有調(diào)節(jié)能力,實際上是不會快樂的。 包括出家人也是如此。假如你對佛法有實修實證,那么遇到任何事,都會非常瀟灑自在,根本不會耿耿于懷;但如果你沒有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不要說把頭發(fā)剃了,就算把耳朵、鼻子都割了,內(nèi)心的執(zhí)著也絲毫無損。 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