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是我國現代教育制度的締造者,一生主張教育救國,他認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他對中國社會的弊端有透徹的認識,在國內大力提倡民主、自由與人權思想,致力于改良社會風氣,尤其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相應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教育。 本書精選了《華工學校講義》、《中學修身教科書》及其他有關道德修養(yǎng)的文章,充分體現了蔡元培先生對于現代中國人應具有的道德素養(yǎng)的總體構想,通過對文明、自由、熱心、禮讓、交友、果敢、博愛、美育、人生等修養(yǎng)的種種思考,完美結合了中華傳統(tǒng)修身與現代公民教育的觀念,以具體的行為實踐為出發(fā)點,用淺顯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來直接引導讀者,為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富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作者簡介: 蔡元培,我國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兩度游學歐洲,加入同盟會,曾擔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1940年病逝香港,終年72歲。他提出了改革學制、倡導“美譽”、男女同校等思想,開“學術”與“自由”之風,強調大學以文理兩科為主,支持“新文化運動”,并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這些措施推行之后,影響遍及全國,有力促進了我國大學的開放性和平民化程度,被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 目錄: Part1正己 公義與公德 行為 動機 財產 名譽 修德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謗毀 戒罵詈 自由與放縱 勿畏強而侮弱 責己重而責人輕 原文Part1正己 公義與公德 行為 動機 財產 名譽 修德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謗毀 戒罵詈 自由與放縱 勿畏強而侮弱 責己重而責人輕 原文Part2礪志 習慣 勤勉 勇敢 有恒與保守 熱心與野心 英銳與浮躁 果敢與鹵莽 堅忍與頑固 鎮(zhèn)定與冷淡 世界觀與人生觀 原文Part3篤行 義務與權力 謹慎與畏葸 方正與拘泥 循理與畏威 精細與多疑 文明與奢侈 尚潔與太潔 禮讓及威儀 盡力于公益 注意公眾衛(wèi)生 愛護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關于職業(yè) 傭者及被傭者 官吏 醫(yī)生 教員 商賈 自制 我的新生活觀 原文Part4仁愛 合群 生命 愛物 子女 父母 夫婦 交友 兄弟姊妹 愛護弱者 舍己為群 博愛及公益 互助與依賴 愛情與淫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Part5博學 修學 從師 文字 圖畫 音樂 戲劇 詩歌 歷史 地理 建筑 雕刻 裝飾 理信與迷信 原文子?女 普通人所愛惜重視的東西,沒有超過身體的。如果沒有父母,就不會有自己的身體。那么作為子女,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呢? 父母對孩子的愛源于天性,其感情的深厚程度,沒有什么能夠比擬。在孕育孩子之初,母親不敢用力跺腳,不敢高聲說話,精心挑選飲食,節(jié)制身體的行動,無時無地不在為胎兒的健康而焦慮。等到孩子出生,如果不是父母費盡辛勞保護孩子,就不能保全他的生命。而父母從不厭煩,餓的時候擔心孩子吃不飽,吃飽了又擔心孩子吃得太多;寒冷時怕孩子著涼,酷暑時怕孩子喝水少。不僅如此,孩子的一哭一笑,父母無不留心觀察,并與其一同悲傷或快樂。孩子稍微長大一些能爬行了,就盼望著他能站立;等到能站立了,就又盼望著他能行走。等到孩子六七歲進入學校,父母又盼望他每天都有進步。孩子偶爾生病了,父母到處求醫(yī)問藥,日夜操勞,全然不顧自己日益衰弱的身體。有時孩子天黑了還沒有回家,或者去遠處游玩,父母會靠在門上向遠處眺望,只盼著孩子安然回來。等到孩子完成學業(yè),能夠經營獨立的事業(yè)時,父母更加關心孩子事業(yè)的成敗,事業(yè)興隆的話,父母跟著高興;事業(yè)衰敗的話,父母跟著擔憂,終其一生沒有父母不為子女辛苦勞碌的。唉!父母的恩情,世上有什么能與之相提并論呢! 世人對于一頓飯的恩情,都會想著知恩圖報,父母的恩情如此偉大,我們又將如何來報答呢? 侍奉父母的方法,用一個字來說,就是孝。父母愛子女,有些即使動物也可以做到,而子女孝順父母,只有人類才能做到。因此孝順,就是為人的根本。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人類所經歷的時間最長。其他動物往往出生不到一年,就能夠獨立生存,其沐浴父母恩澤的時間不長,因此子女對父母的義務就比較輕。人類就不同,因為受父母養(yǎng)育和照顧的時間最久,父母身心的付出也最多。所以子女對父母的義務,也變得更加重大,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況且孝順是使一個家庭變得幸福的原因。一個家庭就如同一個國家,家里有父母,如同國家有元首。元首統(tǒng)治一個國家,如果人民不夠順從,國家一定會因此衰弱;父母統(tǒng)治一個家庭,如果子女不盡孝道,家庭一定會因此不和諧。一個家庭里,父母、子女、兄弟之間每天爭執(zhí)不休,由這樣的家族所組成的社會和國家,又如何能指望其協調一致,從而達到長治久安呢? 古人說過:“孝者百行之本!比绻粋人不盡孝道,那么其他的品性也就不值一看了。在人的道德標準中,孝為最大,也是最重要。用孝來侍奉長輩就是順從,用孝來結交朋友就是誠信。假如事事都用孝順父母的心態(tài)來執(zhí)行,從此道德就算是完美了!墩撜Z》曰:“既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又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很少見的。君子一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只要根本建立了,那么做人做事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我們應該如何履行孝道呢?孝道有多種方式,但是主要的有四種:順從、愛戴、尊敬、報德。 順從,謹遵父母的訓導、教誨以及命令。但是,內心不服而表面假裝順從是不行的,一定要用誠懇歡欣的態(tài)度來順從。作子女的對父母都是極其信任的,對于父母的訓導,子女相信那是符合道德仁義的要求;對于父母的勸阻,子女相信那是出于慈愛的目的,因此遵循父母的命令,一定可以增進自己的幸福。又怎么會有絲毫的勉強呢?反過來,即使子女不順從,父母也不能輕慢他們,應當多指導他們,盡到父母的責任。那么,為人子女的又怎能不把順從當做自己的基本義務呢?世上有人痛心自己的父母不夠慈愛,大多是由于自己侍奉父母不得法,責任多在子女身上。 子女小的時候,對于順從父母命令的方式,沒有人有不同意見,因為他們社會經驗少,知識也不夠多,當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這個時候,對于父母的訓導、命令,應當完全祛除成見,面色愉悅地聽從,不要有反對的言辭,也不要表現出不滿的神色。等到子女逐漸長大,具備了辨識事理的能力,對于父母的話,也要虛心聽從。父母閱歷豐富,經驗也多,不管父母學識如何,他們的見解與現實的契合程度自然有青年人所不及的地方。如果不是大的利害關系,即使父母的看法與自己的想法不同,也不應該抵觸。即便有的時候因為利害關系而不得不爭論,也應當平心靜氣,委婉表達自己的觀點,慢慢說明自己之所以不敢茍同父母意見的原因,如此才能做到不忤逆父母。 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子女智力品德也逐漸完備,為人處事的方法、經驗逐漸增多,此時父母的干涉會變得逐漸寬松,這是因為父母看到子女長大成人,可以承擔一些事情,就逐漸放寬對他們的限制。順從的方式,不能沒有變通;但是順從的心意,卻是為人子女一刻也不能背離的。凡事一定要時常征求父母的意見,以便和父母的溝通順暢通達。仰仗自己的才能,公然違背父母意愿的人,一定不是個孝子。至于子女遠離父母,遇事來不及征求父母意見,或者身居官員軍人的職位,而不能用私情來參預公務的,都是迫不得已的情況。 雖然子女順從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但也有不得不變通的情況。假使父母的命令是錯誤的,子女不僅不能盲目順從,而且應當盡力勸說阻止,明知不可為,因為父母的命令而勉強服從的人,結果不僅使自己犯罪,還會陷父母于不義,這是最大的不孝。如果父母不幸做了違背道德的行為,子女不僅不想辦法補救,卻將它暴露出來,那也不是子女應該做的事情。孔子說:“父親為兒子遮掩,兒子為父親遮掩!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 愛戴與尊敬,是孝道的兩條基本準則。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是人類的天性,并非外界輿論或者法律所強制規(guī)定的。因此父母為了子女、子女為了父母祛除私心,克制自己,任勞任怨,超脫了利害得失的外在表現,這也是為什么這種感情最可貴的原因。源于這種情感而表現出來的,就是愛戴和尊敬,沒有愛戴就會漸漸變得抵觸;沒有尊敬就會漸漸流于溺愛。愛戴而不尊敬,有些動物也能做到;尊敬而不愛戴,親近和疏遠又有什么區(qū)別?二者只要缺少一個,就不能稱之為“孝”。 能順從,能愛戴,能尊敬,孝順父母的方式就這些了嗎?回答說:不止。孝子之所以最盡心的原因,在于要報答父母的恩德。 接受他人的恩惠,不敢忘記,一定要知恩圖報,這是人類的美德。而我們一生所受的最大恩惠,是來自父母。父母生育、養(yǎng)育、哺育和教育我們,不僅我們的生命和身體來自于父母,我們得以生存立足于這個世界的技術和能力,也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我們怎能不天天銘記感激父母的恩德,并思考著如何報答呢?如果沒有這種想法,那么即使說他等同禽獸也是可以的了。 人漸漸衰老,剩余的生命也不多了,即使是路人看見,也會產生同情之心,更何況是為人子女的,看著父母越來越衰老,怎能無動于衷呢?過去,父母愛護撫養(yǎng)我們時是多么真摯;現在,我能夠慰藉父母了,又怎能敷衍了事呢?況且,父母隨著子女的成長而日漸衰老。子女長大一天,父母就衰老一天,等子女有了獨立的事業(yè),具有孝順贍養(yǎng)父母的能力,那時父母所剩的時光本來已經不多了。如果還不及時盡孝順贍養(yǎng)父母的誠心,等幾年之后父母溘然長逝,我們又怎能不抱恨終生呢? 我們所能報答父母恩德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贍養(yǎng)其身體,二是贍養(yǎng)其精神。 贍養(yǎng)父母的身體,就是期望給予父母安樂的生活。竭盡全力為父母改善飲食,讓他們身心愉悅,安頓他們的起居,其他日用必需品保證供應充足就可以了。既然子女已經長大成人,如果還不能保障父母的飲食起居,當然算是不孝了,若是豐衣足食,只顧自己享受,而不好好贍養(yǎng)父母,就是更加不孝了。 父母已經衰老,肢體不太靈活,坐臥行走都不得不需要他人照顧,如果子女可以自己承擔,務必不要借助傭人的幫助。類似攙扶搔癢這樣的事情,若是由子女親自來做,父母心里會更加快樂和滿足。父母生病,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一定要親自服侍他們吃藥。回想年幼時父母養(yǎng)育我們何等辛勞,即使我們盡全力來孝順贍養(yǎng),又如何能報答得了父母深恩的十分之一呢?為人子女的人,不能不知道這些。 子女既然能夠贍養(yǎng)父母的身體,更加不能不贍養(yǎng)他們的精神。贍養(yǎng)父母的精神,在于安定他們的內心,不讓他們擔憂。即便子女在飲食起居方面準備得再完備,如果其品性和行為常常讓父母傷心,父母的安樂又從何而來呢?即使是不肖的子女,如果有足夠的財力,也能夠在物質方面供養(yǎng)父母。若想要父母內心安寧,不讓他們擔憂,那么每句話、每個動作都不敢不考慮父母,不是孝子是無法做到這點的。贍養(yǎng)身體,只是枝節(jié);贍養(yǎng)精神,才是根本;為人子女的人,務必要贍養(yǎng)他們的精神啊。 贍養(yǎng)父母精神的方法,首先要保全自己的生命。父母關愛子女,時常祈禱子女能夠身強體健。假如子女體弱多病,父母必定非常擔憂。因此保全自己的生命,不只是個人修養(yǎng)的關鍵,也是孝順父母的重要方面。若是做毫無意義的危險,強行發(fā)泄一時的怨氣,從而危害到自身,也不是孝子所應有的行為。即使有人贈予我極其微薄的物品,我也必定會謹慎對待,不辜負他人的好意。我們的身體是父母贈予的,父母一生辛勞大都為子女付出,因此保全自己的生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難道不是子女應盡的基本義務嗎?孔子說:“我們的身體,包括毛發(fā)和皮膚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便損傷,這就是孝道的開始!闭f的就是這層意思。 即便如此,僅僅保全了自己的生命還不足以贍養(yǎng)父母的精神。父母既希望子女身強體健,又盼望子女好名聲流傳在外。假如子女平庸頑劣,行為不檢,不能盡到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基本義務,甚至到了邪惡失德的程度,從而讓父母蒙羞,父母羞憤尚且不及,又如何能夠內心歡樂呢?孔子說:“侍奉父母,身居高位時不能驕傲自大,地位低下時不能為非作歹,處于人群中時不與人爭執(zhí)。否則,身居高位自大傲慢,必然招致禍端而身亡;地位低下為非作歹,必定遭受法律的懲罰;處于人群中與人爭執(zhí),也會發(fā)生矛盾沖突。這三種不良行為如果不戒除,即使每天用牛、羊、豬來奉養(yǎng)父母,也不能算是孝順!闭f的正是這種情況。因此孝道不僅限于家族之中,如果外在的為人處事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同樣沒有資格說自己孝順。治理國家不忠誠,掌握權力不敬畏,結交朋友不誠信,都是不孝的行為。倘若為了保護國家利益,不顧自身奮勇當先,即使失去了生命,父母也會以他為榮,國家的良民,就是家庭的孝子。父母當然會將子女的榮譽作為自己的榮譽,而不愿意讓他茍且偷生,自取其辱。這就是贍養(yǎng)精神之所以比贍養(yǎng)身體更加重要的原因。 輔助父母的行事,與他們分享憂愁和歡樂,這也是贍養(yǎng)精神要做的事情。因此不管是什么事物,只要是父母喜愛和敬佩的,自己也要喜愛和敬佩;凡是父母的嗜好,自己也要嗜好它。 上面所說的都是父母在世時的孝行。即使父母故去后,也還有些需要做好的事情。父母逝世,要按照禮節(jié)來安葬、祭奠他們;父母的遺言,一輩子都不能忘記,還要很好地繼承他們的志向,向后人講述他們的事跡,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父母的恩德。再進一步,對內要盡力使家族繁榮昌盛;對外要盡力完成社會和國家的事業(yè),讓世人贊譽自己為名士偉人,以彰顯父母的名聲并使之不朽,只有這樣,孝道才可以說是完美了。 選自《中學修身教科書》蔡元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讓我們一輩子堅持奉行的?”孔子說:“有啊,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庇钟幸惶,子貢說:“我不想讓別人強加給我什么,我也不會強加給別人什么!边@就是孔子對人們的告誡,也由此引發(fā)了諸多言論。西方的哲學家曾經說過:“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而這種自由的界限是不妨礙他人的自由!辈浑y發(fā)現,這些話所包含的意思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我們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不愿意受別人的干涉,當然,別人的思想及言論自由我們也無權干涉;我們都有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被侵害的權利,那么我們也不能侵害別人的身體;我們有保護通信隱私的自由,不希望隱私被別人窺視,因此,我們要嚴以律己不隨便偷窺他人的秘密;我們不想遭人欺騙,那我們就不能欺騙別人;我們不愿意被人欺負怠慢,那么,我們就不能欺負和怠慢別人。事情無論大小,做法都是一樣的。 看看我們與人的交往會發(fā)現,其中不但有消極的戒律,還有積極的行為。假如由孔子那句話引申出“自己想要的,就強加給別人”這句話,可以嗎?答案是,不完全是這樣。人類的欲望,有時會因為遺傳因素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讓人做出有悖于正道的行為。如果把自己想要的一切,都強行施加給別人,這樣一來,非但無益,反而有害。例如那些貪官污吏喜歡下屬的阿諛奉承,于是就對自己的上級也阿諛奉承,這樣可以嗎?迷信的鄉(xiāng)民,總愛聽傳教士那不著邊際的胡說八道,然后像傳教士一樣對自己的親友亂講一通,這樣可以嗎?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時候也會出錯,比如對于那些不好的名聲、直白的勸諫等,如果仍然依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不進行直言相勸,而是委婉地說出真相,也未必不好。 對于那些積極向上的行為,孔子固然說過:“自己想要立業(yè),就要讓別人立業(yè);自己想要成功,就要讓別人成功!痹谶@句話里,“立”,就是在社會上站穩(wěn)腳跟,有一席之地;“達”,就是使人達到目標,能夠成功。此時,強加給別人的事情,一定要以“立”和“達”為原則;不必強加給別人的,就以自己不想要的來概括吧。如果一輩子都能做到這樣,就不存在什么弊端了。 選自《華工學校講義?德育篇》蔡元培 修?學 身強體壯、相貌魁梧的就算賢能嗎?未必。住所高大、衣著華麗的就一定漂亮嗎?也不一定。如果一個人沒有知識,無所作為,雖然外表可以修飾,但是,惡劣齷齪的內在品質又怎么能掩蓋呢? 知識和道德的關系很密切。道德的名號很崇高,但是也不外乎于抑惡揚善。如果不辨別善惡,又怎么知道哪些惡行不能做、哪些善行可以做?知道善行應該做而去做,知道惡行不能做而不去做,這才是真正的道德。世界上那些不忠不孝、沒有禮義、放縱欲望甚至因此無法保全生命的人,不一定都是大奸大惡之徒,很多是因為知識不足而造成的。 對于一般的道德,只要具備一般知識的人就能做到。但高尚的道德,那些不具有高尚知識的人就做不到了。因此,從古至今,那些實行道德并被后代視作榜樣的人,都是卓越不凡的人,比如孔子就是這樣的人。 知識是人情事理的根本。雖然人情事理種類復雜,但是每一樣都要依賴知識。近代文明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進步,無論什么樣的事業(yè)都離不開知識。人,無論貧富貴賤都需要學習。而且,知識能提高我們的人格素質,讓我們的知識更為淵博,這樣我們的行為自然變得儒雅讓人敬慕了。如果明白了是非的道理,表現在行動中自然不會有所疑難,這也是“誠于中,形于外”的體現。知識不足的人雖然能看到日月,卻無法看到真理和正義的光輝;他們對物質有感觸,卻缺乏精神世界的融洽飽滿,總有近憂,但缺乏遠慮。見識如此狹隘,言行怎么能不淺薄呢? 要想知識進步,必須經過求學。鉆研學問,一定要博大精深兼有。自從人類文明產生,國家的富強貧弱一直和國民的知識深淺成正比。那些歐洲國家之所以能夠侵略擴張,雄霸一時,也是因為國內那些知識淵博的專家利用科學知識推動經濟發(fā)展、興建產業(yè),經過不懈的奮斗和努力,才有了這樣令人羨慕的成果。因此,文明國家之間的競爭不是武力的競爭,而是智力的競爭。如今海外各國交往頻繁,智力的競爭日趨激烈,作為一個國民,又怎能不努力追求知識,讓自己成為對國家有更大貢獻的有用之才呢? 鉆研學問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持久耐心,二是珍惜時間。 正如衣物是用來裝飾身體的,知識被用來裝飾內心。再美艷的衣服,時間長了就會陳舊,但學問的增長卻能享用終生,亦可流傳后世,這就是學問的可貴之處。貴重的物品總是難以得到,那么可貴的知識又怎能輕易得到?因此鉆研學問的人,要有持久的耐心。 研究學問的少年,開始的時候都很勤奮,但時間一長,就滋生出了懶惰的習氣。有的人不知反省自己是不是用功學習了,卻一味抱怨學業(yè)難成。他們哪里知道,即使古圣先賢擁有淵博的知識和出眾的才華,尚且需要不斷地努力進取才能學有所成,更何況天資平常的人,如何能夠不勞而獲呢?缺乏持久耐心的人總是想把全年的事情在十幾天之內完成,如果一時看不到成效,就會半途而廢,像扔舊鞋子一樣輕易丟棄。這樣,即便那些簡單到普通人都能學會的東西,他們也不會有所成就。那些專門技術的內容和道理博大精深,沒有專心致志不知疲倦的付出,就很難達到精深的境界,想粗略草率地一蹴而就,豈不是很狂妄的想法嗎? 莊子曾告誡人們說,生命有限但知識無限,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一定是很苦的。如果肆意浪費時間,沒有把時間用在有用的地方,就很難達到自己的理想,因此,學習知識的人更應該珍惜時間。 年輕的時候思想還不成熟,沒有形成固有的成見,所以更適合學習。這個時期努力學習,所積累的智慧會讓一個人一生受用不盡。反之,如果年輕時養(yǎng)成放縱散漫的習慣,即便到了中年幡然醒悟下決心勤奮苦讀,所得也不會很多。朱子曾說:“不要以為今天不學習還有明天,不要以為今年不學習還有明年;歲月如梭,時間從來不曾放慢腳步,等有一天你年老了,到底是誰的過失呢?”這番話情真意切、通俗易懂,值得我們深刻體會。 每個人的時間都如此可貴,因此我們既要懂得珍惜自己的時間,也要懂得珍惜他人的時間。有的人每天拜訪朋友,不合理地利用時間閑談游玩,這無異于偷竊別人時間的盜賊,每個學者都應該以此作為警戒。 鉆研學問,進入學校求教于老師固然很必要,但自己讀書也非常有效。因為,良師不容易碰到,即便有幸碰到,其教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書籍可以讓我們受益無窮。 隨著文化的發(fā)展,書籍的種類也逐漸增多了,歷代學者有很多著作,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汗牛充棟,這些著作既不是一個人的財力所能買齊的,也不是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全部讀完的,因此,我們要有選擇地閱讀那些對我們有幫助的書籍。鉆研學問的人應該注意:讀一本沒用的書,等同于沒有讀書。 普通知識的學習,應該以學校的課程為主、以自己的閱讀為輔。假如課堂上的知識還沒有掌握,就讀太多的課外雜書,即便有所收獲,也會因為讀書過多過雜而收不到太好的效果。而且課外閱讀也有先后順序之分,學習專業(yè)知識的人應該注意。如果不顧及自己的理解能力,一味閱讀高深書籍,還不懂裝懂一錯再錯,最后必定有害而無益。即便因為理解了一點內容而洋洋得意,也不可能一輩子把學問做到融會貫通。書籍不分尊卑,如果真正理解了書中的含義,即便是粗俗淺顯的書也能趣味橫生;否則,縱然是再有名的書籍,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真諦,那讀書還有什么用處呢?遠路始于腳下,登高始于低處,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不了解書中的意思,可以請教老師和朋友,讓他們幫助挑選,這樣就不用擔心所讀的書不適合自己了。 研究學問的人,只要能遇到良師,得到好書,就不怕不進步。但是,朋友的幫助也很有必要,清閑的時候,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一聚,凡是老師教授范圍外的,或者是對書上的內容有疑問的,都可以互相切磋探討,這樣彼此都能受益。因此有志求學的人,一定要謹慎擇友。 學問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但進步的關鍵在于具有懷疑精神。不善于懷疑的人,也無法做到真正的相信。讀古人的書或者聽老師朋友的話,不要盲目相信,要勤加思考琢磨,找到相信的根據。在此之前,要不停推理尋找,直到徹底搞清楚并且毫無異議,這樣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未加獨立思考,即使暫時記住了也沒有意義,學知識的人就像放書的箱子一樣,沒有把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如果因為之前心有芥蒂,但凡聽到不同的說法就一概反對,這便犯了過度懷疑的錯誤,沒明白學問的真諦了。因為,懷疑本身不是目的,懷疑精神是為了真正學到知識。 選自《中學修身教科書》蔡元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