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宇文利所著,《中國人的價值觀》準確地把握了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傳統(tǒng)到當代的發(fā)展演變線索和歷程,立足于揭示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概貌,對中國人在生命、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維度上的價值觀內容進行發(fā)掘,重點突出當代中國人的“生”、“和”、“禮”、“義”、“惠”、“進”、“美”的核心價值觀,展示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 作者簡介: 宇文利,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與教育哲學。曾參加和主持國家與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7項,著作和論文獲全國、北京市和北京大學獎勵。其中,作為主要撰著人完成的《中國精神讀本》(季羨林題名)評為全國首屆通俗理論讀物獎,本人被評為“有突出貢獻作者。” 目錄: 第1章中國人價值觀的概談與評價 一、價值觀及其呈現(xiàn) 二、中國人價值觀的表現(xiàn)形式 三、中國人價值觀的西方評價 四、當代中國人價值觀的新變化 第2章生生不息的生存價值觀 一、中國人的傳統(tǒng)天命觀 二、中國人的現(xiàn)代生命觀 三、中國人的生存價值觀 四、中國人的終身學習觀 第3章國家至上的政治價值觀 一、家國天下與修齊治平 二、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 三、德法并舉的國家治理觀 四、平等尚和的國際交往觀第1章 中國人價值觀的概談與評價一、價值觀及其呈現(xiàn)二、中國人價值觀的表現(xiàn)形式三、中國人價值觀的西方評價四、當代中國人價值觀的新變化第2章 生生不息的生存價值觀一、中國人的傳統(tǒng)天命觀二、中國人的現(xiàn)代生命觀三、中國人的生存價值觀四、中國人的終身學習觀第3章 國家至上的政治價值觀一、家國天下與修齊治平二、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三、德法并舉的國家治理觀四、平等尚和的國際交往觀第4章 益世利人的經(jīng)濟價值觀一、中國人變成“經(jīng)濟動物”了嗎?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利益分配中的效率公平觀四、文明和諧的生態(tài)資源觀第5章 多元包容的文化價值觀一、和而不同的文化關系觀二、差序多樣的文化信仰觀三、取長補短的文化利用觀四、和美共享的文化家園觀第6章 文明進步的社會價值觀一、敬業(yè)樂群的社會集體觀二、自由平等的社會民主觀三、健康積極的社會道德觀四、協(xié)調進步的社會穩(wěn)定觀飲食如此,服飾也同樣如此。在中國,飲食是一種文化,服飾同樣也是_種文化。旗袍、唐裝、中山服;開襟、水袖、大馬褂;有粗布,有絲綢;有棉織,有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服飾;在中國地域中,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獨特的衣裝。飲食服飾的不同,既是自然地理因素使然,更與風俗習慣、文化追求有關。譬如,紅色的衣裝往往在婚慶和喜慶的日子穿,披紅掛彩意味著喜慶和福祿;白色的衣服往往在祭奠和喪葬的日子穿,穿白戴孝意味著厄運和悲祭;如此等等。飲食和服飾包含著中國人的喜怒哀樂,代表著中國人的福祿壽喜,傳遞著中國人的知情意行。一句話,在中國人飲食和服飾中潛藏著風俗習慣與文化追求,也裹挾和包藏著價值觀。(三)建筑景觀建筑是人化的構造,它是物質的,也是人文的。這不僅是建筑學家們的共識,似乎也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上所有人的共識。在人類社會中,在世界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很多種建筑體系,每一種建筑體系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追求和價值觀念。中國的建筑是與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并稱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的建筑群落之一,其延續(xù)時間長,流傳范圍廣,成就輝煌奪目,令世界建筑愛好者癡迷,也吸引著世界各地旅行者,令他們難忘。在中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無數(shù)盛美的建筑景觀,雖然有些因為歷史的風雨而坍塌了,但留存至今的,仍堪作中國風格和中國氣度的代表,建筑景觀也是中國人價值觀的一種寫照。城池、宮殿、廟宇、寺觀、佛塔、民居、園林,從古代一直綿延至今的萬里長城,從橫貫南北的京杭運河到今天的三峽大壩,從數(shù)不清的橋梁樓宇到看不完的陵墓園林,從木結構、磚石結構到現(xiàn)代金屬結構,從立柱、縱橫梁到網(wǎng)狀軸線體,中國人的建筑無不包含了中國人的認知、價值、精神和品位,也無不書寫著中國人的制度、禮法、審美和習性。貫穿各種建筑景觀之中的,說到底,就是中國人的價值觀。城墻和城池是為了保護和防御,既反映了封建領地時代的分封制度,也代表了追求和平、圍城自保的觀念;宮廷是封建皇權威儀和肅穆的象征,意味著一種不可侵犯的至上性;民居中有舒適,園林里有驕奢,佛堂中有清靜,景觀背后無不包含著價值信息。以民居為例,北方的瓦脊、南方的天井、屋前的影壁、屋中的屏風、屋后的余園,各有各的講究,各有各的妙用。天窗是為了采光,地漏是為了排空,除了各有自然因素的機巧外,更多的還是人的感覺和心情,是為了私密、為了便捷、為了舒適,也為了某種人們認定的價值標準。北京的四合院在布局和寢宿安排上既考慮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次序,又重在和合、方便,講求一家人的和美團結。陜北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依山靠坡建成的窯洞,冬暖夏涼,隔音效果好,造價低廉而又舒適美觀,反映了這里人們與自然融合的觀念。廣東和福建的土樓、游牧蒙古族的蒙古包、土家族的吊腳樓、侗寨的鼓樓、羌族的碉樓和傣族的竹樓等,無一不是本族人、本地人結合著當?shù)氐膶嶋H、風土的要求,特別是自己的價值判斷作出的最佳選擇。在這些選擇中,無一不包含著他們對自然、對社會、對時空以及人的因素的價值考量。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