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梁漱溟文稿手跡選


作者:梁培寬     整理日期:2014-08-22 22:52:44

 《梁漱溟文稿手跡選》系一代國學宗師梁漱溟先生文稿手跡最大規(guī)模的集結出版,將分批陸續(xù)推出!耙技本x梁漱溟先生的學術思想類文稿多篇,分3冊:第一冊收錄《我的治學小史》《儒佛異同論》等;第二冊收錄《東方學術概觀(舊稿)》;《東方學術概觀(改寫本)》;第三冊收錄《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合印序》《伍庸伯先生禮記大學篇解說》《禮記大學篇伍氏學說綜述》等文獻。因其原始,而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因其保存完整,筆法俊美,亦可供書法愛好者學習、收藏之用!读菏槲母迨舟E選》采用高清掃描,原色影印,特種紙張,國際開本,函套精制的方式,以便最大程度地呈現(xiàn)作者手稿原初狀態(tài)。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最具獨立風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會實踐者。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歲信佛而后歸儒,亦不廢佛;以中學學歷而執(zhí)教北京大學。壯年辭去教職,長期從事鄉(xiāng)村建設;發(fā)起民盟,為調停國共奔走呼號。1949年后屢受批判而始終不屈,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么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云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主要作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xiāng)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目錄:
    為此書致讀者(梁培寬)  壹集之壹  我的自學小史
    儒佛異同論  壹集之貳  東方學術概觀(舊稿)
    東方學術概觀(改寫本)  壹集之叁  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合印序
    伍庸伯先生禮記大學篇解說
    禮記大學篇伍氏學說綜述環(huán)顧當今之世,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唯上、唯書、唯經(jīng)、唯典?為此舞文弄筆的人也不少,卻常常不敢尋根問底,不敢無拘無東地敞開思想,進行獨立思考。可見要真正做一個思想家,是多么不容易。正因為是物以稀為貴吧,我對梁先生的治學、為人,是一直抱著愛慕心情的。
  他是一個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費孝通
  鉤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fā)揚儒學為己任
  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zhí)言
  ——馮友蘭
  我對梁漱溟非常佩服,有骨氣。我佩服的人,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懷。
  ——季羨林
  梁漱溟是現(xiàn)代中國最具特色的學者與知識分子。他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極具風骨;不尚空談,而且能身體力行。環(huán)顧當今之世,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唯上、唯書、唯經(jīng)、唯典?為此舞文弄筆的人也不少,卻常常不敢尋根問底,不敢無拘無東地敞開思想,進行獨立思考?梢娨嬲鲆粋思想家,是多么不容易。正因為是物以稀為貴吧,我對梁先生的治學、為人,是一直抱著愛慕心情的。
  他是一個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費孝通鉤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fā)揚儒學為己任
  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zhí)言
  ——馮友蘭我對梁漱溟非常佩服,有骨氣。我佩服的人,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懷。
  ——季羨林梁漱溟是現(xiàn)代中國最具特色的學者與知識分子。他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極具風骨;不尚空談,而且能身體力行。
  ——汪榮祖他不同于中國現(xiàn)代的知識分子,從不“坐而論道”;他總是思考著社會問題,一有所悟便去力行。此外,他自己還強調過,也無人可以否認,他是表里如一的人,其思想和道德是一致的!诮袊,只有他一個人保持了儒者的傳統(tǒng)和骨氣。他一生的為人處字,大有孔孟之風;他四處尋求理解和支持,以實現(xiàn)他心目中的為人之道和改進社會之道。
  ——[美]艾愷善養(yǎng)浩然之氣,有學有守;
  宏揚中華文化,立德立言。
  ——張岱年挽梁漱溟
  千秋功罪,誰人評說;
  百年滄桑,救國為民。
  橫批:中國的脊梁
  ——梁漱溟之孫(梁培寬之次子梁欽寧)挽祖父梁漱溟有悲天憫人之懷,一也。忠于理想,碰釘子不退,二也。直,有一句說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而眾之力壓,不低頭,為士林保存一點點元氣,四也。不作歌頌八股,阿諛奉承,以換取絜駕的享受,五也。五項歸一,我覺得,今日,無論是講尊崇個性還是講繼承北大精神,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梁先生,因為他是這方面的拔尖人物。
  ——張中行思想與行動,在他的生活里,完全打成一片。他不是書齋里的學者,在思想上卻有超越一般學者的成就;他也不純粹是政治舞臺上的角色,只是本諸社會良心,為國內的和平和建設一個新的中國而奮斗不懈。
  ——韋政通為此書致讀者(代前言)
  從事著述撰寫之事,常有人喻之為“筆耕”。這一譬喻很形象,很生動。以種植為業(yè)的農人,終年辛勤勞作于田野,必須付出大量勞動,流淌許多汗水,才有好收成。如同農人一樣,以“筆耕”為自己的工作之人,也只有進行艱苦的腦力勞動,付出無數(shù)心血,最后才能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思想見解,獻給社會,成為社會的一份精神財富。這些思想見解就是“筆耕”之人所收得的“果實”,而這種“果實”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那形成文字的手跡。
  現(xiàn)在據(jù)梁老的文稿手跡原件,以掃描技術力求取得亂真的效果,再加以精美的印刷與裝幀,提供給讀者與收藏者,供大家閱讀、鑒賞或收藏。
  這些文稿所體現(xiàn)的思想成果,飽含著梁老這位“筆耕”之人的心血,是來之不易的。何以說是來之不易呢?我們從他以下所說的話里,或許能得到一些解答。
  “我這個人本來是很笨,很呆,對于事情總愛靠實,總好認真,……就愛尋求一條準道理!碑斘摇把矍叭粲辛藘蓚道理,心中便沒了道理,很是不安,卻又丟不下,如是就占住了腦!。這樣,我“對一個問題肯用心思,便對這個問題自然有了主見”,即“自家有判別”!爸挥凶约合扔兄饕,或感覺出旁人意見與我兩樣,而觸處皆是問題,憬然于道理之難言,既不甘隨便跟著人家說,尤不敢輕易自信”。就如此再三再四思索,尋求解答!耙驗檫@樣,我雖不講學問,卻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被我收來,加過一番心思,成了自己的思想。自己愈認真,從外面收來的東西就愈多,思想就一步一步的變,不能自休,就成功今日這個樣子。”簡單地說,我“就從這樣沾滯脾氣而有這個東西出來”。這話或可這樣去理解,即在尋求問題的解答中,自己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或那“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倔勁幫助了他,使他有所成就。
  以上這些話,是梁老在完成其成名之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后所說。我們是否可以從中理會一些他“筆耕”經(jīng)歷的曲折與艱辛呢?
  在1949年撰成《中國文化要義》后,在此書的《自序》中,他再次談到“筆耕”中的心得。他是這樣說的:
  “我是感受中國問題之刺激,切志中國問題之解決,從而根追到其歷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尋個明白”!叭粎s須知,盡受逼于現(xiàn)實問題之下,勞攘于現(xiàn)實問題之中,是產生不出什么深刻見解思想底;還要能超出其外,靜心以觀之,才行!边應明白這些深刻的見解思想是“朝夕寤寐以求之的一點心得,其中有整個生命在,并非偏于頭腦一面之活動;其中有整整四十年生活體驗在,不是一些空名詞假概念”。
  以上是梁老就其一生為關心的中國問題如何“筆耕”而說的。他還就其一生關心的另一大問題,即人生問題是如何苦苦尋求解答,說過這樣的話:
  “在感受中國問題刺激稍后,又曾于人生問題深有感觸,不能自已!庇谑恰熬鸵匀松鷨栴}之煩悶不解,令我不知覺走向哲學,出入乎東西百家”!坝之斊涑翝撚谌松鷨栴},反復乎出世與入世,其所致力者,蓋不徒在見聞思辨之內,見聞思辨之外,大有事在。這又是與一般哲學家不同處。異同得失,且勿置論。卒之,對人生問題我有了我的見解思想,更有了我今日的為人行事!
  由此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在人生問題上“筆耕”以尋求解答,并非限于伏案工作,還有其前其后之思辨功夫;而在反復思辨之外,還須有力行實踐。因為人生的學問“貴力行,而不尚思辨;思辨乃為力行而用,舍力行而用思辨,曾未之前聞”(《讀熊著各書書后》)?梢姳仨毸急媾c力行相結合,才有深刻的人生見解思想之可言。這樣看來,這些文稿手跡其意義遠超乎文字形體之間了。
  至于對梁老手跡從書法角度加以審視,也無不可。如書法界有人評說他的行書是“清雅恬淡而又堅挺綿密”;多是給予肯定的。可是梁老對這類評說曾表白說:“我夙無臨池功夫”,“從來于任何碑帖書法不加理會”,“因有待致力之事正多也”。常言道:“書如其人!笔舟E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的性格與人品。這樣說來,手跡亦可視為個人生命的一種痕跡了。
  那么是否可以說,手跡既可見出其為學之道,又能反映其性格與品格了。如今出版這些文稿手跡選,其用心大致就在于此。
  梁老文稿手跡原件,早年的已隨歲月流失而無存,近半個世紀的文稿,又經(jīng)“文革”抄家浩劫丟失不少,現(xiàn)只能從今天留存下來的原件中選出若干,輯錄出版。
  在此之前,梁老手跡印刷出版的已有兩種,即《梁漱溟先生手跡選》(2006年),與《梁漱溟往來書札手跡》(2009年)。如今此書是第三種了,就內容與數(shù)量說,均超過前兩種。
  最后須說明,出版如此書這類圖書,在文化學術方面雖不無一定意義,可經(jīng)濟上難有利潤之可言,而虧損卻十分可能?稍诖朔N情況下,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公司仍愿出版,這是對此書得以問世的實際支持,否則或許其出版是不可能的。還應說明,此書之出版是眾人努力的結果,其中有負責策劃與編輯的何曉濤同志,負責掃描的但漢瓊同志,以及負責裝幀的同志等,他們都為此書的出版作出了貢獻。
  至于筆者,所盡力者一是就文稿的選用提出建議,二是寫出前言——《為此書致讀者》。而這篇東西卻寫得很吃力。為求所說的話要有根有據(jù),筆者曾反復閱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與《中國文化要義》兩書著者《自序》,并數(shù)次毀稿重寫,乃拼湊完畢,還不知能使讀者明白滿意否。只有請讀者耐心看下去,并給予批評指正。
  梁培寬
  二O一二年十月廿一日
  時年八十有七,于北大承澤園
  
  





上一本:佛學經(jīng)義 下一本:西播論語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梁漱溟文稿手跡選的作者是梁培寬,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