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流傳著一本書,被稱為“商業(yè)圣經(jīng)”,這本書就是澀澤榮一的《左手論語,右手算盤》,既講精打細算賺錢之術,也講儒家的忠恕之道。本書系澀澤榮一講演與言論集,匯集了其一生學習《論語》的體會與經(jīng)營企業(yè)的經(jīng)驗,集中表達了儒家的經(jīng)營理念與儒商的處世之道。書中作者倡導的“《論語》加算盤”,倫理道德與工商經(jīng)濟的統(tǒng)一的經(jīng)營模式,顛覆了鄙視金錢利益的傳統(tǒng)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義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現(xiàn)代儒商根本精神基礎,對日本企業(yè),乃至日本經(jīng)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澀澤榮一:日本近代產(chǎn)業(yè)先驅(qū),工商業(yè)的精神領袖,被譽為“日本企業(yè)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現(xiàn)代文明的創(chuàng)始人”。作為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儒商,澀澤榮一一生崇拜孔子,并積極地致力于將《論語》思想運用到經(jīng)商實踐中。他反對所謂經(jīng)濟活動與倫理道德不相客的觀念,主張倫理道德與經(jīng)濟的統(tǒng)一,鼓勵人們修學向上。這些儒商精神對日本企業(yè),乃至日本經(jīng)濟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目錄: 第一章處世與信條 《論語》與算盤 士魂商才 天不罰人 觀察人物的方法 等待時機的訣竅 人人平等 爭與不爭 大丈夫的試金石 蟹穴主義 得意之時與失意之時 第二章立志與學問 預防精神衰老的方法 人必須要有堅定的信仰 豐臣秀吉的長處和短處第一章處世與信條《論語》與算盤士魂商才天不罰人觀察人物的方法等待時機的訣竅人人平等爭與不爭大丈夫的試金石蟹穴主義得意之時與失意之時第二章立志與學問預防精神衰老的方法人必須要有堅定的信仰豐臣秀吉的長處和短處小事皆通達,臨大而不驚立大志與立小志君子之爭勇猛之心的培養(yǎng)一生所要走的路第三章常識與習慣常識是什么口是禍福之門因惡而知美習慣的力量偉人和完人似是而非的親切感何謂真才真智動機與效果人生在于努力就正避邪之道第四章仁義與富貴真正的生財之道金錢的善惡在于人孔子的理財富貴觀救貧之道金錢無罪確立義利合一的觀念富豪與道德上的義務能掙會花第五章理想與迷信保持美好的希望做事要有熱忱道德應進化嗎兩種人生觀日日新肅清歪風是急務第六章人格與修養(yǎng)人格與標準容易被誤解的氣魄修養(yǎng)不是理論重在平時留心駁斥修養(yǎng)無用論人格的修養(yǎng)法商業(yè)無國界第七章算盤與權利當仁不讓師唯有仁義競爭的善意與惡意合理的經(jīng)營第八章實業(yè)與武士道武士道即實業(yè)之道宜以相愛忠恕之道交友模仿與自創(chuàng)效率增進法功利與道義“為富”與“為仁”相斥之風第九章教育與情誼孝道的真諦現(xiàn)代教育的得失偉人和他的母親過失何在從理論到實際人才過剩的一大原因第十章成敗與命運好像失敗,實為成功盡人事,聽天命膽大心細順逆二境從何而來成敗身后事 觀察人物的方法佐藤一齋先生認為,根據(jù)初次見面時的第一印象來判斷一個人,是最正確、最不會發(fā)生差錯的人物觀察法。在其著作《言志錄》中,有這樣一句話:“初次見面時對人的觀察判斷,多半無誤!闭缫积S先生所說,初次見面時,好好觀察判斷一個人,多半不會有錯。而經(jīng)常見面之后,次數(shù)一多,由于種種考慮,反易導致不正確的判斷。 初次見面時,對一個人并無成見,也不摻雜各種考慮和私情,這樣的觀察處在一個最佳的狀況。如果對方有所掩飾,那這種掩飾在初見之時,就會明明白白地映現(xiàn)在觀察者胸中的明鏡上而容易覺察出來。但是,見面的次數(shù)一多,就容易被種種緣故或別人的反應或建議所困擾,以致考慮過多,反而造成判斷上的失誤。 孟子說過:“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边@是孟子一派的人物觀察法。也就是根據(jù)人的眼睛來鑒別一個人的好壞。心術不正的人,其眼神陰暗不明;心術正的人,其眼神清澈而明亮。用這種方法來判斷一個人,也是相當準確的。只要仔細觀察一個人的眼睛,大抵就能判斷這個人的善惡正邪。 《論語》上有:“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論語?為政》)佐藤一齋先生的以第一印象看人的觀察法和孟子的觀人眼神觀察法,都是簡易、快速識別他人的方法,能夠大體上正確地判斷一個人而不致有太大的失誤。但要真正地了解一個人,上面所說的兩種簡易、快速的方法尚顯不足。必須根據(jù)上面所舉的《論語?為政》上的話,從視、觀、察三個方面來識別一個人,此乃孔夫子之遺訓。 視和觀,都屬于看。不過,視是單憑肉眼看其外形,而觀則更進一步,不僅看外表,還要看其內(nèi)在;不僅要用肉眼看,還要用心去看。也就是說,孔子在《論語》中所教導的人物觀察法,首先是看一個人表現(xiàn)在外的行為,以此來判斷其善惡正邪,進而由此觀察他的行為動機,然后再進一步觀察他的安心所在,生活追求是什么,這樣,必能明了此人的真實人品,即使他想隱藏也隱藏不了。 其實,無論一個人外部的行為表現(xiàn)如何正直,假如其心術不正,就決不能說他是一個正直的人。因他有時可能是不敢為惡。又假如一個人所呈現(xiàn)的行為端正,心術也純正,但如果其追求的只是飽食暖衣逸居,那他則容易陷入誘惑之中而意外地做出壞事。所以,行為、動機和追求三者不能全部端正,就很難說這個人完完全全、自始至終是一個正直的人。 等待時機的訣竅世上之人,尤其是在青年時代,就存在著回避競爭的劣根性,那這種人最終是無法求得進步,也不可能發(fā)達的。誰都知道,社會的發(fā)展有賴于競爭。因此,不躲避強力的對手而與之競爭,同時耐心等待時機的到來,是人生處世不可或缺的兩個必要條件。 我到現(xiàn)在,在面對競爭時仍是決不回避,勇敢地去爭取。不過,以我半生以上的長期經(jīng)驗,我稍微領悟到,人生在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某一件事情已經(jīng)有因,而將產(chǎn)生某種結果時,突然節(jié)外生枝,轉變因果之勢,接著任你怎么去爭取,在一定時機到來之前,以人力終究無法扭轉其形勢。 所以,人生處世要能夠觀察形勢,耐心等待時機的到來,這點務必切記在心。但如有人硬要歪曲真理,則必須挺身與他力爭到底。所以,我想奉勸青年子弟們,一面要積極爭取,一面要耐心等待時機的到來,不能急躁。 我對日本今日的現(xiàn)狀,并不是沒有想要極力去爭取而改變的念頭。我認為今天的日本最令人遺憾的還不僅僅是官尊民卑而已。為官者無論做出多么不妥當?shù)氖,結果大都不了了之。雖然偶爾因社會上非議太甚而移送法辦或免職處分,但與為官者犯案數(shù)相比,只不過是九牛一毛,滄海一粟而已?傊瑸楣僬叩臑榉亲鞔踔灰怀^一定程度,是被默許的。這樣說并不過分。 反之,百姓一旦有絲毫惡劣的行為,就馬上有身陷縲紲之憂。凡是為非作歹的人都應該受到懲罰,上官下民理應一視同仁,而今天日本的情形卻是,在裁奪上依據(jù)官民身份的不同有著寬嚴的差別。 此外,無論百姓對國家、社會有多大的貢獻,其功勞也不易被政府所承認。而為官者只要一有寸功,就會立即被政府承認,并加以恩賞。這些情形,都是我想據(jù)理力爭,希望能夠改變的。但不管我如何積極爭取,時機未到之前恐怕我沒有辦法改變形勢。因此,目前我所能做的,也只是發(fā)出不平之鳴,等待時機的到來。 爭與不爭世上有人反對與人相爭,他們認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爭總是不好。更有甚者說:“若有人打你的右臉,你就把左臉也送上!蹦桥c人相爭對處世為人究竟是有利還是無利?這種實際問題,答案因人而異,既有人認為不能排斥與人相爭,也有人認為那是要絕對排斥的。我認為,與人相爭不僅不應該絕對加以排斥,而且在為人處世上還是非常必要。我也聽到有人批評我做人過于圓滑,其實我雖能避免無謂的斗爭,但也不是把絕對避開爭執(zhí)作為處世的唯一方針。 《孟子?告子下》中說:“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誠然,一個國家要想健全發(fā)展,則無論在工商業(yè)、學術、科技還是外交等領域,都必須常常保持與外國競爭且抱非勝不可的信念。 其實,不僅僅是國家,個人處世也一樣。一個人如果沒有經(jīng)常保持與周圍的敵人競爭且抱有非勝不可的斗志,那他是絕不會有所進步發(fā)展的。 輔導晚輩的前輩,可以分為兩種人。—種是,無論如何對晚輩都極溫和親切,決不責備或苛求,無微不至地鼓勵、提攜晚輩,絕對不以晚輩為敵。無論晚輩有什么缺點或失誤,他們都與晚輩站在同一陣線,心平氣和地去引導,自始至終盡心盡力地庇護晚輩成長。當然,晚輩對這種前輩是非常信賴的,像對慈母一般地敬愛這種前輩。但是,如此對待晚輩,對晚輩果真有利嗎?我想這值得商榷。 另一種前輩則正好與此相反,他們視晚輩如敵人,專找晚輩的茬兒,并以此為樂。晚輩稍有差池,他們就大發(fā)雷霆,嚴加申斥,將晚輩罵得體無完膚;一有失策,則將其打入冷宮,對晚輩極其苛刻。態(tài)度如此嚴厲的前輩,往往會遭來晚輩的怨恨,在晚輩中當然非常不受歡迎。但是,這樣的前輩對晚輩果真沒有益處嗎?這一點,請青年子弟們好好思考一下。 無論晚輩有什么缺點,即便是失誤,也始終給予庇護的前輩,其心地之親切與誠懇,當然是難能可貴,令人感激。但是,如果只有這樣的前輩,晚輩的奮發(fā)精神必定會受到影響。假使失策也能得到寬恕,有的人就會認為無論什么失誤都沒關系,前輩總會解救我的。這樣,晚輩不必擔心做錯事,缺乏謹慎的態(tài)度,就會漫不經(jīng)心、粗心大意,做起事來輕佻急躁。最終,晚輩的奮發(fā)精神也就鈍化。相反,如果在稍有過失便大聲苛責,專找晚輩茬兒的前輩帶領下工作,晚輩一點兒也不敢掉以輕心,一舉一動都非常謹慎,唯恐留下把柄,因而自然注重品行,不敢有絲毫的怠惰。這樣嚴厲的態(tài)度,能使晚輩加強自我管束,使他養(yǎng)成更扎實、更穩(wěn)健的工作態(tài)度。 如果你遇到的是專以找晚輩茬兒為樂的前輩,他不但會指責你的缺點、錯誤,甚至還會牽連到你的親人,連像“自你老爸以來就沒好種”那樣的話也會罵出口。在這樣的前輩下面工作,晚輩的失敗、錯誤,不單是他自己無顏面對,就連父母也要受辱,故而晚輩們怎可隨隨便便不努力奮發(fā)? 得意之時與失意之時大凡人的災禍多萌生于得意時期,因為得意之時,誰都有忘形的傾向,而禍害就趁機由此缺口侵入。所以人生在世當留心,得意之時不可松懈,失意之時不可氣餒,保持一顆平常心,按照常理去為人處世,走完人生之路,才是最重要的。 對于大小事物,應一一加以考慮。然而,大多數(shù)的人在得意時,其思想就全然相反,像所說的“小事一樁”那樣,對小事抱有輕蔑、不在意的態(tài)度。所以不管是得意還是失意,如果不能對大、小事以細密的作風處之,就容易陷入意想不到的過失。 事情固有大小之分,但不能僅從表面上觀察,輕率地加以判斷。有小事反成大事,亦有大事意外化作小事的情況。所以,凡事不分大小,事先要充分考慮其性質(zhì),而后再采取相應的措施。 一旦遇到大事要處理時,首先考慮事情要如何做才算合乎道理。接著考慮用這種合乎道理的方法去做,對國家和社會是否有利。然后再想想,這樣做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如此思考后,雖自己無利可圖,但它既合乎道理,又對國家和社會有利,我會斷然舍棄小,遵循道理行事。如此考查探究是非得失,有理無理,然后再著手去做,這才適宜。 在思考這一點上,必須細致周密。不能一看合乎道理就去遵循,或認為有違公益就迅速放棄。有些事看起來似乎合理,但也應該再從各個角度加以觀察思考,看看有沒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同樣的,有些事表面看來好像是違反公益的,但日后會對社會有利,也未可知。 一言以蔽之,倉促判斷事物的是非曲直、有理無理是不可取的。萬一處置失當,一片苦心將全部泡湯。對于小事,人們往往不假思索隨意決定,這非常不妥。既稱為小事,表面看來自然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大家輕視。但是,就是這些不足掛齒的小事,日積月累,終有一天也會變成大事。 有些小事是轉瞬即逝的,但有些小事卻是大事的端倪。原以為是芝麻小事,沒想到卻在日后惹出大的問題來。有人以細微之事漸次作惡,最終變成壞人;也有人由小善做起,最后變成一個大好人。有些最初以為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一步步演進,結果釀成大弊端;而有些小事最終帶來一身一家之幸福。這都是積小成大使然。對人不親切或我行我素,也是由小而大,逐漸演變的。日積月累,政治家會使政治腐敗,實業(yè)家會使業(yè)績不振,教育家會誤人子弟。所以,小事未必就真的小。社會中無所謂大小事之分,要把事情分大小,重此輕彼,在我看來,究竟不是君子之道。所以,凡事均應以相同的態(tài)度去思考,去處理。 古人云,“名成窮苦日,事敗得意時”,誠為真理。人在處于困難中時,會用擔當大事那樣慎重的態(tài)度來對待,故大多可成名。在社會上被認為是成功的人,一定都有“咬緊牙關,渡過難關”或“超拔苦痛”那樣的經(jīng)歷。這就是遇到困難時,全力以赴的證據(j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