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佛不立相:金剛經(jīng)諦鑒


作者:程東     整理日期:2014-08-22 22:38:04

《金剛經(jīng)》是覺悟的必讀書,解《金剛經(jīng)》如授覺悟課,本書如同這門課程的教科書。
  本書于《金剛經(jīng)》的經(jīng)文間以理架設(shè)通道,使之處處理解可通。通過其理解,佛的覺悟境界昭然若揭。
  佛的覺悟為高境之知,但得高境之覺,當有高境之理。無理則無解,無解則難至,不至則不得。本書以高境之理,解高境之覺,使上行有道。跟隨其理解,即能入佛知見、得佛境界,使原有知見發(fā)生脫胎換骨式的轉(zhuǎn)變。故本書是一部以今時新進之理,理解《金剛經(jīng)》的實解之作。
  作者簡介:
       1983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文系,先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38軍和北京軍區(qū)政治部政工研究室工作。1990年轉(zhuǎn)業(yè)后從事自由撰稿。《新中國大博覽》、《舊中國大博覽》、《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大博覽》、《真性論》、《中國道路》等書的主創(chuàng)人員與著作人。
  目錄:
  第一篇金剛經(jīng)文本
  第二篇金剛經(jīng)詮釋
  第三篇金剛經(jīng)析讀
  第四篇金剛經(jīng)通讀
  第五篇金剛經(jīng)貫讀
  第六篇金剛經(jīng)心讀
  第七篇覺悟心讀
  第八篇金剛經(jīng)十讀
  第九篇金剛經(jīng)十二題
  第十篇金剛經(jīng)精本
  后記  金剛經(jīng)是一部對話體的經(jīng),猶如一本流水賬。但縱觀金剛經(jīng)中所涉及內(nèi)容,綜其要者,大約可以列為十二題,以此作為定觀的入手處。故所謂十二題,就是十二入。所以將金剛經(jīng)破為十二題,是止流為定,以便深探其義。
      這十二題分別為:一、降心;二、菩薩;三、度眾生;四、無相;五、如來;六、佛法;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此經(jīng);九、是非是名句;十、福德;十一、功德;十二、稀有之人
  止流為定,分列其題,是為了深入索義。因為分別有利于集中,止流以利于進入,所以集中在一個定點上,可以作深觀。分別在十二個點上作檢探,有助于較全面地理解此經(jīng)。但金剛經(jīng)是一體,所以分入還需合出,止定還需還流。故分解以深知,合悟以全明,方能見此經(jīng)之全體用心,而知佛境界。
  統(tǒng)觀全經(jīng),每一題經(jīng)中皆有所論述,故每一題皆為佛所要講說之內(nèi)容。但佛所講說多寡不同,有些內(nèi)容佛講得豐富些,似著重強調(diào);有些內(nèi)容佛講得簡略些,似一筆帶過。但十二題是一體,故中心只有一個,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所以無論各題詳簡深淺,皆應深入理解,相互參照,分解之合流之,以明見佛心。
  本章在每題之下,皆列舉經(jīng)文的相關(guān)語句,每句前有段落序號,以便于讀者對照查看經(jīng)文所處的位置,以及上下文中的語境關(guān)系。
  此處所列十二題,以及對十二題所作的理解,并非定論,只為給讀者提供更多的參考。
  一 關(guān)于降心
  金剛經(jīng)之核心即心,金剛經(jīng)心即佛心。所以金剛經(jīng)為佛心所說,亦只為說心。所以金剛經(jīng)從須菩提問心開始,啟佛說心,于是成經(jīng)。
  須菩提的問題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吭坪谓捣湫?”須菩提這句問話的意思是:我跟佛學習,而欲得佛智慧,應該怎么辦?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發(fā)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所具之非常智慧。發(fā)心即是立志。須菩提已經(jīng)立志得如佛般非常智慧,但他沒有入手處,不知該怎么辦。故佛在此經(jīng)所說的一切,就是要他知道該怎么辦,以解決他安心的問題。這就是所謂降心。
  心降于何處?佛的回答是:第一,心降于如是處:〔3〕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二,心降于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5〕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第三,心降于無住生心:〔30〕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47〕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47〕應生無所住心!47〕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第四,心降于真心而非假心:〔68〕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68〕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68〕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句話,心降于心,而不可心降于相。
  心降于心,這就是如是住,即心自。灰簿褪菬o所住,即不住于一切有相;于是真心行而無相,故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此得住如來真心而解見一切有相幻心。至此,心乃得其降伏,于是佛說:“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边@就是如是降伏,而得如是住。所謂如是住,即“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金剛經(jīng)說心不止于上述諸處。因為全經(jīng)皆在說心。佛為說心,故作種種說,似非說心,而實為說心。故于經(jīng)中一切經(jīng)文,皆可以見心,以知佛心。
  須菩提與佛的問答,表明了三種心:一是眾生心,二是菩薩心,三是佛心。須菩提之心,是欲由眾生心轉(zhuǎn)向于佛心,故為菩薩心。菩薩心由眾生而來,轉(zhuǎn)向于佛心,卻仍未脫離眾生心,所以才向佛求助。而求助即是求住,所以不能自覺,因為這種求助與求住之心,正是眾生心。為什么求助與求住之心,就是眾生心呢?因為眾生心是外心,而佛心是自心。若欲外得,即為眾生心;若不外求,自得佛心。但菩薩心在轉(zhuǎn)向于佛心時,因尚未脫離眾生心,不免在不知不覺間便會外趨下跌,因此佛要須菩提息止所求,不求助,亦不求住,惟心自助,惟住自心,以度向于覺悟之佛心。這就是佛在金剛經(jīng)中對菩薩心的提攜,以覺悟降伏其心。
  眾生心、菩薩心與佛心,這三種心在須菩提與佛的問答中皆得以呈現(xiàn),使人覺知眾生心、菩薩心與佛心之境界差別。整個問答過程,就是一個菩薩心得度的過程。須菩提以自呈其心開始,我們看見經(jīng)佛不斷地苦心提攜,須菩提之心便在猶豫搖擺之中逐漸破障開悟,直至見達本來而得于定,終至其心降伏。于是眾生心、菩薩心與佛心并為一心,化作佛心。
  佛為了要令須菩提之心不再墮為眾生心,而將其化為佛心,由如是住,說到不住;由不住,說到無所;由無所住,說到住即非;由住即非住,說到凡住即知;由凡住皆知,說到住心不是,故不可得。知者,覺也。覺有所住心不是,即覺無所住心之是,即得如是住。得如是住,知還本來,則求住之心即得降伏。
  佛一開始就告訴須菩提:菩薩應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在告訴須菩提一個降伏其心的具體之法。這個法,即無相行,亦即如來行,亦即降伏其心之行。所以最后佛說:“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將心行于無相,這就是如是降伏。所以如是住、如是降伏,是有相即離,不得住處,因而得無相無行之住處。此住處即心之本在,心知還本,故“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心知若不住、不定于一切有相,即得無相大定之住,這是不住之住,不定之定,不降之降,因為已達至本來真心,這就是如是住心。
  所以,在整部金剛經(jīng)中,皆見佛為須菩提降心、令須菩提降心,而須菩提終降其心。降伏假心即得真心,降伏妄心即見如來,降伏眾生心即至佛心。故此,整部金剛經(jīng),即是一部降心之經(jīng)。





上一本:自由人生 下一本:禪心:生死心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佛不立相:金剛經(jīng)諦鑒的作者是程東,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