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靈山不如歸


作者:滿觀     整理日期:2014-08-22 22:36:42

   《靈山不如歸》作者為臺灣佛光山星云大師的弟子滿觀法師,《靈山不如歸》為滿觀法師依止星云大師出家后對出家生活的點滴記錄,包括對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感受,用一雙清明之眼,觀察著紅塵滾滾的蕓蕓眾生;同時也記錄了她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她的過往,她的家人,她的體悟,娓娓道出一個出家人對人生、人情、人性的獨特理解,并傳達出“云卷云舒隨它去,忘了歸來,怎道春將暮。撥草尋花疑無路,靈山卻在本來去”的人生意境。文筆自在書卷,靈秀通透,讀來身心皆定,如沐法音。
  作者簡介:
     滿觀,法師。來自美麗的凈土——臺灣花蓮。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系畢業(yè)。一九九一年依止星云大師出家。曾任佛光山叢林學院日文佛學院教師、佛光文化事業(yè)公司總編輯、法堂書記室主任。現(xiàn)任上海大覺文化傳播公司執(zhí)行長。期許自己,不論在生命哪個階段,不論做什么工作,都能;誠實做人,寬厚待人,單純過日子。著有《半中歲月》。
  目錄:
  推薦序一靈山不如歸星云大師
  推薦序二會心的共鳴游乾桂
  推薦序三清心自在如來生杜白
  自序云無心以出岫
  【云水篇】
  動人心弦的身教
  菩薩禪者
  美麗的思維
  修道地區(qū)·敬請止步
  不眠之夜
  你家的事
  心識的考試
  愿力
  替代不了
  語言三昧推薦序一靈山不如歸星云大師
  推薦序二會心的共鳴游乾桂
  推薦序三清心自在如來生杜白
  自序云無心以出岫
  【云水篇】
  動人心弦的身教
  菩薩禪者
  美麗的思維
  修道地區(qū)·敬請止步
  不眠之夜
  你家的事
  心識的考試
  愿力
  替代不了
  語言三昧
  看海的觀世音
  老實修行
  圣者風范
  我不敢輕于汝等
  一床棉被
  打成一片
  自性花·無影樹
  動靜之間
  替他空墮淚
  娑羅樹下的悲歌
  【拾穗篇】
  這是蝦米?
  男女有別
  瘡疤
  掃落葉
  日本情結(jié)
  睡袋的聯(lián)想
  新品初試
  良藥·毒藥
  養(yǎng)生概念
  洛杉磯的星空
  體肥與心肥
  與螞蟻共枕
  徒長
  凈房側(cè)寫
  三只滑鼠
  從姓名說起
  奇怪的腦袋瓜
  格格不入
  發(fā)現(xiàn)喜悅
  聲音
  【惜情篇】
  冰墻
  被疼的感覺
  相濡以沫
  半截身影
  不是理所當然
  情與法
  錢的況味
  旅人的故事
  生命的勇者
  滿天星斗
  當生命走近尾聲
  綠色窗口
  愛,直到成傷
  想念“點”
  食物戀與食物厭
  重逢老同學
  無情說法
  醫(yī)術(shù)之外
  巨蟹座的宿命
  讓世界更美麗的事
  我的菩薩媽媽
  【抒懷篇】
  我的心·我的手
  談潔癖
  兩般心情
  一番夢囈
  孤獨時刻
  緩急定律
  神仙·老虎·狗
  生命能量
  二二0億年后
  讀書心情
  想起來放著
  年齡
  成就與犧牲
  脫軌的心念
  新的生命
  人生如鐘擺
  我
  不務正業(yè)
  我要養(yǎng)一缸魚
  在空中飛行的我
  剝離三七日
  以眼試法?以眼示法?   菩薩禪者有位師兄說了一個故事:有人用儀器測驗不同的人對突發(fā)事故的反應。一般人突然被驚嚇,心電圖上呈現(xiàn)急遽的曲線,久久平復之后,第二次被驚嚇,曲線仍上陡,幾次之后曲線已趨平緩,不再起作用,如同放羊的孩子一再喊“狼來了”,最后大家已無動于衷。
     第二個測驗的是瑜伽行者,由于禪定甚深,他心如止水,任何刺激都無法吹起波瀾。第三位接受測驗的是禪師,面對刺激,他和凡人一樣會有急遽的反應,但馬上就平息;第二次刺激來了,曲線又上升再下沉。幾次刺激,禪師的心依然上上下下。
     聽著這則故事,我不禁想起一位好友曼樺,她一生奉獻于兒童文學,學佛茹素二十幾年,是位身未出家,心早已出家的可愛優(yōu)婆夷。
     嬌小典雅的曼樺,平時仿佛一朵溫柔嫻靜的白蓮花,但是一談起有趣的事,或看見好文章、好圖畫、好山好水,她馬上進出熱情的光芒,眉開眼笑,吐出一串串銀鈴似的話語。遇到虛偽不實、爭名奪利之事,她也會義正詞嚴發(fā)出憤憤不平之聲。
     她是一潭清澈的湖水,風來會漩起漣漪,扁石子斜斜丟下,亦會彈出一朵朵小浪花。
     聽著這則故事,我也想起《六祖壇經(jīng)》里,有僧人舉出臥輪禪師之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被菽艽髱熁卮穑骸盎菽軣o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shù)起,菩提作么長。”思想能斷嗎?對境心不起,與木石何異?外在事物全然無動于心,就能解脫開悟嗎?無思想、無感情的人,又怎能有大智慧、大慈悲?禪宗里有以“十牛圖”來說明修行證悟的層次。
     開始學佛,尋求解除痛苦、迷惑之道時,好比牧童水闊山遙拔草“尋!币话,然后“見跡”覓著些許訊息,再經(jīng)過見牛、得牛、牧!伺>阃,終于“返本還源”,原來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一切森羅萬象不拒于心外,也不納于心內(nèi),從此終日不離一切事,但已不被諸境惑,是個真正的“自在人”。
     走到此猶不夠,最后必須“入廛垂手”,脫俗而不厭俗,入俗卻不著相,以大悲心走人世間,度化眾生,才算圓滿的修行。如同星云大師說的:一位禪者,如果眼見不到蕓蕓眾生愁苦的面容,耳聽不到眾生希求的聲音,心感受不到眾生的憂悲苦惱,腳踏不到天地的冷暖,身不在法界萬象中,就不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菩薩禪者!美麗的思維早課誦著《華嚴經(jīng)》的“凈行品”,每次都為大乘菩薩如花般美麗的思維而感動。
     一開始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才能凈化身口意三業(yè),文殊菩薩于是說了“一百四十愿行”;既然是“愿行”,當然一百四十條,愿愿都是為了眾生!無論生活或修行,遇著順境,當下都想到眾生,而給予美好的祝福和期許;遇著逆境,則有“另類思考”,轉(zhuǎn)化心情,柳暗花明豁然又見新天地。
     當居家,父母妻兒團聚、生活富裕、享受天倫之樂時,要珍惜現(xiàn)有福報,了解因緣法,才能同時享有世俗之樂及真實究竟的法樂。早晨起床,穿妥衣服,應想到衣物蔽體,我們才免入禽獸之倫;具足慚恥之心,檢點自己的善根,不也是如此嗎?水是最潔凈柔軟的東西,刷牙、洗臉、洗澡,不只洗凈我們的身體,更愿佛法似水,讓心靈無垢染,而達到內(nèi)外光潔的境地。大小便能排除體內(nèi)穢物,好比心中貪嗔癡三毒,亦應日日蠲除。
     飲食飽滿,如具足一切善法;飲食缺乏,正好空空無煩惱。享受美食,希望眾生也能‘‘滿足其愿,心無羨欲”、“大悲所熏,心意柔軟”;吃得粗糙,世間物本來不可愛、不可貪呀!還有,行走彎曲路,希望每一個人能“舍不正道,永除惡見”;行走平坦直路,當然希冀每一個人“其心正直,無諂無誑”了。泉水涌出,祈愿眾生能智慧增長,擁有無盡的善根;看到橋梁,祈愿能如它不擇貧富,廣度一切眾生。
     身邊有著形形色色的人,看見歡樂的人,可以像他一樣“常得安樂”,并且“樂供養(yǎng)佛”;遇見苦惱的人,須引以為鑒,祈能“獲根本智”,滅除所有苦惱。長得莊嚴的人,是前生虔誠禮佛之果報,所以眾生應“于佛菩薩,常生凈信”;丑陋的人可能曾經(jīng)犯法犯戒,因此“于不善事,不生樂著”。
     舉凡自然景色里的山河沼澤、花草樹木,社會上的長者、大臣、沙門,或生病的人、健康的人、報恩人、背恩人,等等,乃至出家修行、禪坐、誦經(jīng)、禮佛,等等,如此所遇的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每一境,都是那么用心,念念系著“當愿眾生……”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向西域僧請受菩薩戒時,西域僧聽說他已讀誦理解《華嚴經(jīng)》,驚嘆道:“若有人能讀誦‘凈行’一品,其人已具足菩薩戒,不須再求受菩薩戒。”菩薩清凈的戒體,是來自美麗的思維;這是多么偉大,又多么平實的修行!P6-9 





上一本:生態(tài)文明視閾中的民間信仰 下一本:緣來如此:胡適說佛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靈山不如歸的作者是滿觀,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