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法國文學大家羅曼·羅蘭的兩篇哲學隨筆《斯賓諾莎的光芒》和《恩培多克勒》的合編。羅曼·羅蘭早年求學于巴黎高師哲學系。兩位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恩培多克勒與斯賓諾莎深深影響他的一生!端官e諾莎的光芒》是一篇羅曼·羅蘭閱讀斯賓諾莎哲學的感想隨筆!抖髋喽嗫死铡肥顷P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的個人傳記。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著名作家。生于法國中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880年全家遷至巴黎。1889年高等師范院校畢業(yè)后,寫了不少劇本,其中《群狼》《丹東》和《七月十四日》合稱為“革命戲劇”。1903年,羅曼·羅蘭發(fā)表《貝多芬傳》,引起當時公眾的廣泛關注。隨后他開始撰寫古今名人傳記,宣揚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英雄主義,先后發(fā)表《米開朗琪羅傳》《彌萊傳》《托爾斯泰傳》《甘地傳》等名人傳記。他的小說代表作有《約翰·克利斯朵夫》和《母與子》。1915年,為了表彰“他在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及對真理的熱愛”,羅曼·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目錄: 恩培多克勒 斯賓諾莎的光芒 附錄殘篇/恩培多克勒 譯后記在歐洲的廢墟里,在我們的文明大規(guī)模的坍塌中,思想常常游蕩于往昔;璋档拿詫m,被太陽之箭射出斑斑孔洞,思想在迷宮里——即在永恒回歸①里——焦灼地尋覓,尋覓一些理型(forme),與它周遭的理型相似、并能給它鑰匙,以開啟現(xiàn)在之謎。那些它曾稔熟的理型,古典時代的理型。此處所言的古典時代,限于古典時代的向往、沖突、行動、思想、激情;限于古典時代的整飭、甚至是混亂的一面;還有古典時代的偉大精神,明晰而自愿的理性,曾經(jīng)表達了那個時代,表達了時代愿望的本質,表達了時代的形而上學夢,表達了那個時代想成為什么,而非其曾經(jīng)所是。這些偉大精神是我們現(xiàn)代歐洲的哲學導師,如今于我們卻已不再是朋友,他們在風暴中任我們出航,而不曾與我們同舟共濟。他們忠誠不渝,守著自己的家園;而家園正瓦解:來日能否重建?他們的聲音在我們聽來是神圣的,喚起我們對昔日所受恩澤的記憶,這聲音曾解答了我們過去的問題;而對于我們今天的困惑,卻再也無法應對。 高貴的宗教,曾經(jīng)滋養(yǎng)了十九世紀,而今,我們當中最自由的靈魂,也無法在其中找到我們所需的食糧。耶穌,無上的神明,我們的愛友,他張開雙臂擁抱多少倦怠的靈魂,他雄渾而溫柔的話語指引多少混亂的意識,他給予道德生活一片純潔、幽深的隱居地;但無論是自然界的波瀾跌宕、還是社會中爭斗的喧鬧和政治的血腥游戲,一切隆隆塵囂都在他的門前止息,他仿佛對此不聞不問?晌覀兊臅r代不想對任何聲響充耳不聞。我們的時代不會躲躲藏藏,不會在修道院的圍墻或理性主義的護欄后,逃避世界可怕的謎。這個謎不懷好意地逡巡在我們的時代周圍,攻擊我們的時代,不惜一切代價,要讓人在昏昏暗暗、不辨道路中選定立場。它要遏制我們尚無法看清的目標,盡管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戰(zhàn)爭中,本該屈膝的是這個謎。(但它下定決心不愿屈服!)在長久不厭其煩的分析后,對于“合’’的迫切需要炙烤著新時代的骨髓。冰冷的墻高得令人眩暈,爬上去步履維艱,緩慢的上升再也無法滿足這個需要。我們時代的人學會了俯瞰,眼睛變成了遠視,如同鳥的眼睛一般。思想必需一幅巨大的全景。思想更渴望宏偉的假設,而不是片面的真理。在宏偉的假設中,沒有什么被排除在思想的財富之外,科學、藝術與信仰,夢想與理性,沉思的力量與行動的力量,一切都彼此和諧。曲折復雜的思想,就像它寄居的腦葉一樣,百褶千回;千面的思想,如同印度教的千面女神,它所有的變體、所有的反面都包含于它自身,都是同一個強大和弦的泛音。 世紀更迭,我們溯回朝圣。遠遠的,在古希臘歷史的地平線上,有歐、亞、非三個地中海世界的分野,有希臘和大希臘寬闊的胸膛,薛西斯的大軍和迦太基的艦船曾在那里撞得粉碎——我們在那里遇見了一些人和時代,與我們的人和時代緊密相關。同樣的風云激變,同樣大規(guī)模的人潮遷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