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關注日本的超人氣媒體品牌「知日」推出《知日》特集第18彈——《知日設計力》特集。 從日本設計界的起始——日宣美展、日本設計中心的成立說起,獨家專訪永正一井、原研哉、色部義昭、大黑大悟、服部一成、山中俊治等多位知名設計師,探討民藝與現代設計的關系,探索日本各地的好設計……從過去到現在,從平面到工業(yè),從細節(jié)處感受日本設計之美,從各角度思考日本“設計力”所在。 【知日獨家專訪】 永正一井——日本平面設計協會特別顧問、日本設計中心最高顧問、日本設計振興會前會長 原研哉——日本設計中心董事長、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藝術總監(jiān) 色部義昭——日本設計中心色部設計研究所總監(jiān) 大黑大悟——日本設計中心大黑設計研究所總監(jiān) 服部一成——著名平面設計師、藝術指導 山中俊治——著名工業(yè)設計師、LEADINGEDGEDESIGN創(chuàng)立者、慶應義塾大學教授 【權威助陣】 本特集“日本設計中心”大專題由日本設計中心及各位相關設計師排版、監(jiān)修。 【關鍵詞】 日宣美展/永井一正/日本設計中心/原研哉/柳宗悅/柳宗理/色部義昭/大黑大悟/服部一成/山中俊治/索尼Walkman/三宅一生/21_21DESIGNSIGHT/雷克薩斯/D&DEPARTMENTPROJECT…… 國內唯一專門關注日本的媒體品牌「知日」旗下紙質出版物《知日》特集,每月一本,致力于為中國年輕人深度報道記錄有關日本的文化、創(chuàng)意、藝術和旅行等。 了解更多有關知日的信息,請關注知日微博@知日ZHIJAPAN 作者簡介: 撰稿人 毛丹青 外號“阿毛”,中國國籍。北京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過魚蝦生意,當過商人,游歷過許多國家。2000年棄商從文,中日文著書多部,F任神戶國際大學教授,專攻日本文化論。 劉聯恢 旅居日本多年,現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漢語學院教師,專職教授外國留學生漢語和中國文化,每年為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等學校的暑期訪華團做中國文化講座。 吳東龍 從事設計觀察的作家、講師、設計師,也是課程與書籍的規(guī)劃者。在多面向的設計工作里,長期關注日本的設計場域,著有《設計東京》系列書籍,作品見于兩岸三地。現在是“東喜設計工作室”、創(chuàng)意聚落“地下連云企業(yè)社”負責人。 原博撰稿人 毛丹青 外號“阿毛”,中國國籍。北京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過魚蝦生意,當過商人,游歷過許多國家。2000年棄商從文,中日文著書多部,F任神戶國際大學教授,專攻日本文化論。 劉聯恢 旅居日本多年,現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漢語學院教師,專職教授外國留學生漢語和中國文化,每年為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等學校的暑期訪華團做中國文化講座。 吳東龍 從事設計觀察的作家、講師、設計師,也是課程與書籍的規(guī)劃者。在多面向的設計工作里,長期關注日本的設計場域,著有《設計東京》系列書籍,作品見于兩岸三地,F在是“東喜設計工作室”、創(chuàng)意聚落“地下連云企業(yè)社”負責人。 原博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藝術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東京藝術大學訪問學者。以視覺形象系統設計、日本戰(zhàn)后平面設計史為研究方向,著有《企業(yè)形象整合》《和諧之美——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研究》等。 受訪人 永井一正設計師 1929年生,日本平面設計協會特別顧問、日本設計中心最高顧問、日本設計振興會前會長。曾為日本宣傳美術會會員,參與創(chuàng)立日本設計中心。設計有東京電力標志、日清食品標志、札幌冬季奧運會標志等。曾獲紫綬勛章、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等多數表彰。 原研哉設計師 1958年生,日本設計中心董事長、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藝術總監(jiān)。代表設計有長野冬季奧運會開、閉幕式手冊,愛知世博會官方海報,梅田醫(yī)院標識系統,無印良品廣告等。曾策劃“RE-DESIGN”“HAPTIC”“TOKYOFIBER”“JAPANCAR”等展覽。著有《設計中的設計》《白》等。 色部義昭設計師 1974年生,2003年畢業(yè)于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后進入日本設計中心,曾任職于原設計研究所,2003年設立色部設計研究室。2008年獲SDA最優(yōu)秀獎,2009年獲JAGDA獎、JAGDA新人獎及ADC獎。 大黑大悟設計師 1979年生,2003年畢業(yè)于東金澤美術工藝大學視覺設計科后進入日本設計中心,曾任職于原設計研究所,2011年設立大黑設計研究室。曾獲JAGDA新人獎、東京ADC原弘獎、D&AD金獎等。 服部一成設計師 1964年生,平面設計師、藝術指導。2003年以《流行通信》的編輯設計獲得第6屆龜倉雄策獎,2011年獲每日設計獎。 山中俊治設計師 1957年生,LEADINGEDGEDESIGN創(chuàng)立者、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代表設計有JR東日本的Suica檢票機、OXO廚房用具系列等,并參與多數機器人、假肢等高科技產品的設計。曾獲2004年每日設計獎、2006年GOODDESIGN金獎等。 松崎順一 家電收藏家、DesignUnderground工作室總經理,主要收集20世紀70~80年代日本家電。 赤鹿麻耶攝影師 1985年生,畢業(yè)于關西大學中國語中文學科東亞映像文化論專業(yè),2011年憑借“EatingWind”系列作品獲得寫真新世紀2011大獎,并在東京、大阪等各地參展。 西村俊之 學研社雜志《大人的科學》主編。 目錄: 日本經典設計50 日本設計力8人談 日宣美:開啟日本平面設計的黃金時代 永井一正談日本平面設計史 interview永井一正 設計之力的聚合日本設計中心 interview原研哉 interview色部義昭×大黑大悟 服部一成:設計的瞬間 interview服部一成 包裝紙下的二三事 民藝與現代設計柳家的日常之美 達芬奇式的山中設計 interview山中俊治 拉近音樂與人距離索尼Walkman三十年歷程日本經典設計50 日本設計力8人談 日宣美:開啟日本平面設計的黃金時代 永井一正談日本平面設計史 interview永井一正 設計之力的聚合日本設計中心 interview原研哉 interview色部義昭×大黑大悟 服部一成:設計的瞬間 interview服部一成 包裝紙下的二三事 民藝與現代設計柳家的日常之美 達芬奇式的山中設計 interview山中俊治 拉近音樂與人距離索尼Walkman三十年歷程 日本制造的溫故知新家電收藏家松崎順一 interview松崎順一 日本設計的歷史源流與未來之思日本設計博物館實現展 DESIGNTRAVELAROUNDJAPAN AmazinginMotion汽車設計的未來2013雷克薩斯設計獎 設計的雜志,雜志的設計 從“圖案”到“デザイン”設計學科的演變 別冊日和手帖 regulars Photographer 赤鹿麻耶吞噬無形的風 interview赤鹿麻耶 Books&Magazines 《大人的科學》科學原理就在模型里 interview西村俊之 Columns 吳東龍の設計疆界遇見老建筑的新用途 蟲眼蟲語青蔥色 告訴我吧!日語老師插上想象的翅膀 《知日設計力》卷首語 我勉強屬于趕上索尼Walkman末班車的那代人,但是身為小鎮(zhèn)青年的我,當時是買不起索尼隨身聽的(“隨身聽”這個說法還是要特別標注一下:因為更年輕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等同于“便攜式磁帶錄音機”),買松下隨身聽(稍便宜)也很勉強。更便宜一些,又稍微有點追求的隨身聽,就是“愛華”這個牌子了,不知道是否有人記得。 當時最覺得匪夷所思的是,一節(jié)電池的索尼或者松下的隨身聽,就是比兩節(jié)甚至四節(jié)電池的國產錄音機經用得多,使用時間能倍數級地優(yōu)于國產貨,且體積還小很多。那種覺得很神奇的心情,和當年蘋果公司推出初代iPhone時有點像。之后,索尼推出了MD,更小,但是我記得盤片很貴,買不起。很快MD又被邊緣化,同期大概是便攜式CD機大行其道的時候,接著直接就是MP3滿大街了。再往后,喬布斯回歸蘋果,推出了iPod,這后面一路下來基本上就是蘋果公司在電子產業(yè)閃耀光芒,索尼漸漸顯得黯淡了。 索尼的工業(yè)設計也影響到了喬布斯,很多有關喬布斯喜歡索尼到癡迷程度的故事和例子就不在這兒一一講述了。今日之蘋果,是受到昨日之索尼的感召,單憑借這一點,這就足夠說明索尼的江湖地位了。 用索尼Walkman的故事開端,是想說,索尼作為日本工業(yè)設計的巔峰代表之一,完全可以成為日本作為一個社會和族群的設計力的突出表征。 現如今,就全球而言,就個人相對了解的日本平面設計來說,其發(fā)達興盛和自成氣象都是現象級的話題,總是會時不時地被相關研究機構和普羅大眾從各個層面拿出來分析。我們還用一整本《知日家宅》特集討論了日本普通人的住宅狀況,毫無疑問,其中有關建筑的“設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在開始編輯這本從日本各角度和各層面梳理其設計力的特集時,我個人的思考是,一個或者兩個出類拔萃的設計師或許說明不了什么問題,但是一個社會的整體設計水準都能保持到一個相當的高度,這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通常認為,設計力代表的是一種感性價值,而非邏輯價值,但誠如喬布斯所說:“Designisnotjustwhatitlookslikeandfeelslike.Designishowitworks.(設計不只是外表和感覺,設計是產品如何運作。)”所以,我個人的一個看法是,日本作為一個社會從整體上體現出的卓越設計力,首先是其整個社會從哲學及技術操作層面都梳理出了自己的合理性,都找到了自己良好、持久的運作機制。 設問和答案都在我們采集的素材里,還是一貫的編輯思路,我們盡少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更多不受“污染”的信息給大家。 蘇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