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


作者:季羨林     整理日期:2015-12-27 20:24:21

★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濃縮季羨林一生著作精華
  ★「精裝珍藏版」,單冊、套裝同步上市!
  ★季羨林爭議性著作,東西方文化對照經(jīng)典
  
本書簡介:
  叢書簡介:本套叢書是季羨林唯一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yī)院療養(yǎng)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了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涵蓋散文、隨筆、游記、回憶錄、日記、學術(shù)著述等多種體裁,集中體現(xiàn)了季老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和人格之美。
  內(nèi)容簡介:季羨林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發(fā)少年狂,一系列引人關(guān)注的怪論、奇思問世。在這些怪論奇思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本書闡述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作者主張文化起源多元論、文化交流論,認為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方式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維方式。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散文家,被稱為“學界泰斗”。1934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shù)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目錄: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第一輯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5
  再談東方文化/12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18
  倡議編撰《東方文化集成》/24
  “天人合一”新解/37
  關(guān)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56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84
  中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89
  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126
  中國青年與現(xiàn)代文明/133
  第二輯西方不亮東方亮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第一輯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5
  再談東方文化/12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18
  倡議編撰《東方文化集成》/24
  “天人合一”新解/37
  關(guān)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56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84
  中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89
  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126
  中國青年與現(xiàn)代文明/133
  第二輯西方不亮東方亮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141
  議論東西方文化的意義/147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間的盛衰消長問題/153
  西方不亮東方亮/158
  東西文化的互補關(guān)系/171
  西化問題的側(cè)面觀/186
  東學西漸與“東化”/194
  拿來和送去/206
   “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209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211
  跋/215
  前言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xiàn)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有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里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么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yīng)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yīng)加以掩飾,而應(yīng)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yīng)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yīng)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xiàn)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有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里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么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yīng)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yīng)加以掩飾,而應(yīng)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yīng)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yīng)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后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tǒng)統(tǒng)保留下來。不管現(xiàn)在看起來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shù)研究,又絕不是不關(guān)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xiàn)在這樣一個人。應(yīng)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托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愿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jīng)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fā)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陡袆又袊奉C獎詞與季羨林而言,家國情懷也許就是具體為這里有他的親人、朋友、師長,這里有美麗的山川江河,有無數(shù)種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也有讓人流連忘返的小書攤;蛟S,對知識分子而言,這就是家國情懷的寄托所在吧!戮﹫蠹竟(jié)變換人無常,羨慕大師學識龐。林中頓減千秋樹,世界都在喊彷徨!——新浪網(wǎng)
  東方文化
  我是研究語言的,但對文化也有些想法,可謂“野狐談禪”,真正的專家講東方文化與我講的完全不一樣,因為他是專家。但“野狐”有“野狐”的好處,腦子里沒有框框,辯證地說,兩者各有利弊。這里,我想討論三個問題,一、文化與文明;二、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三、東方文化。
  文化與文明
  “文化”與“文明”兩詞,在報紙上隨處可見,但它們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呢?如果你查英文詞典,會得不到答案,因為“culture”和“civilization”均既指文明又指文化。盡管如此,它們之間還是有差別的,雖然,這兩個范疇有相交的地方。具體而言,首先從字源上說,“culture”有“培養(yǎng)”的意思,指“栽種”,而“civilization”是從“civil”來的,字源不一樣,有差別。其次,從對立面講,文化的對立面是愚昧;文明的對立面是野蠻。愚昧主要指智慧的低下,而野蠻則主要指言行粗俗,因而區(qū)分是顯而易見的。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定義非常難下,現(xiàn)存的對文明與文化的定義不下五六百個,誰也不能說服誰。因而我們求其理解,不求定義,明白文化與文明有統(tǒng)一也有區(qū)別。國外對它們的理解也有區(qū)別,英國湯因比(ArnoldJ.Toynbee,1889—1975)的《歷史研究》(HistoricalStudies)中把七千年來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歸為二十三種文明,而在中國,應(yīng)該是用文化而非文明。咱們現(xiàn)在天天講弘揚中國文化,我覺得有很多人混淆了這兩個概念。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也可稱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文化(明)是如何產(chǎn)生的?有一元論和多元論之分。一元論是指由一個地方、一個民族創(chuàng)造了文化(明),而多元論則認為文化是由多個地方、多個民族創(chuàng)造。我沒有研究這個問題,但我認為一元論是不確切的。希特勒是主張一元論的,他認為世界上創(chuàng)造文明的只有日耳曼民族,主要指歐洲北方的白人。他認為,瑞典、挪威、丹麥、荷蘭、德國是產(chǎn)生文明的,而其他民族或是受益于或破壞這個文化,因而鬧了很多政治笑話。我認為,多元論優(yōu)于一元論。關(guān)于人類起源,至今還爭論不休,但從文化與文明的起源來看,應(yīng)該不是由一個民族創(chuàng)造的。世界上民族很多,有大有小,歷史有長有短,但每個民族對文化都有貢獻,只是貢獻不一而已,F(xiàn)在是歐美文化的天下,西方人就自以為是天之驕子,這其實是自欺欺人。
  湯因比把世界文化分成二十三種或二十六種文明(化),就沒有細分下去。我想,自有人類以來,世界文化可以分成四大體系: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的選擇文化及歐美文化。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文化均屬于中國文化圈,從希伯來直到現(xiàn)在的穆斯林文化為伊斯蘭的選擇文化圈,加上印度文化圈,這三者可總稱為東方文化;而從古希臘一直到今天的歐美文化,可稱為西方文化,其間并無其他第三種文化。中國文化對其他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圈內(nèi)國家有極其深刻的影響。如日本等國家,雖然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但其文化基礎(chǔ)根源于中國文化。日本的文字中,有1750個漢字。日本發(fā)展到今天,是中、日文化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如果沒有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的發(fā)展就恐怕不是這樣。有些國家,堅決反對本國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觀點,認為“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等詞非源于中國,而是語言上的偶合。認為去掉外文中的中國字就是愛國主義,其實,研究歷史,首先要實事求是,否認事實絕不是愛國主義。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何區(qū)別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區(qū)別是思維模式、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為二;而東方文化注重綜合,合二為一。前人在這方面就已有所體現(xiàn):吳文俊在《九章算術(shù)》序中寫道:“歐州(洲)的數(shù)學與中國不同,它從公理體系開始,而中國數(shù)學從實用出發(fā)。”充分表明了分別以分析和綜合作為兩種思維方式。另外,莊子曾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西方則將物質(zhì)細分,從原子分到電子再到介子,生動地說明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東方文化注重綜合,綜合出技術(shù);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分析出理論!督z綢之路》的作者,伊朗籍法國人,在書中曾寫道:在穆斯林初期(相當于中國的唐初),在阿拉伯和伊朗(波斯),有個說法:“世界民族很多,希臘人是一只眼,中國人是兩只眼,而其他民族則為瞎子。”意思是說,希臘只出理論,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大思想家;而中國出技術(shù),如四大發(fā)明。這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結(jié)果。其實發(fā)展地說,中國也有自己的理論,如諸子百家,但希臘沒有技術(shù)卻是事實。綜合和分析是思維方式的主流,雖說沒有第三種,但也沒有純粹的百分之百的綜合和分析。
  但是現(xiàn)在,領(lǐng)導(dǎo)世界科技的是西方,西方人自以為是天之驕子。誠然,工業(yè)革命后,西方對世界的發(fā)展影響極大,不可否認。但他們歧視東方的想法是沒有遠見的。他們目前已經(jīng)暴露出很多的矛盾和巨大弊端:人口爆炸、淡水資源匱乏、臭氧層出洞。這些危險的問題聯(lián)合起來,不堪設(shè)想。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道路是曲折的(同人生道路一樣),坎坎坷坷,不可能一帆風順。因而,西方文明輝煌了二三百年,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個將是三十年河東,亟須東方文化的糾正,否則,世界前途危機重重。西方的邪教宣傳“世界末日裁判”,這些都是從現(xiàn)象而不是從本質(zhì)上看問題。人類進步就如同人跑四百米接力賽,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chǔ)上的。在二三百年以前,中國的地位不是今天這樣,是“兩只眼”,而希臘只是“一只眼”。因而,我們應(yīng)該回頭看看一百年來中國的發(fā)展道路,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西方這樣發(fā)展下去是不行的,必須改弦易張。我曾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發(fā)言:“只有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
  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chǔ)的。中國文化對人一生要解決的三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這三個問題是:(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即社會關(guān)系;(三)人自身內(nèi)部情感沖突與平衡。
  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在人不為人之前,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沒有人與自然的對立,而一旦人成為人,人就成為大自然的對立面。人一生的衣食住行,都仰仗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有兩種辦法:一是強取豪奪;二是朋友相贈。用第一種辦法是征服(conquer),目前西方的結(jié)果就是征服來的。大自然有規(guī)律地運轉(zhuǎn)著,而恰當?shù)卣莆找?guī)律則很難。如果征服過度,大自然一定會給予懲罰。所謂“天災(zāi)人禍”,很大部分是人禍。如云南滇池的圍湖造田,西雙版納的森林砍伐,這些都是洪水泛濫的直接人為原因。第二種方法是比較合理的,相互了解,中國古話稱之為“天人合一”。中國的道家、儒家均有此論。宋朝的張載言:“民我同胞,物吾與也!焙喎Q“民胞物與”,把大自然看成是人類的伙伴,可惜的是中國有此思想無此言行。如1958年的“浮夸風”,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就怕你不解放思想”,因而經(jīng)濟遭受莫大損失。到21世紀,只有采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解決問題。我最近出了《天人合一新解》及《天人合一續(xù)本》,提出的建議是非公論,有待于21世紀實踐證明。因為現(xiàn)在看21世紀,就好比兩個近視眼看匾。有這么一個故事,有兩個人,誰也不承認自己是近視眼,決定第二天到廟里看掛匾一決高低。其中一人先向他人打聽到匾文,所以第二天兩人并排向前走時,他沒走幾步就嚷:“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是‘光明正大’!”旁邊不知情者驚問:“你看到何物?匾尚未掛出呀!”
  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認為弊端是事實,但科技發(fā)展會解決之。我想這是不可行的,科技的發(fā)展只會使情況更糟。在香港召開的“21世紀前沿科學討論會”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認為:“要用天人合一作指導(dǎo)思想研究科技!迸c我竟是這樣的不謀而合,我備受鼓舞。
  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即社會關(guān)系。中國儒家有一套處理人與人關(guān)系的辦法,概括起來是八個字“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格”即“格物”,研究萬事萬物;“致”是“致知”,在研究中找到規(guī)律;其余含義分別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這八字,不但可以處理人際關(guān)系,還可以平天下。另外,中國百家均有一套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準則。
  關(guān)于人的內(nèi)心情感,中國哲學史上爭論最多的問題是性善、性惡。儒家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來測量善與惡:某人用兩只筐和兩種顏色的石子,每產(chǎn)生一善念就拿白石子放入一筐子,每產(chǎn)生一惡念就拿黑石子放入另一筐子中,用以計量一天善、惡念總數(shù)。(據(jù)考究,這故事實源于印度。)關(guān)于性善、性惡,儒家分為兩派,荀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而孟子則認為性善,且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蔽冶硎緫岩。“食色性也”,性即本能,無善、惡之分。生存、溫飽、發(fā)展均是人的本能,但人人如此,則必有沖突,因而,善惡的區(qū)分標準在于在沖突中能否為別人著想。《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有言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因而被認為是反面人物。當然一心為人之人,我不敢肯定有,但毫不利人專門利己之人,肯定是有的。一個人能百分之六十以上替別人著想,就可以認為是善者。所以,我之所謂善是壓制本能,多替別人著想。這是人能做到而動物不可能有的,因而,處理人的內(nèi)心感情就是壓制生物的本能,壓制得越多越好。
  





上一本:道德經(jīng)全編 下一本:月下清荷檐下貓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的作者是季羨林,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