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兼及秦漢史。先后從事東晉南朝經(jīng)濟史、北朝民眾佛教信仰與北朝鄉(xiāng)村社會的研究。后兩方面的研究以資料豐富、視角新穎在國內(nèi)外學界產(chǎn)生廣泛影響。 《喪家狗:我讀〈論語〉》(修訂版) 李零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推薦理由:不神化,不回護,文獻學家眼中的真實孔子。 內(nèi)容簡介:
《喪家狗:我讀〈論語〉》講述了: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jīng)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于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游說,替統(tǒng)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棲皇,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讀他的書,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講,他是個堂吉訶德。《論語》有個優(yōu)點,就是沒有后人的那種虛偽勁兒。書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罵,毫不遮掩。誰說偉大導師就得高大全,圣門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們師生在一塊兒,學生頂老師,老師罵學生,都被記下來。我讀《論語》,是讀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書。我的一切結論,是用孔子本人的話來講話——不跟知識分子起哄,也不給人民群眾拍馬屁。古人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其實,衣食足了,也未必知榮辱。學《論語》,有兩條最難學,一是“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二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F(xiàn)在,哭著鬧著學《論語》的,不忍先學這兩條,試試看!
《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化》,孫機著,中華書局。 推薦理由:大家手筆,深入淺出,圖文并茂,一卷在手,神游古人生活世界。 內(nèi)容簡介:
中國古代的物質(zhì)文化成就,是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五千年輝煌歷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基本國情,本應成為常識,家喻戶曉。孫機先生以大家的底蘊、曉暢的文筆,把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化的基本知識,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在這部書里。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許宏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推薦理由:沒有文獻,沒有文字,考古學家透物見人,書寫中國古史關鍵期的力作。 內(nèi)容簡介: 公元前2000年,在以傳世文獻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 推定上,是 個便于記憶的數(shù)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謂的夏王朝前夕,考古發(fā)現(xiàn) 中看不到與傳世文 獻相對應的“王朝氣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帶開始發(fā)生一系列事件 ,為隨后以二里頭 為先導的中原廣域王權國家的飛躍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000年——中國文明史上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 。 許宏所著的《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 景)》從考古材料入手,從考古學家的角度,解讀從 神話到歷史的進程, 講述早期中國的故事。
《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zhuǎn)折與展開》 許倬云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推薦理由:尺幅千里,視野宏闊,把握中國歷史的精要之作。 內(nèi)容簡介: 在世界文明存在與變化的劇烈大潮之中,中國如何自處,如何看待自身的歷史與文化?中國從何處來,中國文化從何處來,又要向何處去? 這本《萬古江河》即心懷中國文化的著名史家許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為今天中國人撰寫的歷史,為中國文化的成長發(fā)展作的一部傳記。隨著歷史的進展,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與中國文化占有的空間不斷發(fā)生變化:從考古發(fā)現(xiàn)所見的中國文化的發(fā)端,到“中原”的出現(xiàn),中原變成了中國,“中原的中國”慢慢擴張變成“中國的中國”,然后超越中國之外,慢慢將四鄰吸收進來,通過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勢力范圍的擴大,變成了“東亞的中國”,然后在亞洲范圍之內(nèi)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是“亞洲的中國”,再經(jīng)過百多年顛簸與蹣跚進入世界,成為“世界的中國”。在對這各個超越王朝、政權的長時段文化圈的敘述中,中國文化和生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許先生圍繞國家體制與時代特色,思想、宗教與文化變遷,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與經(jīng)濟網(wǎng)絡,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互動,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與生活資源,民間社會與信仰世界,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轉(zhuǎn)變,對外關系及與他者文明的比較互動等一系列主題展開。在在講述著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多彩鮮活的成長故事。
作者: 侯旭東 出版社: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 頁數(shù): 302 定價: 48 裝幀: 精裝 ISBN: 9787303227723 簡介 中國古代帝國持續(xù)存在的君臣關系可細分為禮儀型與信-任型兩類,后者亦是歷史中“結構性的存在”,圍繞它反復出現(xiàn)的言行構成歷史中最為活躍與能動的力量。本文以西漢為例,具體到每個皇帝統(tǒng)治考察圍繞此關系產(chǎn)生的建立、維持、廢止與重構的過程,解釋了此關系長存的背景與動因、來源與根基,以及此關系所激發(fā)的君臣言行如何引領西漢歷史。文中力圖圍繞日;又谐尸F(xiàn)的君臣關系,重返歷史現(xiàn)場,捕捉當時人的不同感覺,重新梳理西漢歷史。嘗試從“關系過程”與“關系的關系”兩個角度增加一種認識中國歷史的新思路,為超越史學中碎片化的實證研究與抽象的結構分析及兩者間的疏離與對立提供一種可能的出路。這是一項參照社會學、人類學展開的具體歷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