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電話嘮嗑,那頭的她嘻嘻哈哈,說在老城區(qū)的巷弄里打理出一家店,和周圍煎餅攤子、老五金店、熟食鋪子什么的打成一片,每天吃喝都不愁。 她說:“這就像是加減題,我沒法樣樣兼顧,不如做減法,留下最重要的部分。其他的絕不湊合。” 那會兒我是她的迷妹,并不解其中深意,只是眼冒星星地以為,她不把自己往流水線模子上套,不打雞血也不灌雞湯的樣子,真的很美啊。 直到后來,我和身邊人因為現(xiàn)實分隔兩地,車站里眼淚灑了一地;去往陌生國度沒錢又水土不服,恨不得一口蓮子湯下肚時,忽地想起來她說過的那些話。 也是慢慢地清楚,選擇這東西,沒有對錯,只有不同。 孜孜以求之物,有人俯身便拾,有人力爭可得,有人無解亦無緣。既然笑和哭都由己造,擁有時珍惜,勝過追逐不得之苦。 就算失去,也是際會。 之所以提到這些,是因為最近遇到了不少這樣的詢問: “你能告訴我,以后我適合做什么嗎?考研還是去工作?” “男朋友很愛我,但他家里條件不好,我們要在一起嗎?” “聽說寫爆款文很賺錢,以我現(xiàn)在的水平,你看能月人多少?” 公眾號后臺,時常會收到小伙伴的私信,問我該怎樣從一段虐戀中走出來、如何做一次心儀的選擇等。我很少立即回復,而是會隔一陣子,再詢問。 之所以這樣做,一是覺得人越是迷茫的時刻,越容易聽信外人的指點,我沒法貿(mào)然為人下判斷;二是彼此生活圈不重合,雖能感同,卻無法身受,如果不顧實際地說這說那,其實是種不負責。 有時,我也會追問: “你自己想到或做到哪一步了呢?” 往往在這時候,對方會陷入長久的沉默,或是匆忙轉(zhuǎn)移話題,反問我: “如果出錯了怎么辦?” 但說實在的,這種迫切卻盲從的心理,容易被人利用。 就如朋友圈里時不時刷屏的:《那些月薪50萬的姑娘過著什么生活》《我買了房,但我仍一無所有》《他愛不愛你,就看這三點》……某些所謂的“人生建議”,不過是邏輯學和心理學的字面游戲。無外乎把過來人那點兒微弱的見識奉為圭臬。 若是看多了,聽信了,難免被無底線的忽悠和無意義的煽情牽著鼻子走。到最后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是非對錯,不過是一場接一場的“幸存者偏差”。 虛偽就像糯米紙,裹在足夠甜膩的糖果上,掩藏著酸到硌牙的怯懦————你只想不做,光顧著陷于糾結(jié)情緒,從未深思過其解決方法。 如此一來,心事彎彎繞,沒把別人繞進去,先把自己繞星了。 從前背包自助旅游,確定某一國或某幾國為目標,恨不得把所有抵達方式、門票價格、吃喝玩逛之類的攻略收藏下來,唯恐行程不如所愿,留下缺憾。 可漸漸地,當我獨自經(jīng)歷長途漫旅,目的地卻變得不再重要了。 世界那么大,拜訪了某一些去處,必然會錯失另外一些。既然疏漏在所難免,不如盡量享受眼前美好。 我甚至以為,每個人的生命里,都需要這樣的“事與愿違”。 那些心焦,那些癡念,也許是北上廣打工的青年下了班,街巷口的一碗瘦肉粥;也許是蝸居的舊宿舍里,墻上那張明星海報;也許是荒山深林迷路處,和老和尚的半夜閑聊…… 就像在玩沙盤游戲,你有參考答案,卻沒有標準答案。什么樣的選擇,決定了有什么樣的體驗。P3-6 小燈泡兒有支善解人意的筆?傆幸黄恼,讓你相見恨晚。二十歲以后,想要的生活氤氳在努力之中。愿你擁有一把溫柔的刃,踏平偏見,碾碎孤獨,成為自己的“過來人”。 ————思想聚焦,吳雁 小燈泡兒年齡不大,但文筆非常老練。讀過她的文章,清爽卻不矯情,溫和不失深刻。對她來說,一切剛剛好。生活有千百種可能,總有一種是想要的樣子。 ————自媒體大V,劍圣喵大師 她用清新脫俗的文字,寫出了非常簡單通透的道理。一個如此年輕的姑娘,有這樣的智慧和見識,確實值得許多正處于迷茫中的年輕人學習。 ————暢銷書作家,李思圓 少女會老,少女心不會。美好的姑娘吶,要初心與野心并行,既有夢,又有拳頭。就像小燈泡兒在書里寫的,“遺憾比后悔更難受。我亦只有一生,何必慷慨贈予我不愛之物! ————知名編劇、媒體人初小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