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今夕何隙文三街188號


作者:楊薊浙     整理日期:2021-12-26 04:22:25


  房子很厚實,屬于冬暖夏涼的那種,配上隱約泛著木紋的桌椅,真是讀書寫字的好地方。監(jiān)考老師們,就是后來教我們的老師,到今天,還記著他們?nèi)绾屋p聲細語地告訴我們填好自己的名字,還有他們那關(guān)切的神態(tài)。其實,那是我們?nèi)松幸粓龊苤匾目荚,而監(jiān)考老師帶著欣賞而熱切的目光,讓我覺得,我們是一群老師們等了很久的孩子。
  考試中,有一個測試概率比較蘋果大小的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只是用來測試一個人的分析能力?纪暝,在回去的一路上,我們都在討論可能的答案。那一封,我就很想進這所叫“學軍”的學校讀書,很想見到那些很“老師’的老師們,很想知道那道題的最終答案。三十年過去了,不曾忘掉那道題,更不曾忘了后來教我們的老師們。
  學軍的老師溫文厚重,用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啟迪著我們懵懂的智慧。從ABC到多來米,從摩爾定律到動量守恒,從“?驼勫蕖钡健扒貢r明月漢時關(guān)”,點點滴滴,現(xiàn)在回想起來,老師的語調(diào)、手勢、音容笑貌,和那些讀過的書深深地連在一起了。文真真老師的瞇瞇微笑,邱志權(quán)老師的挺背聳肩,壽紀媛老師的“敲栗子”,賀元泰老師的一往直前,葉紹昆老師的中式棉襖……一切,都帶著書香味,清晰地印在腦海里。
  學軍的老師認真執(zhí)著,對自己所教的科目熱情有加。記得那時生物還是新興學科,大家并不是很看重,但教課的魯老師每次上課鈴還未響,就開始在黑板上畫生物圖,全然不顧身后女生們高聲討論其他課習題的答案,男生們嬉笑地互相扔紙團。魯老師會一直到畫好才轉(zhuǎn)過身,往往這時,教室一下子就安靜了。魯老師的畫里,有充滿張力的細胞泡,有用粉筆密密點上的細胞質(zhì),有蘊藏著密碼的細胞核,還有細胞分裂的生動過程。那充滿活力的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末梢,像一幅幅尋寶圖,召喚我們?nèi)ふ疑谋驹。如今生命科學日新月異,碩果累累,更覺當年老師的用心良苦,用他獨特的方式啟迪我們。
  講到慈愛,無論如何也要記上周蘭娟老師。很長時間,我都不知道周老師的一雙兒女其實也在學軍,只覺得老師把自己當女兒看待。那時有個化學興趣小組,周老師領著我們像讀大學一樣做研究,不僅要做實驗,還要整理成文,經(jīng)常做到天黑才回家。周老師每次都陪我們踏著街燈回家,就這樣日復一日,帶我們而不是她的女兒,走過校園的春夏秋冬。
  老師們不僅傳授知識,更把自己的夢想托付給我們。我的啟蒙老師,該是初中的物理老師。他話不多,感覺讓人不容易親近,每次教課,不多也不少,上課鈴響踏入教室,下課鈴響就合上書本。唯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布置的作業(yè):總是有淺有深,常有一兩題要自己去想一想,挑戰(zhàn)下大家的能力,而只有當他給出一些解題小竅門時,才會看到他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得意笑容。
  可有一天,講到電壓電流,書中只有短短一行字提到了電池,他和往常很不一樣,突然結(jié)結(jié)巴巴,臉漲得通紅地講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內(nèi)容,從電池如何被發(fā)明,講到當時電池的局限性,但始終讓人感覺沒講出他真正要說的。直到下課鈴響,他沒像往日一樣合上課本,像是終于下了決心,很堅定地對我們說:“將來能發(fā)明新電池,突破現(xiàn)有電池的壽命或容量局限性的人,一定會拿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話對我好有誘惑力,我望著墻上掛著的科學家畫像,有點懷疑老師的話。但既然他說得諾貝爾獎好像觸手可及,那就沒有理由不選擇學習物理。多年以后回想,老師肯定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那是他未實現(xiàn)的夢想。他用這樣的方式將它托付給他的學生們了。確實,因為想要驗證自己和諾貝爾獎之間的距離,考大學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物理專業(yè)。這些年來電池技術(shù)不斷創(chuàng)新,從手表、計算機用的鋰電池,到一代代手機電池,再到今天很熱門的電動車電池,電池造就的社會價值,遠遠超過了諾貝爾獎的意義。而我也因為老師的一句話,有幸跟隨物理學上解宇宙大爆炸,下析微波粒子裂變,充分領略了其間的旖旎風光和神奇魅力。正巧有位今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夫人是大學校友,于是大家笑言,當年雄心勃勃的觸手可及,似乎還真不遙遠。
  三十年春華秋實,滄桑輪回,當年學校歌詠比賽時所唱的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又紅遍大江南北,而我們,又回到同學們的身旁。雖然大家身處天南海北,但不僅沒有疏遠,反而彼此心更近了。就像這次為紀念冊催稿,恍如真的回到中學時代,陸陸就坐在我的后面,常常敲敲我的凳子說“喂,拿過來看看”,語氣總是不容置疑。我也依然像當年一樣,覺得沒有寫出自己的心情。當年總是慫恿他去鄰座王曉軍和后座吳劍平那里找一點精彩,然后讓我借用一兩句;這次,就拜托他刪刪減減,像衣服一樣,妙手成就華章。
  因為要寫點什么,一個人在溫哥華的秋夜里,回想在學軍的當年。記得最快樂的時刻,應該是那些有太陽的日子。下課了。(P4-7)
  陸陸 初1高7
  這本冊子的文字成稿于2014年,那年是我們1984屆同學畢業(yè)三十周年。三十年,按中國傳統(tǒng)的紀年法,剛好半個甲子,算小半輩子。資料表明,30歲以下者約占人口總數(shù)30%,而中國建筑的平均使用壽命也差不多是三十年。所以三十年荏苒,對于我們,除了年屆半百和已知天命,身邊又添了三分之一的新面孔,而身邊的城市,也不免煥然一新————后一點毋庸置疑:看我們共同的母校杭州學軍中學,校址依舊,但房子卻通通是新的,連當年上高中時才建好搬進去的“群星樓”,也推倒重來過了。
  從前談及時光,總說物是人非,樹猶如此;值此速生時代,卻多上演人是物非的一幕,幸矣非矣。27位作者,有男有女,各行各業(yè),或教授學者,或政商人士,抑或也有編輯作家。一半尚在域中,一半定居于海外。當年的青瘦己成圓熟,個性也隱去鋒芒變得溫潤。文中內(nèi)容雖是回憶,然而下筆的視角卻是今天。有歲月,有眼界,有情懷,最重要的是,還有當下和未來,因此本來很私人的文本,有了公共閱讀的價值。所以要趁母校六十周年慶,付梓出版,以為獻禮。
  書的印制出版費用來源有三。一是楊薊浙同學為三十周年捐的2000加元;二是當年在海外微信群“野豬林”出售豬頭巾結(jié)余的3000元人民幣;剩余部分由我補足。印制與裝幀工藝就有賴于鄒文華同學的專業(yè)意見了。本來還想過為每一個作者畫個白描小像,補一段百字小傳,借各位作者的滄桑歷練,為本書增添一些生命的刻痕。因為種種原因,未竟全功。初衷是想印一本內(nèi)外諧美的書,靠27位的優(yōu)美文筆,現(xiàn)在大概能做到一半,剩下的另一半,則付諸下一個三十年吧。
  是為記。
  2016年9月26日于西溪求是園





上一本:草根架彩虹--我們夫婦傳揚中美友誼的故事 下一本:舞蹈的皺褶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今夕何隙文三街188號的作者是楊薊浙,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