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是當代法國哲學(xué)界、文學(xué)界的首要人物,他以他的存在主義哲學(xué)思想,影響了法國以至全世界整整兩代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他的成名作長篇小說《惡心》,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日記體小說,通過中心人物羅康丹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哲學(xué)觀念--存在主義。本書除收錄了他的小說《惡心》外,還有《墻》《艾羅斯特拉特》等小說,以及戲劇《蒼蠅》《隔離審訊》等。 目錄: 編選者序:作家思想家薩特與社會活動家薩特風雨同舟 小說惡心/桂裕芳譯 墻/柳鳴九譯 艾羅斯特拉特/柳鳴九譯 一個企業(yè)主的童年/王庭榮譯 文字生涯/沈志明譯 痛心疾首/沈志明譯 戲劇蒼蠅/譚立德鄭其行譯 隔離審訊/李恒基譯 死無葬身之地/沈志明譯 臟手一/林秀清譯 阿爾托納的隱居者/沈志明譯 文論什么是文學(xué)/施康強譯 七十歲自畫像/施康強譯 柳鳴九論薩特/柳嗚九著編選者序:作家思想家薩特與社會活動家薩特風雨同舟 小說惡心/桂裕芳譯 墻/柳鳴九譯 艾羅斯特拉特/柳鳴九譯 一個企業(yè)主的童年/王庭榮譯 文字生涯/沈志明譯 痛心疾首/沈志明譯 戲劇蒼蠅/譚立德鄭其行譯 隔離審訊/李恒基譯 死無葬身之地/沈志明譯 臟手一/林秀清譯 阿爾托納的隱居者/沈志明譯 文論什么是文學(xué)/施康強譯 七十歲自畫像/施康強譯 柳鳴九論薩特/柳嗚九著 薩特生平及創(chuàng)作年表/羅新璋編作家思想家薩特與社會活動家薩特風雨同舟 讓一保爾·薩特生于一九。五年,卒于一九八。年。新舊世紀交替的二ooo年正逢他逝世二十周年,法國掀起一場不大不小的薩特熱,僅評論薩特的專著和?瘜<陀惺畮追N,依然褒貶不一,依然左派褒者多貶者少,右派貶者多褒者少。其中影響較大的左翼代表,貝爾納一昂里·萊維,八九十年代走紅的哲學(xué)家、社會活動家,目前人氣最旺的學(xué)者之一,于二OOO年一月發(fā)表厚厚的論著,題為《薩特世紀》,認為法國的二十世紀是薩特世紀,法國思想界由薩特主宰。而著名的資深記者、政論家讓一弗朗索瓦·雷韋爾,一九二四年出生的法蘭西學(xué)院院士,則出版薄薄的專著《大表演》,其中認為作為法共同路人的薩特,比法共左得更厲害,排斥一切異議者,投靠斯大林主義,下場雖說悲壯,對二十世紀法國的負面影響卻太大了,是不可寬恕的。這兩位名人的高論,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如果說萊維年富力強,到處演講,對遭到蛋糕撲身的倒彩并不介意,那么八旬老人的宏論,姑妄聽之,也不必太認真。無非說明薩特仍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一談起他,必有臉紅脖子粗的爭論。明年,二oo五年是薩特誕辰一百周年,會有相當規(guī)模的慶祝活動。我們借此機會,評說薩特的功過,也算湊個熱鬧吧。 一大器晚成的作家哲學(xué)家。姍姍來遲的社會活動家 薩特自幼心氣兒極高,學(xué)問令人佩服,但直到一九三七年被讓·波朗視為法國的卡夫卡后才在《新法蘭西評論》雜志得以發(fā)表《墻》。這個短篇小說立即引起文壇泰斗紀德的重視,他對一位編委說,馬爾羅的作品雖然非常有意思,但缺少文學(xué)語感。言下之意,遐邇聞名的馬爾羅在文學(xué)語言價值上不如薩特,由此對薩特寄予厚望。波朗喜見試發(fā)成功,僅隔數(shù)月,即一九三八年四月,出版單行本《惡心》。薩特時年三十三歲。雖然比高師同窗學(xué)友們出道較晚,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不,要比原創(chuàng)性,即富有突出個人靈性的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薩特獨領(lǐng)風騷。因為《惡心》終于把薩特存在哲學(xué)的核心成分,通過揮灑自如的文學(xué)語言,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個性伸展自如,生命力自由洋溢,確實是文學(xué)獨創(chuàng)。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莫里斯·布朗肖當時發(fā)表了最有代表性的評論,指出《惡心》概括了當代文學(xué)的好幾種傾向,是這部哲理小說石破天驚的嘗試,就是說,不去揭示事物,而是去揭示事物本質(zhì)的存在。所以可以說,薩特已步人卡夫卡、喬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塞利納、普魯斯特、尼采的行列。 薩特看到,經(jīng)過八年不懈努力和失敗歷練,自己的文學(xué)地位終于確立,便迫不及待要拋頭露面出人頭地了。在波朗的慫恿下,他對準兩個目標出擊。首先發(fā)表《一個企業(yè)主的童年》。當時極右的法西斯思潮通過《法蘭西行動報》在右翼高中生和大學(xué)生中風靡一時。薩特作為高中哲學(xué)教師深為反感和痛心,但因缺乏抗爭手段而焦急、無奈,于是通過這個短篇,婉轉(zhuǎn)地指出法西斯思想的危害,權(quán)作一種間接表態(tài)吧。第二個出擊目標是瞄準以弗朗索瓦·莫里亞克為代表的正統(tǒng)觀念文學(xué),其手段是先于一九三八年八月把多斯·帕索斯奉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作家”,接著在《新法蘭西評論》一九三九年二月號上拋出《弗朗索瓦·莫里亞克先生和自由》,猛烈攻擊這位信奉天主教的著名作家根本不懂小說藝術(shù),武斷下結(jié)論:“上帝不是藝術(shù)家,莫里亞克先生也不是。”批評雖然偏激,卻振聾發(fā)聵,使巴黎文學(xué)界對這位新秀刮目相看,但很快遭到反擊。 為首的是《法蘭西行動報》文學(xué)欄作家羅伯爾·布拉澤耶克,他受到《一個企業(yè)主的童年》的刺激,對號入座,惱羞成怒地在自己的專欄大罵薩特“討嫌”、“文筆極差”、“相當骯臟的色情文學(xué)”、“成天混在污濁下流骯臟的環(huán)境里炮制某些充滿仇恨的思想”。而在支持者中打頭陣的則是同窗摯友尼贊。此時的尼贊已是知名作家和記者,法共領(lǐng)導(dǎo)人之一,從一九三七年三月開始就與阿拉貢和布洛克共同主持《今晚報》。他撰文譽稱薩特是“法國的卡夫卡”、“一流的哲理小說家”。薩特立即投桃報李,在一九三八年十一號《新法蘭西評論》上推薦尼贊的新作《陰謀》,稱贊尼贊的“戰(zhàn)斗風格”,認為不僅是一般的好小說,更是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武器。 然而,薩特與尼贊的聯(lián)系僅此而已,并沒有參與尼贊的任何政治活動。他成天沉醉于寫作,沉溺于有眾多情人生活的小圈子里。甚至得知尼贊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第二天登報聲明辭去《今晚報》主編的職務(wù),并宣布脫離法共以示抗議,薩特仍舊給一個小情人寫信安慰道,希特勒發(fā)動戰(zhàn)爭是不可能的,虛張聲勢罷了。不料,就在第二天,他被動員入伍,不得不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拋棄一切,匆忙從軍。可見,一九三七和一九三八兩年,薩特因異軍突起、頭角崢嶸、心神專注于龐大的寫作計劃,又逢手頭寬裕、情場得意,從而陶醉于虛假和平的生活而未察覺危機四伏大難即將臨頭,恰恰被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最后兩年的和平煙幕所迷惑。 薩特入伍當了氣象兵,工作輕松,有大量空余時間。他爭分奪秒,一天平均讀書寫作十二小時。從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至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密密麻麻的小字寫滿十五冊筆記本。但直到他去世三年后才出版,題為《奇怪戰(zhàn)爭的手記》。他在書中反思自己小半輩子孤軍奮戰(zhàn)、孤芳自賞,著力進行徹底的自我批判,努力克服面對尼贊等激進左派而產(chǎn)生的自卑感,堅決解放自己,準備放開手腳大干一場。同時他心急如焚想完成長篇小說《自由之路》,可惜第一部《不惑之年》雖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完成初稿,但因戰(zhàn)爭爆發(fā)直到一九四一年春才定稿。 …… 總之,自諾貝爾獎金事件后,薩特真正的成就是他的巨著《家中的低能兒》,幾乎消耗他最后十五年中一半的時間和精力!都抑械牡湍軆骸肥且徊垦芯扛前莸膶V,但非常獨特。首先它是一部傳記,顧名思義,就是寫福樓拜的歷史。表現(xiàn)福樓拜人生的素材主要取之福樓拜著作和浩瀚的書信,因此需要想像,不是憑空想像,而是根據(jù)福樓拜寫的東西所包含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各種蛛絲馬跡編織而成的真實,即真實的小說,所以薩特要求人們把他的這部專著當做小說來讀。切入點則是福樓拜的童年,只有把形成他性格的童年解剖和分析透了,才可理解他失敗的人生。進而由他失敗的人生促使他把內(nèi)心的怨恨傾瀉到他的作品中,這才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 所以,薩特用絕大部分篇幅寫福樓拜的童年。居斯塔夫出身在一個典型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父親是外科醫(yī)生,專橫跋扈,視科學(xué)和榮耀高于一切。他偏愛聰明的大兒子,明擺著的繼承人。小兒子居斯塔夫愚蠢、孤僻、懶惰,是家中的低能兒,在父親眼里是個沒出息的東西。更不幸的是,母親也專橫冷漠,協(xié)助丈夫執(zhí)行祖法家規(guī)。居斯塔夫無人關(guān)懷憐惜,無母愛可言。這給深受母愛的薩特帶來極大的困難。作者不得不采用感情同化的手段鉆到居斯塔夫的肚子里才能體會居斯塔夫?qū)Ω绺绲募刀,但又因膽怯和力薄而無計可施,無法報復(fù),只能處處陷人被動。久而久之,這就鑄造了居斯塔夫·福樓拜消極被動的性格,從而注定他人生失敗的命運。 居斯塔夫·福樓拜恨透了自己的消極被動,不敢愛,不敢向心愛的姑娘或夫人表示愛而失落到傾向同性戀,從而把對自己全部的恨發(fā)泄到他筆下的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人物沒有一個好的。最集中表現(xiàn)在包法利夫人身上,這位夫人幾乎集所有女人缺點之大成,所以福樓拜說:“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闭驗樽髡呦蜃约汗P下的人物傾注了全部的真實感情,所以作品才永垂不朽?傊都抑械牡湍軆骸肥撬_特晚年給世人留下的惟一的寶貴財富,可能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消化這部近四千頁的巨著。 薩特“蓋棺”已經(jīng)二十四年,“定論”恐怕還需一個歷史時期。但,如果說歷史不會忘記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兩大敵對的陣營以及兩者之間的冷戰(zhàn),那么也不會忘記處在風口浪尖上長達三十多年的薩特以及薩特現(xiàn)象。當年德斯坦總統(tǒng)很想為薩特舉行國葬,但深知他生前拒絕接受一切榮譽,只發(fā)表聲明指出:“讓—保爾·薩特的逝世使我覺得當代的一盞偉大的智慧明燈熄滅了。”①西蒙娜·德·波伏瓦及薩特其他最親近的人決定葬禮一切從簡,嚴格只限他們幾十個人參加。不料,蒙巴拿斯公墓里里外外聚集了五萬多人,送葬隊伍一整天井然肅靜地緩緩地向薩特告別,完全不約而同自發(fā)而來,其中包括福柯等許許多多名人。這種薩特現(xiàn)象恐怕是空前絕后的,因為如今已是信息時代,不可能再產(chǎn)生像薩特這樣的人物了。歷史不會忘記獨一無二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