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無處安身,四處飄零 我把臉貼在霧氣朦朧的車窗玻璃上,深吸一口氣,車內夾雜著柴油味、燒木材的煙味、雨水浸濕的樹葉味,還有汗?jié)窳说囊律腊l(fā)出的味道。窗外的人行道上,人流涌動,熙熙攘攘:有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老婦女在嘶啞著嗓音勸人購物,有穿著拉鏈雨褲的背包客們睜著好奇的大眼睛,往返穿梭,東來西往。耳邊縈繞著熟悉的曲調:“呃危地————馬拉!呃危地————馬————馬————馬拉!呃索洛————拉!哦釃————拉,哦釃————拉,哦咻————咻!”①我的心在怦怦跳,感覺皮膚也一陣戰(zhàn)栗。因為我感到,自己也總是這兒那兒地東奔西走,總在四處漂泊;蛟S因為我上錯了公交車。洛斯恩昆特羅斯看上去很像夸特羅卡米諾城,也和其他所有擁擠不堪的樞紐城市大同小異。無論是乘“艾爾瑪?shù)隆碧枺是“艾爾圣地亞哥”號,坐在車內黏兮兮的塑料座椅上,窗外的情景都別無二致。公交車載著我從一個目的地趕往另一個目的地,從這個塵土飛揚的集市前往那個瑪雅金字塔,從那處不可錯過的瀑布景點,到如今突然意識到,我早已把漫游散心當成了目的地,而其實我心里根本漫無目的。 我身邊的戴夫在鼾聲中突然停頓了一下。我回過臉來,看到他頭歪向一邊,口水順著下唇流下來,險些滴在他褪色的棕色T恤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能睡著的。“艾爾瑪?shù)隆碧柊l(fā)出劇烈的咳嗽,噴出一陣煙霧,在劇烈的震動中恢復了動力,蹣跚前行。車又開始動了,那首該死的歌又開始在我腦海中循環(huán)播放:“公交車輪兒————轉啊轉————轉啊轉,輪兒轉啊轉……” 我一下將額頭撞在車窗上,響聲弄醒了戴夫。他擠了擠眼睛,睜開來,腦袋靠著座椅來回晃動。 “快到了吧,巴尼?”他打著哈欠問。 我兩年前在麥迪遜認識了戴夫,之后他很快就把我的名字忘在了腦后。第二次見面的時候,他稱我“巴尼·博斯沃思”。從那以后我就成“巴尼”了。 我點點頭:“估計還有差不多15英里①就到釃拉城了! “這么說還要三個小時! “對。” 他從包里拿出一本破舊的平裝書,翻開書簽所在的那一頁開始閱讀。我一下蜷起身子,將雙腿高高曲起抵在前座的靠背上,兩眼望著車外的路邊市場,看到有癩皮狗、烤玉米、堆疊在一起的烤玉米餅、賣七美分的鱷梨,還有人,很多的人。他們有的朝著這里、有的朝著那里,朝著四面八方走。說實話。我再也無法弄清他們究竟在往哪里走。 一年前,我從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畢業(yè),完成了所有課程,拿到文科雙學位,心中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激情,深信自己注定會成為一名工會領導者,或者成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或是當作家,要么是切·格瓦拉再世,最好是以上所有的理想同時實現(xiàn)。但是我沒趕上工會夏季招聘的最后期限。要拿到教師資格證,好像也要很費功夫,而且我除了在校寫過學期論文,給學生報刊投過雜評隨筆什么的之外,什么也沒寫過。所以,把《摩托車日記》①這部片子看了三遍之后,我決定,我真正需要做的是像電影里說的那樣:如果你想改變世界,先得讓世界改變你。于是,我靠自己的學位證,謀得了一份在郊區(qū)中國餐館當服務生的工作。那一年里,我把收到的小費都存起來,和戴夫一起在《孤獨星球》厚厚的旅行指南頁面上標記下我們喜歡的地方。不久,我們倆就開始買機票,打包行李,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史詩般的旅程,從墨西哥北部到阿根廷南部,然后再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 我將身子在座椅里又往下滑了滑,整個人都陷在座椅中,膝蓋高過了我的頭。這才剛過了四個星期,我就痛快地承認:我真是恨透徒步旅游了!我恨那些瀑布,我恨那些古跡,我討厭和冥頑不化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一遍遍重復同樣的言談。我最恨的是,我明明身處在自己選擇的、應該感興趣的地方,卻感到如此孤獨,如此猶豫,如此有負罪感。我有負罪感,因為我花了一年時間從事狗屎一樣的工作,結果卻……成了這樣。我有負罪感,因為我明明擁有大學文憑,無債務壓身,篤信社會正義,然而,卻混到了這般田地————不僅成了個自我放縱的游子,還是個放縱之后依然不開心的背包客。 我不能再這樣繼續(xù)下去了。我需要停下來,做點事情。需要感受到,去往某個地方是真正有意義的。P3-5 一本柔情、性感的書,你可以把它帶往任何地方,只要一打開書,保管你拿得起放不下。 ————謝麗爾·斯特雷德,暢銷書《走出荒野》的作者 不可抗拒……(本森)是個極有天賦的作家,善于觀察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并知道如何最佳地展示出來。 ————《書單》(Booklist) 真實、富有表現(xiàn)力、十分性感。 ————亞馬遜讀者 買的是一本非虛構的旅行回憶錄,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內容趣味盎然,故事可愛無比,真希望我就是寫書的人。 ————亞馬遜讀者 奇幻之旅,結局充滿懸念。 ————亞馬遜讀者 這是一篇敘述文。它是真實的,也具有故事性。在講述故事時,我使用了分節(jié)符、當下流行的過渡手法、敘述距離等特殊表現(xiàn)手法,這些是真實經(jīng)歷中沒有的。在不篡改旅程經(jīng)歷和當時心態(tài)的前提下,我盡可能巧妙地使用上述手法去把故事講好。 為回憶起那些經(jīng)歷和心態(tài),我?guī)缀醢羊T行日記背得滾瓜爛熟,花了大量時間在谷歌街景地圖上重塑我們的騎行路線,騎自行車或者開車重溫了其中大部分路程。打電話問候了每一位在騎行中遇到的人,看看他們的回憶是否和我的有出入,以確保自己不是胡說八道。 然而,故事的大部分都源于我的回憶?隙〞谐鲥e的地方。如果你居住在蒙大拿州里奇鎮(zhèn),不贊同我說那些山丘是“藍褐色”,或者你只是想幫忙卻被我誤認為是一位連環(huán)殺手,感覺非常沮喪,又或者你就是那個在明尼蘇達州潛伏在我們帳篷外的不明物體,絕對不認為自己喘氣粗重,那么,非常抱歉,我已經(jīng)盡力了。 文中有些對話是精確引用,但大多數(shù)都是根據(jù)我的記憶和咨詢當事人后再創(chuàng)造的————尤其是瑞秋,她多次坐下來和我閑聊,分享她騎行日記中的內容,甚至回應了她前男友的調查,這次荒謬的調查中還有“我覺得我想問的是:你為什么會愛上我”這樣的問題。 在前兩章中,我稍微壓縮了時間,以便盡快切入騎行正題,但沒有憑空建構場景,也沒有編造任何人物。事實上.本書中出現(xiàn)的所有人物名字都是原型在生活中的真實姓名:這些人是如此慷慨又善良。只是聽到他們的聲音.我都想放下一切,再次開始騎行。一遍又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