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1949-2009)》綜觀六十年外國文學研究。學術史或學科史的梳理與研究不僅是溫故知新的需要,同時也是端正學術思想基本方式,而且它最終是為了面向未來: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為明天的學術發(fā)展鋪平道路。本書由陳眾議主編。 《當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1949-2009)》綜觀六十年外國文學研究,我們不能不承認兩個主要事實:一、最初十七年基本上沿襲蘇聯(lián)模式,卻對西方文學及文化傳統(tǒng)有所偏廢;二、后三十年“乾坤倒轉”,西方文學的大量涌入不僅空前地撞擊了中國文壇,而且為解放思想、撥亂反正提供了某種先導作用:1.沒有外國文學井噴式地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中國文學就不可能迅速告別“傷痕文學”,衍生出“尋根文學”和“先鋒文學”。而我國學者關于西方現(xiàn)代派的界定(如“深刻的片面性”和“片面的深刻性”等觀點)不可謂不深刻。2.沒有外國文學理論狂飆式地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中國文學就不可能迅速穿越傳統(tǒng)政治與美學,實現(xiàn)多重轉型,并率先進入“全球化”與后現(xiàn)代的狂歡,演化出目下無比繁雜的多元色彩。而我國學者關于后現(xiàn)代文學及文化思想的批評(如“絕對的相對性取代相對的絕對性”等觀點)不可謂不精辟。但是,這一時期的外國文學研究明顯改用了西方模式,從而多少放棄了一些本該堅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學術范式;饑不擇食,囫圇吞棗,盲目照搬,泥沙俱下的狀況所在皆是。當然,這是一種大處著眼的掃描方式。具體情況要復雜得多。 《當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1949-2009)》由陳眾議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