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鎖”不住的 作者:葉坦 說到游記,一定想到馬可波羅;而“天朝上國”的華夏子民中,能像徐霞客那樣走走祖國山河大地的也不會很多,更不要說走出“閉關(guān)鎖國”到世界去逛逛了。但是,“國”總是“鎖”不住的,“睜眼看世界”總是歷史大潮,因此走出國門甚至到歐美各地的人還是不斷的,只是相對留下的記錄不夠多。這么一來,早期記載外部世界的游記也就很難得了,非“因公出差”的民間旅游所見所聞更是珍貴。 清人樊守義(1682-1753年)的《身見錄》(約1720年)被認為是最早的歐美游記,其實不然。至少1688年張鵬翮的《奉使俄羅斯日記》和錢良擇的《出塞紀略》,就是中國人旅歐的更早日記,可惜兩者都沒有留下對俄羅斯的詳細記錄。大概要到后來才補上這樣的遺憾。 比如1712年圖理琛(1667-1740年)撫慰蒙古土爾扈特部,途經(jīng)西伯利亞、伊爾庫次克等地,行程四萬余里,歷時三年。歸國后受康熙帝嘉獎,用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異域錄》,記載俄國風(fēng)土人情、宗教習(xí)俗等等見聞,后被譯成法、德、英、俄四國文字。曹廷杰(1850-1916年)的《西伯利東偏紀要》,是他1885年奉使游俄歷時四月余,把游歷見聞收入《游俄日記》,精選出一部分上呈朝廷而成,對國人認識俄羅斯有用,可比前邊那兩本日記為時已晚近200 年了。 無疑篇幅不長的《身見錄》對了解當(dāng)時世界有較大價值。作者樊守義(后來叫Louis Fan )是山西的一個青年教徒,有研究認為是在1707年他25歲那一年,跟隨法國人艾若瑟去了羅馬的(顧農(nóng):《最早的歐美游記》,載《出版廣角》98-3 )。不過,據(jù)意大利馬西尼(F .Masini)教授《現(xiàn)代漢語語匯的形成》一書的考證,他是跟隨意大利耶穌會士Francesco Provana (1682-1720年)去了歐洲。他們1709年1 月14日離開澳門,途經(jīng)南美洲,次年到達歐洲。1709年12月15日,樊在羅馬當(dāng)了見習(xí)修士。十年之后,他與F .Provana 一起回中國。1720年7 月12日他們到達廣州,10月12日樊守義榮幸地拜見了康熙皇帝,稟報了他的旅行情況。《身見錄》是為王公大臣們了解西洋而寫的,在《自序》中,作者說是“耳聞而目有未睹者,我姑弗道;……余始以十余年之浪跡,一一追思,恍如昨見!彼晕墨I價值很高,馬西尼稱它“可能是中國人最早用漢文寫的關(guān)于南美洲和西歐的游記之一。”這本游記記述了巴西、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地的風(fēng)情見聞,尤其描繪了羅馬圣彼德大教堂以及那不勒斯的一些“圣跡”。其中還有一些精彩場面的記錄,比如葡萄牙國王的壽誕,樊守義還親去祝賀,看到群臣只是向國王三鞠躬,然后走到跟前吻國王的手,或者應(yīng)答一下或者退席,這比起中國皇宮的盛大排場要簡單多了,而且百姓可以接近國王不像中國皇帝那么威嚴敬懼。再如,記述巴西的堅船利炮、豐富物產(chǎn)和大量藏書,遠非當(dāng)時“天朝”君臣以為的“蠻夷之邦”。 書中提到了許多地名以及事物名稱等等,全是用音譯詞,這對研究語言學(xué)也很有意義。此書當(dāng)時沒有付梓,手稿今存羅馬國立圖書館,本世紀30年代有中國學(xué)者拍照片回國才被注意。后來,被方豪先生發(fā)現(xiàn),收入其《中西交通史》中(臺北1983年版;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收入“舊籍新刊”重排本,第855 -862 頁)。 再一本值得提及的是海員謝清高(1765-1821年)口述、楊炳南整理的《海錄》。謝18歲(1783年)起就跟隨外輪出洋,在各地漂泊了14年,到過許多國家、島嶼等,耳聞目睹了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貒,他居澳門以翻譯為生。為了使見聞流傳于世,逐條述記其所言并整理編著成書。全書分為三類:一是大陸沿海各國,從越南到印度西北岸;二是南海諸島;三是歐、美、非三洲諸地方。此書用廣東語譯西洋土話,問題不少,但是近代較早的歐美游記,特別是把一些地方的風(fēng)俗習(xí)慣、機構(gòu)設(shè)置等等外語單詞用漢語音譯來記錄,如葡萄牙國王被稱為“哩”(rei ),王儲為“黎番爹”(I ‘in?fante )等等,對于研究語言學(xué)有參考價值。現(xiàn)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和《叢書集成》等本子,其他游記也有收入其中的。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古國還是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的,無論百姓還是朝廷。應(yīng)當(dāng)看到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設(shè)法了解外國的努力,一部“二十四史”中許多都設(shè)有《外國傳》之類的撰述。至于游記,早在東晉就有釋法顯著《佛國記》(約416 年),記述他從長安西行到過34國(主要是亞洲,如古印度、尼泊爾等)的海外聞見錄。 元代汪大淵(約1311-?)在不遲于1349年寫了《島夷志略》,記其所到阿拉伯和東非、南海諸島及印度洋各國的情況。在古代歷史、地理、民族、交通等等門類的文獻中,也可以找出許多珍藏的材料,漢代以來的許多關(guān)系西域的書可能會涉及到歐洲。另外,“鄭和七下西洋”等等,無論動機目的何在,客觀上是有利于中國了解世界的,其足跡已逾出洲界。明人鞏珍的《西洋番國志》(1434年)就是他隨鄭和下西洋歷時三年的海外見聞錄。他負責(zé)通事轉(zhuǎn)譯,記錄各國風(fēng)土民俗,歸國后撰成此書,與《瀛涯勝覽》、《星槎勝覽》等并為“下西洋”的最初史料,但還未到歐美。這些是“官差”游歷,有強大的政府作為后盾。入清以后,朝廷的“對外窗口”被迫也好主動也罷,時不時得打開,而且還得開得更遠些。像志剛的《初使泰西記》,是他1867年12月奉使赴英、美、德、法、俄、意、丹麥、瑞典、荷蘭等國之記錄,有“記”和“紀要”兩種本子流行。郭嵩燾(1818-1891年)1876年10月至12月出使西班牙、葡萄牙、英、法等十余國,回來寫了《使西紀程》。曾紀澤(1839-1890年)在1878年7 月至1886年9 月出使英、法、俄等國,寫了《使西日記》記錄見聞、談判及考求西方政事、風(fēng)俗之心得等。還有戴鴻慈的《出使九國日記》、薛福成的《出使四國日記》等等。再是張德彝(1847-1918年)1866年隨赫德等出使游歷歐洲,1868年隨蒲安臣使團赴歐美,至1902年任出使英國大臣,共8 次出國廣泛接觸西方社會文化,寫了許多介紹外國的書,如《隨使法國記》等對認識近代世界很有幫助。再如1887年傅云龍奉命出使日本、美國、秘魯、巴西、加拿大等國,寫了好幾本《游歷圖經(jīng)》,現(xiàn)在《纂喜廬叢書》中有存。總之,文獻中哪本算記錄歐美最早的游記,恐怕還得再考證。 ---------- 中華讀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