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論馬克思哲學的超越維度


作者:蔡志軍     整理日期:2022-12-30 00:37:22

  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不只是對于每一時代的記述性描述,其中更蘊含著對于當下社會生活的解讀和未來的期冀。因此,哲學不是平面的存有,更有其立足于當下并延展于未來的維度和空間??雅斯貝斯曾說:“思想家偉大的標志是他盡可能地同時與所有的人一道取得成就,他所說的能夠超越時間,喚起人類的多種可能性,成為人類的鑒戒! 馬克思一生所實踐的偉大成就就是對此的好的詮釋。在馬克思哲學思想中,彰顯著世界性的視野和人類整體的人文關懷,因而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其思想對時空的超越既有來自于人類社會整體的哲學關切,更有對于主體自我的終極性價值訴求,即哲學的超越維度。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jié) 馬克思哲學超越維度研究的意義
  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不只是對于每一時代的記述性描述,其中更蘊含著對于當下社會生活的解讀和未來的期冀。因此,哲學不是平面的存有,更有其立足于當下并延展于未來的維度和空間。卡爾·雅斯貝斯曾說:“思想家偉大的標志是他盡可能地同時與所有的人一道取得成就,他所說的能夠超越時間,喚起人類的多種可能性,成為人類的鑒戒! 馬克思一生所實踐的偉大成就就是對此的最好的詮釋。在馬克思哲學思想中,彰顯著世界性的視野和人類整體的人文關懷,因而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其思想對時空的超越既有來自于人類社會整體的哲學關切,更有對于主體自我的終極性價值訴求,即哲學的超越維度。
  關于“超越”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主題,研究者從各自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各具特色的詮釋和闡發(fā),其認識歷來是見仁見智,故而要想獲得本書主題的明確清晰,對于這一范疇的厘清就顯得必不可少了。
  一、“超越”概念的厘定
  “超越”并不是個神秘的話題,每個人都會不斷地面對這個既切近又高遠的人生主題。面對人生的關節(jié)點,面對已經(jīng)成為規(guī)律的習慣,面對生活的安逸與愜意,面對人生的苦惱與困境,這時的我們最需要的無疑是改變的魄力、保有的張力和堅守的定力。因此,在各種勵志的追求中,“超越自我”無疑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主題之一。如何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何以可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問題更多地困惑著年輕的生命。然而超越不應僅僅是個青春的話題,更是每個人一生需要去考量的標桿。同時,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而并非孤立的個體,超越同樣承載著人類整體的價值訴求,因此對于人類社會整體的超越性審視就成為詮釋超越的另一重要維度。
  無論古今、無論何種文化傳統(tǒng),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社會秉持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社會生存法則,在各個領域中實現(xiàn)著歷史的超越。每一個可以載入史冊并為后人稱頌的人、物、事都閃耀著超越的光芒,成為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的征程中永恒的豐碑,而當下則始終是超越的最前沿。人類社會通過歷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構(gòu)建起人類超越的歷程,沒有終點,只有不斷地超越。因此,超越問題作為人生和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自然成為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從哲學的視角來看,“超越”是人基于其目的性存在,立足于現(xiàn)實并對現(xiàn)存世界的改變與突破,這種改變與突破以人的自由選擇為前提,以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為現(xiàn)實追求,最終落腳于人的信念和信仰層面,其核心旨趣是人的終極關懷和意義世界的建構(gòu)。簡而言之,對“超越”的詮釋離不開實踐、自由和信仰這三個關鍵詞。
  首先,“超越”是立足于現(xiàn)實、現(xiàn)世的實踐歷程,以實踐為核心環(huán)節(jié)。“超越”決不是神奇的無中生有,而是立足于現(xiàn)實,對現(xiàn)存的揚棄。沒有真正的現(xiàn)實基礎,“超越”無從談起。無論是人類社會的整體,還是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要想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彰顯生命的高貴與尊嚴,取得引以自豪的成就,無不需要對現(xiàn)存、現(xiàn)有的秩序和狀態(tài)進行改變和突破。超越必然包含有指向性,包含著對于現(xiàn)實的否定性、批判性評價,這樣的評價顯然不應僅僅停留在認識的層面上,單純的天馬行空式的自由暢想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改造現(xiàn)實的功能與效用。因此,超越離不開實踐維度的支撐,是實踐的現(xiàn)實性保證了超越的真實意境。就此而言,本書所論述的超越與純?nèi)坏木裥猿绞清娜徊煌。單純的精神性超越只為求得個人心靈的寧靜與逍遙,其實質(zhì)是對自我責任的漠然與意義世界的虛無化。
  其次,“超越”是以主體的自由選擇為特征的。如果人無法自由地選擇,無法充分地表達個人的意志,那么即使發(fā)生了個體和人類社會的重大突破或變革,也無法真正彰顯出超越的本真精神。在超越的語境下,不應有被動式的表達。只有充分保證人的主體地位,超越才不會成為外在物質(zhì)追求與欲望滿足的手段,才不會成為異化的、面目全非的超越。
  最后,“超越”擁有信仰的維度。這既包括對于信仰的確認,更包括對于信仰的踐行。超越的過程,正是人的信仰生成的歷程。超越不是一次性的精神消費,在確立了自我的超越維度之后,需要個體不斷地為之踐行和付出。而這個過程注定充滿了艱辛與考驗,包含著上下求索、披荊斬棘乃至流血犧牲,因此才有眾多平凡的偉大與偉大的平凡。同時,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同樣離不開超越維度的支撐與保障。理想秩序和理想社會以信念乃至信仰的方式鼓舞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yōu)橹畩^斗、奉獻乃至犧牲!笆劳馓以础薄按笸澜纭薄袄硐雵薄盀跬邪睢钡炔煌瑫r期、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下的理想社會范式以“人間天國”的面目出現(xiàn)了,其中承載著無數(shù)人對人類社會美好未來的期冀和渴求,在執(zhí)著中堅持,在堅持中堅信。在秉持這些信念乃至信仰的人們看來,這樣的美好未來是一定會實現(xiàn)的。即使個體的有限生命無法見證這一切,但是在人類歷史的滾滾洪流中,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期待中,“超越”成為王朝更迭乃至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主旋律;在破舊立新的過程中,“超越”同樣成了負載著人們對于美好未來的期盼和信心?傊,“超越”的信仰維度保證了人生旅程的百折不撓,保證了人類社會的一往無前。
  以實踐、自由和信仰作為詮釋人的超越性活動和精神的核心要素就是找到了闡釋人類主體性活動的恰當理路,它們既是一分為三的,又是可以合而為一的。它們的“分”就在于分別從超越的現(xiàn)實、行為本質(zhì)和內(nèi)在精神的維度對超越進行了不同視域的鋪陳,真正展現(xiàn)出超越的真實內(nèi)容和意境,彰顯出人的超越性本性和作為“萬物之靈”的價值尊嚴。實踐是超越的承載者,自由是超越的真精神,信仰是超越的靈魂。它們的“合”就在于從任何一個核心范疇都能梳理出其他范疇的內(nèi)容和超越的本真精神。實踐、自由和信仰既是可以相互詮釋的,同時也是圍繞著超越的最高旨趣展開的。
  二、馬克思哲學的超越性特質(zhì)
  “哲學的本性是一種批判性的理論思維和一種對世界(包括社會和人本身)的一種終極關懷,學習和研究哲學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掌握一種批判性的理論思維方式和確立一種關于終極實在的高尚情操! 就哲學的本性而言,是與人的超越維度息息相關的。換言之,哲學具有天然的超越基因,超越是哲學的本質(zhì)屬性。故而超越性理應成為馬克思哲學所蘊含的屬性和特質(zhì)。
  就馬克思哲學而言,超越維度雖然不是其核心維度,但是卻是理解整個馬克思哲學的關鍵所在。這不僅來自哲學本性的天然價值訴求,更來自于馬克思致思理路的本真視域。在馬克思那里,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理論視角和出發(fā)點有所差異,表現(xiàn)為一個由對資本主義現(xiàn)實的批判性立場,逐步生成為對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探尋的歷程。但是應該看到,無論是對現(xiàn)實的批判還是對規(guī)律的探尋,馬克思從未改變其理論關注的邏輯起點,即對人本身的關切和探求。超越維度作為哲學的本真維度,承載著哲學的反思批判功能。
  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哲學的超越維度一般都以其作為哲學應有之義施以簡單化的承認,而對其整體性內(nèi)容和生成理路不作深入的探究和厘清。筆者認為,對馬克思哲學超越維度的如此處理,不足以使我們從情、理兩個方面找到與馬克思及其哲學的真正共鳴,故而弱化了馬克思哲學對人的解放與全面自由發(fā)展思想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對哲學而言,不應存有不言自明的問題和領域。哲學的愛智本性決定了它不會充當“信使”的角色,也就注定了哲學與不言自明的絕緣;仡櫿軐W的歷程,在一定程度上,不言自明的現(xiàn)象和事實正是哲學生成的核心問題域。這一點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馬克思哲學研究同樣適用。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本書將要對馬克思超越維度的內(nèi)容和生成性歷程作出一番闡釋,力圖使不言自明的習慣性理解變成言而更明的本真性呈現(xiàn)。
  從超越維度來看,馬克思哲學以實踐為核心范疇,突出地強調(diào)了人對世界的改變,特別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變革和顛覆。由于他對人的現(xiàn)實關注和關注現(xiàn)實的人,因此他自覺地揭露并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異化的生存狀態(tài),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社會發(fā)展理想,同時又以共產(chǎn)主義和自由王國作為意義世界和終極關懷的維度。因此,馬克思哲學是以超越性為本質(zhì)屬性的哲學,實踐、自由和信仰自然成為了馬克思哲學超越維度的核心理念。
  在馬克思看來,“人雙重地存在著:從主體上說作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從客體上說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之中” 。簡而言之,人作為二重性的存在,一方面具有肉體本性,要受到外在規(guī)律和條件的制約和限制,有諸多與生俱來的凡俗與困惑;另一方面,具有精神本性,有對于自我的認識和把握,有全然屬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正是后一維度的存有,使人有了擺脫物性糾纏的契機,獲得了真正人性的存有,彰顯出高貴與尊嚴。人的二重性存在的特質(zhì),使人既獲得了超越的可能性,也領承了超越的必要性。因此,馬克思強調(diào),人之為人的根本不在于人的天然生成的內(nèi)容,而在于后天的精神世界的自我確證和自我實現(xiàn)。超越維度的挺立是人獲得安身立命之根本的重要保證。
  在馬克思哲學思想中,超越的神圣追求立足于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故而其超越性思想具有以往哲學所不具有的現(xiàn)實性和主體精神,從而使人的超越不再以對自我的否定和幻化為代價,更獲得了自我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的有效保障。在超越的終極維度上,以對人的異化生存的積極揚棄為基礎,以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和自由解放為旨歸的共產(chǎn)主義和自由王國的確立,保證了在人的超越維度上,全新的超越性建構(gòu)的真實品質(zhì)。
  循著哲學本性的理路,探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超越性內(nèi)容和特質(zhì)應該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哲學探究。本書試圖通過對于馬克思哲學思想中有關人對現(xiàn)世、現(xiàn)實的改變和發(fā)展的內(nèi)容、有關人的終極關懷和意義世界等內(nèi)容的發(fā)掘,確立起馬克思哲學思想中關于人的超越維度和研究視域,以期有助于當代中國意義世界的構(gòu)建和人的本真生活的享有。
  三、馬克思哲學超越維度研究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長期以來,學界有關馬克思哲學超越性問題的探討主要鋪陳于兩個向度:
  第一,對馬克思宗教理論的研究和探索。本領域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即馬克思宗教觀的發(fā)展軌跡的文本考證研究、對馬克思宗教定義的研究、馬克思宗教批判和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關系、對馬克思宗教觀所做的比較性研究。 以上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都是依托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逐步展開的,其中既有對馬克思宗教觀的總體性梳理和探究,也有對于馬克思不同歷史時期宗教思想的局部性解讀,還有從馬克思實現(xiàn)的哲學革命來回溯其宗教批判的重大貢獻和意義。
  第二,對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研究。本領域的研究工作集中于五個方面,即由對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認識誤區(qū)所引發(fā)的深入探討,從多重維度理解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思想,關于馬克思的哲學共產(chǎn)主義思想,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思想來源,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發(fā)展軌跡。 研究工作從作為理想社會的共產(chǎn)主義出發(fā),既探討了對于共產(chǎn)主義的不當認識,又確立起對共產(chǎn)主義的多重解讀視域,并對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發(fā)展脈絡進行了較為清晰的梳理和探索。
  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研究,使我們對于馬克思在超越性主題上所作的“破”和“立”的工作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糾正了過去的簡單化、公式化的解讀方式,獲得可信的文本依據(jù)和研究的多重視角,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哲學超越性思想研究的內(nèi)容和方法。
  客觀地說,以這兩個研究向度領承馬克思哲學的超越主題是合理的并且是符合馬克思本人思想的。但是同時應該看到,在傳統(tǒng)的研究成果中,更多地強化了人的整體性和整體性的人,而忽視了人的個性和個性的人。關注了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但是卻忽視了馬克思哲學思想中對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解讀與揚棄,沒有看到馬克思對宗教尤其是猶太教的批判是以其對宗教的人文關懷維度的積極揚棄為基礎而確立起來的。因此傳統(tǒng)的研究中更多地強化了馬克思思想中外在的、革命的色彩和主題,而淡漠了其內(nèi)在的人文關懷和價值關切;開展了對于共產(chǎn)主義的深度研究,但是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研究范式的束縛;關注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但是對于馬克思有關人的意義世界的思想缺乏深度的剖析。同時,對這兩個向度的研究缺少整體性的觀解和把握,缺少對馬克思哲學超越維度的整體性視域的理論研究。
  誠如英國學者伯爾基所言:“在馬克思思想中,人類解放的第三個維度是精神解放。這一點也許最難理解,或者最容易被低估,但對馬克思而言,它卻是整個解放過程的關鍵,不僅是勝利的頂點,更是另外兩個維度(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解放和人類社會范圍的解放——引者注)的知識基礎和前提! 伯爾基在此闡述了馬克思精神解放的基本內(nèi)容,并強調(diào)了對馬克思精神解放思想研究的重要理論意義。不難看出,其所述精神解放與本書所述馬克思哲學的超越維度的核心旨趣和終極價值關切是大體吻合的。
  傳統(tǒng)的研究偏重于超越的現(xiàn)象,即人與自然關系的解放和人類社會范圍的解放,而對于超越的內(nèi)在本質(zhì),即超越的形上學的內(nèi)涵則有所忽視,但“它卻是整個解放過程的關鍵”。因此對馬克思哲學超越維度研究的重要意義“被低估”狀態(tài)的持續(xù),顯然不利于我們對于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祛魅化解讀。對馬克思哲學超越維度研究的深入展開將會使我們看到更加完整的馬克思和完整的人,在超越性維度提撕下對于人的自我認識和全面發(fā)展的解讀無疑具有了更加成熟的人生運思和信念支撐,而這些內(nèi)容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對經(jīng)典的解讀離不開時代精神的影響和介入,對于馬克思哲學超越維度的發(fā)掘和梳理同樣來自于時代的呼喚和本真的價值訴求。當虛無主義又甚囂塵上之時,作為人的超越之維的意義世界的缺失就成為一個亟待面對和解決的問題,F(xiàn)實的世界展現(xiàn)出諸多平面的人生和本能的生存。當人生的價值考量已然變異為金錢多寡的比拼時,當飽食終日的無所事事充斥生活時,超越的價值訴求和人的意義世界的要求和呼喚,就成為了一些人眼里的“莫須有”!半S著‘現(xiàn)代性’精神的對象性展開,哲學的‘智慧’本性開始變得模糊起來,精神的‘厚重’似乎變得多余而無意義,哲學的境界也成了只具有‘考古學’意義上的久遠話題!
  作為“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語),人不應只有物質(zhì)的一維。要擺脫人生的虛無和醉生夢死,意義世界的構(gòu)建與確立就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人生之選。只有挺立起人生的超越與超越的人生,才能鑄就人性的本真與豁然。本性中充滿超越性的哲學自然要承擔起對于這一問題的反思和探求的重任。
  如前所述,有關人的超越性問題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展開維度。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存在必須高揚起超越的旗幟和信念,才能穿越眼前的迷霧和困惑。因此,“在衡量事物的存在時,我們應當用內(nèi)在觀念的本質(zhì)的尺度,而不能讓片面和庸俗的經(jīng)驗使我們陷入迷誤之中” 。馬克思所說的內(nèi)在觀念的本質(zhì)的尺度,凸顯了人作為二重性存在,其理想關切的維度。正是這一尺度的確立才能使人擺脫了盲目和軟弱,成為一種超越性的存在。
  馬克思哲學的超越維度為其承擔這一責任和使命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現(xiàn)實切入點。馬克思哲學對“現(xiàn)實的人”的關注,使其在生存論的向度獲得了最大化展開的空間和領域,其超越性是立足于現(xiàn)實的反思和批判,是對時代精神的最充分的展現(xiàn)。
  從馬克思的哲學到其人生無不彰顯著超越的光芒和力量。馬克思哲學中充滿著對人的意義世界的探尋和真知灼見。人生不應是簡單的經(jīng)歷,而是用心付出的親歷。就此而言,崇高與神圣是人永遠無法或缺的元素。不去展開高飛的翅膀,永遠無法體味高遠的勝景。馬克思哲學思想中充滿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信念,這正是其面對生活的困窘和斗爭的艱險時所表現(xiàn)出的從容與淡定的動力源泉,也是他反思和批判的哲思起點。對馬克思哲學超越維度的深入研究,給我們展開的將不僅僅是充滿活力的語句和思想,更有一條通向人類本真世界的光明之路。





上一本:當代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競爭性集權”模式 下一本:把握機遇 創(chuàng)新天津——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研究(三)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論馬克思哲學的超越維度的作者是蔡志軍,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