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運用知識社會學的方法來討論有關“中國主體性”的議題,分析了在不同的話語實踐中“中國主體性”是如何被建構的,并通過對“主體性”進行語境下的梳理、病理學的診斷和類型學的分析,倡導一條基于反身性的中國經(jīng)驗理論建構的路徑。 這種路徑試圖強調,只有通過具有批判和反思的理論實踐,才能使我們對現(xiàn)存世界秩序進行檢驗,并在對其進行修正和改造的過程中獲得必不可少的“批判—建構”能力。 其中,知識社會學批判主要在于厘清“中國形象”在被建構出來的話語實踐中所隱藏的知識論動機;而知識社會學建構則是在解構的基礎上,希望對“中國主體性”進行重新建構,擴大其內涵和外延,使之容納更多的元素,包含中國的現(xiàn)代性、情理傳統(tǒng)等在地化的經(jīng)驗和實踐。林曦 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哲學博士,現(xiàn)為復旦大學政治哲學副教授、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國際英文期刊Fudan,0urnal 0f the-Humanitiesand Sociai Sciences副主編及(Chinese Political scienccRevieww執(zhí)行編輯,在復旦大學法學院和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分別教授“法理學”和“政治哲學”兩門研究生課程。曾在倫敦經(jīng)濟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任教,并供職于歐洲復興發(fā)展銀行(倫敦總部)。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法理學,尤其關注西方正義理論及中國古代情理法傳統(tǒ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