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天空常被用來形容基礎研究無邊界、完全由好奇心驅動和不受資助資金、應用前景等現(xiàn)實狀況干擾的特性。然而現(xiàn)實中的基礎研究是否真的如此?基礎研究是否已經(jīng)不再是藍色天空?抑或藍色天空只是反映了基礎研究復雜屬性中的某一個側面?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基礎研究?作者以盤繭抽絲的方式,從歷史、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角度,細微入里地分析了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對基礎研究的看法、基礎研究的歷史演進以及不同分析人員關于基礎研究公共撥款合理性的觀點,力圖通過對科學研究的展望,通過對所使用的科學概念的檢驗,通過將這些研究放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與歷史的背景下進行分析,以及通過研究者如何對政策要求的反應進行分析,以促進我們對科學政策的理解。 “基礎研究”是被廣泛地運用于科學政策中的一個術語,但是目前人們對它的含義并沒有達成非常一致的共識。近段時期,隨著工業(yè)化國家知識生產(chǎn)過程本質的潛在變化以及社會對科學家的壓力與日俱增,使得他們必須闡明基礎研究給社會和經(jīng)濟帶來的益處,以便使更多的人來關心基礎研究的未來。 本文論述了基礎研究的性質、公眾資助基礎研究的相關緣由以及形勢變化對基礎研究活動的影響。論文注重對科學的研究,特別是科學社會學以及科學史、科學經(jīng)濟學和科學哲學的研究。我從以前的實證文獻中提煉出一些有爭議的觀點,然后就這些觀點與美國和英國的一些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進行了49次深入訪談。 根據(jù)這些訪談,他們認為基礎研究被用于“劃界工作(boundary work)”,這就意味著基礎研究特征的許多方面都能被一些人有選擇性地使用。雖然沒有一個確切的基礎研究定義,但是其概念卻被廣泛地使用,因為其概念的靈活性和模糊性能服務于多種目的。另外,“為科學而科學”仍然是科學家高度重視的一種理念,這就意味著即使是在瞬息萬變的知識生產(chǎn)環(huán)境里,基礎研究的概念仍將以某種形式延續(xù)下去。論文討論了當今的變化對研究實踐有無法預測的影響,并且這些變化能夠更好地說明社會因素對不同研究類型的影響。這些發(fā)現(xiàn)指出,有關科學本身的研究在豐富我們對科學政策問題的理解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