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英文名: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zhàn)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zhàn)爭場面,成功刻畫了一千多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quán)、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1]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實描述,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jié),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fā)揮,進行夸張、美化、惡搞、丑化等等。其實這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都是虛實相間,穿越惡搞;古今兼顧,諷古說今;一段故事,說兩朝事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特點!度龂萘x》把這種藝術(shù)方法發(fā)揮得很好,一方面,既盡量地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明朝社會肯定有與三國人物相似類型的人,所以又盡量去符合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根據(jù)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張、美化、惡搞、丑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啟發(fā)或引導,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tǒng)治者希望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從歷史演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套路可以知道,《三國演義》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歷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nèi)容。
三國時代是迥然不同于明朝的一個時代,三國時代沒有青樓和賭場,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揚仁、義、道、德、禮、信、忠、貞、孝、廉、真、善、美,是很單純、很典型的漢文化;而宋朝、元朝和明朝有大量青樓和賭場,雖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統(tǒng)治者心中以及在社會各階層中的影響力也很大,青樓、賭場等異域民風得以長久發(fā)展,民間實際奉行的是兼具華夏文化特點和西域文化特點的市井文化,驕、奢、淫、佚、假、丑、惡、作奸犯科、強取豪奪思想在民間可以廣泛宣揚。印度社會的浪漫主義作風和佛教文學的浪漫主義文風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會中有長久發(fā)展。傳奇小說、歷史演義小說等浪漫主義文學得到極大發(fā)展,官場和戰(zhàn)場也都成了游戲場,浪漫主義風行,岳飛遭遇莫須有罪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三國時代與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統(tǒng)治思想、官場風氣、社會生態(tài)、世態(tài)人心差別巨大,古今對比強烈,能充分發(fā)揮歷史演義小說穿越、惡搞的藝術(shù)特點,讓文字更詼諧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藝術(shù)張力,知識含量更豐富。三國時代最適于作歷史演義小說,所以《三國演義》是第一部被集結(jié)成書的歷史演義小說。
《三國演義》開創(chuàng)了歷史演義小說的先河,是講演歷史,再現(xiàn)歷史史實的范例”。自此以后,文人紛紛效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大部分都已寫成了各種講演再現(xiàn)歷史的演義小說,但成就都沒有超越《三國演義》。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生于(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山西太原府,一說山西
省祁縣;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huán)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粉妝樓》《隋唐志傳》據(jù)說和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yōu)”、“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jīng)作傳。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賈仲明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xù)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終!薄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xiàn)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jīng)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zhí)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tǒng)一,熱愛民族,弘揚民族傳統(tǒng)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zhí)莆宕费萘x》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是十四世紀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偉大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