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先勇。
敘述的是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從上海“百樂門”到臺北“夜巴黎”的一段風花雪月的故事。它講述了一位風華絕代的舞女大班及“百樂門”四大美女的風月傳奇和悲情因緣。這是一部由輕歌與曼舞、燈紅與酒綠、朱顏與白發(fā)、香鬢與儷影、西裝與旗袍、金錢與愛情、蒼涼與華麗交織而成的醉夢人生。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生于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歲時,經(jīng)醫(yī)診斷患有肺結(jié)核,不能就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yè),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生于中國廣西桂林,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還在生),電臺名人白韻琴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臺灣。白先勇7歲時,經(jīng)醫(yī)診斷患有肺結(jié)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谷諔(zhàn)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上海和南京,后來于1948年遷居香港,就讀于喇沙書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臺灣。
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yè)后,由于他夢想?yún)⑴c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fā)現(xiàn)興趣不合,轉(zhuǎn)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1958年,他在《文學雜志》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后,他與臺大的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共同創(chuàng)辦了《現(xiàn)代文學》雜志,并在此發(fā)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yè)》等小說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馬佩璋去世。據(jù)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后,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后,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阿華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學習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研究,當時父親白崇禧也來送行,也是白與父親最后一次會面。
關于母親的去世,他感受到“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梁摧。
出殯那天,入土一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驀然回首》,以致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圣誕節(jié)于芝加哥度假,心里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zhí)筆,寫成《芝加哥之死》,于1964年發(fā)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zhuǎn)型之作。夏志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xiàn)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后的驚人進步”,而“象征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fā)表《養(yǎng)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zhàn)”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響)》(臺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今天白先勇的家族大多居住在臺灣。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xiàn)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中國地方戲曲昆曲如《牡丹亭》,對于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余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