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拒絕,很多人都沒有發(fā)言權。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不敢拒絕、不善于拒絕。然而,在人生的眾多選擇中,拒絕在有些時候是必要的。知道如何把拒絕說出口,我們的心結(jié)便會解開,而不是身陷困惑、難堪之中。 那么,怎么把拒絕說出口呢?首先要敢于面對拒絕,去走近它,進而從正面去認識它,從主觀和客觀上看到拒絕的好處,走出自我設限的圈子,要明白:太過慈悲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太多的不忍心只會令自己活得身心俱疲。學會拒絕,掌握更多的拒絕技巧,便能妥善地保護自己。 拒絕是一種選擇,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妥善處世的能力,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秘訣,是一種心安理得的自尊,是一種人人都有的權利。把拒絕說出口,我們的人生之路將會走得更加自信、自在。 作者簡介: 王麗,中國哲學學者,社會心理學專家,公共關系學研究學者,曾在高校講授心理學、人才學、管理學、口才學等課程,有著深厚的學科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后在多家圖書公司擔任策劃總監(jiān)一職,在社科類圖書領域中盡心竭力,給廣大讀者提供了激勵力量和諸多素材,有著經(jīng)典實用的借鑒意義。 目錄: 第一章走近拒絕:想拒絕,就要敢拒絕 想拒絕為什么不開口 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 自卑會給拒絕蒙上陰影 拒絕的前提:合情合理 拒絕不一定會帶來壞結(jié)果 有了做人的準則,才有拒絕的界限 不要忘記:拒絕是你的權利 第二章認識拒絕:拒絕并不等同于說“不” 拒絕時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拒絕是一種能力 直接拒絕,光明磊落 婉言拒絕,顧及情面 幽默拒絕,促進理解 先認同后拒絕,不讓對方難堪第一章走近拒絕:想拒絕,就要敢拒絕 想拒絕為什么不開口 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 自卑會給拒絕蒙上陰影 拒絕的前提:合情合理 拒絕不一定會帶來壞結(jié)果 有了做人的準則,才有拒絕的界限 不要忘記:拒絕是你的權利 第二章認識拒絕:拒絕并不等同于說“不” 拒絕時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拒絕是一種能力 直接拒絕,光明磊落 婉言拒絕,顧及情面 幽默拒絕,促進理解 先認同后拒絕,不讓對方難堪 第三章拒絕妙招:掌控形勢,輕松拒絕 使用頻率高的拒絕技巧 探得實情,先發(fā)制人 適當運用善意的謊言 找到立足點后順藤摸瓜 惹不起,躲得起 金蟬脫殼,“走”為上策 輕聲細語說重話 轉(zhuǎn)移話題,顧左右而言他 以退為進,以守為攻 借助外物,擺脫困窘 適時自嘲,放低姿態(tài) 第四章居家秘籍:拒絕中充滿溫暖 要戀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 拒絕正是為了得到 愛情平等,拒絕被貶低 夫妻之間的拒絕技巧 拒絕孩子有方法 打孩子也是一種拒絕方式 要有主見,敢于向父母說“不” 拒絕成年子女的“啃老”行為 第五章職場寶典:拒絕是一種尊重 招聘和求職都需要有拒絕術 合理拒絕你的上司 拒絕的同時提供一個選擇的余地 做好分內(nèi)工作,拒絕職場煩心事 談判中的拒絕技巧 第六章處世要訣:用拒絕保護自我 別被人情困住了 拒絕關系性業(yè)務 霸王條款也有應對方法 學會拒絕他人的好意 在社交中讓發(fā)難者知難而退 前言說到拒絕,很多人都沒有發(fā)言權。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不敢拒絕、不善于拒絕。然而,在人生的眾多選擇中,拒絕在有些時候是必要的。知道如何把拒絕說出口,我們的心結(jié)便會解開,而不是身陷困惑、難堪之中。 那么,怎么把拒絕說出口呢?首先要敢于面對拒絕,去走近它,進而從正面去認識它,從主觀和客觀上看到拒絕的好處,走出自我設限的圈子,要明白:太過慈悲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太多的不忍心只會令自己活得身心俱疲。學會拒絕,掌握更多的拒絕技巧,便能妥善地保護自己。 其實,拒絕不是一種殘忍,并不會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會讓別人心寒,讓自己受了冷落。反之,拒絕也可以是溫暖的,可以如下面這首詩歌《學會拒絕》里這般美好: 我躲著,藏著, 埋在厚厚的被窩。 為了拒絕慘淡冬日里的嚴寒, 我獨自忍氣吞聲地生活。 我決定放手一搏。 說到拒絕,很多人都沒有發(fā)言權。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不敢拒絕、不善于拒絕。然而,在人生的眾多選擇中,拒絕在有些時候是必要的。知道如何把拒絕說出口,我們的心結(jié)便會解開,而不是身陷困惑、難堪之中。 那么,怎么把拒絕說出口呢?首先要敢于面對拒絕,去走近它,進而從正面去認識它,從主觀和客觀上看到拒絕的好處,走出自我設限的圈子,要明白:太過慈悲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太多的不忍心只會令自己活得身心俱疲。學會拒絕,掌握更多的拒絕技巧,便能妥善地保護自己。 其實,拒絕不是一種殘忍,并不會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會讓別人心寒,讓自己受了冷落。反之,拒絕也可以是溫暖的,可以如下面這首詩歌《學會拒絕》里這般美好: 我躲著,藏著, 埋在厚厚的被窩。 為了拒絕慘淡冬日里的嚴寒, 我獨自忍氣吞聲地生活。屋外熱鬧著, 我決定放手一搏。 穿戴衣帽,走走跳跳,與人說笑, 一股股的熱氣簇擁著我。我發(fā)現(xiàn), 陽光泛白,心卻暖著。 同是一種拒絕, 卻有著別樣的收獲。 如果你現(xiàn)在依舊因為擔心拒絕會讓自己受冷落,由此感到寒冷,只能說明你還沒有學會拒絕,雖然想拒絕,但因為各種原因,最終還是不愿拒絕。 我們之所以不愿拒絕,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太在乎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不愿意表現(xiàn)得無情、冷漠、沒有人情味兒,結(jié)果弄得自己在心不甘情不愿的狀態(tài)下妥協(xié)了。殊不知,越是這么做,越容易被人心安理得地繼續(xù)擾亂我們的生活,或是被人誤解,反而因為不拒絕而給我們帶來困擾。特別是在勉為其難地委曲求全時,一旦忍無可忍,突然負面情緒大爆發(fā),身邊的人會在驚訝之余,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評價:“原來他一直在偽裝,真是一個虛偽的人。”這時的我們,頓時會感到比竇娥還要冤,我們以往為他人的付出頓時成了否定我們的證據(jù),情何以堪?因此,“好好先生”當不得,不要為了成為他人眼中的“完美同事”、“完美員工”、“完美愛人”、“完美父母”、“完美朋友”等等而適得其反。 拒絕不是簡單地說“不”,它是一門藝術,能夠表現(xiàn)得順其自然,并不會讓人感受到我們認為的心寒。深諳拒絕藝術,實現(xiàn)成功拒絕,就如同給拒絕穿了一件實實在在的棉衣,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對方的情面,并且給自己留了退路,不會因為拒絕而導致朋友關系破裂、同事冷眼相看、上司有意刁難、家人矛盾不斷等等。 拒絕是一種選擇,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妥善處世的能力,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秘訣,是一種心安理得的自尊,是一種人人都有的權利。把拒絕說出口,我們的人生之路將會走得更加自信、自在。 本書結(jié)合了很多現(xiàn)實情境,能夠讓讀者身臨其境,然后設身處地地看到學會拒絕的好處和不懂拒絕的害處。如果你正因為沒有拒絕而導致內(nèi)心搖擺不定,如果你正因為不會拒絕而自怨自艾,那么,請讀完此書,相信它能讓你遵從心的真實,做一個幸福的人。 說出拒絕的理由時,別忘了為未來的索要留下某種余地!軐W家阿瑟·赫爾普斯 生活中,有很多人本來打算拒絕別人,結(jié)果卻總是不開口。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要想弄懂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了解生活中人們在面對拒絕時的幾種心態(tài)。 一般而言,人們不愿意開口拒絕,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ǎ保┨诤跬饨鐚ψ约旱目捶,不敢做真正的自我。 很多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都會陷入這樣的困境,為了親人、為了朋友、為了愛人,放棄自己的想法,隱藏起自己真實的感情,只為了迎合他們的心意,仿佛這樣做會讓自己在別人眼里更完美。但是孰不知,在這個我們一直接受別人意愿、退讓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會迷失自己。就像古代一則笑話中的這個解差: 解差受命押送一個和尚去府城,在途中住店的時候,和尚灌醉了解差,還把他的頭發(fā)全部剃光了,自己連夜逃走。解差醒來發(fā)現(xiàn)只剩下自己,先是驚慌,接著摸了一下自己的頭,發(fā)現(xiàn)光光的,便轉(zhuǎn)驚為喜,慶幸和尚還在,但卻找不到自己了。 生活中這種情況很多,我們接受了別人的意愿,按著別人的要求裝扮自己,久而久之,自己成了別人,就像解差變成了和尚一樣,卻再也找不回原來的自己。 有時候,合理地拒絕別人的要求,不僅能做回真實的自己,還能在保持自我的同時成全別人、幫助別人。 很多時候,“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行為被人們看做是一種極自私的做法。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每個人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家的事情打理好,大家的生活不也都很完美了嗎?你好我好就是大家好,這也間接促成了集體的美好,可以說也是一種集體主義精神的另類體現(xiàn)。當然,這不是讓我們變得冷漠,熱心助人的品德還是不能丟的。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時,我們還是要伸出援助之手。 當面對別人的不合理要求時,我們要勇敢說“不”,我們沒有必要為了別人而一味委屈自己,更沒必要為了所謂的“愛”而忘記自己!盁o我”的愛,一味地接受,到最后只會讓我們自己迷失,深陷于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結(jié)果,我們就像迷路的孩子,找不到自己來時的方向,煩躁、驚慌甚至情緒失控,剛開始出發(fā)的新鮮、好奇、欣喜蕩然無存,我們自己的生活不再陽光燦爛,更無心欣賞身邊的風景,關注身旁的人。 自己都活不好,又怎能去幫助別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先管好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權力和利益。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就很好地詮釋了這方面。何為人文主義?就是要人類肯定自我,堅持自我,勇敢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和利益,追求自由和平等,喚醒深埋在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意識,鼓勵大家勇敢地對不合理要求說“no”。只有當大家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才會重視自己的情感,合理拒絕生活中各種各樣不合理的請求。 生活中不合理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如排隊別人加塞,丟給你一句“我很急,幫幫忙,謝謝!睂Ψ娇蜌猓悴缓靡馑季芙^;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朋友卻找你幫忙,礙于情面,也不好拒絕;有人借錢,害怕別人說我們小氣,難以拒絕。我們總是試圖在別人面前塑造完美的形象,在外人面前不發(fā)火,不講粗俗的話。偏偏忘記了寬容地接受自己的一點不完美,慢慢地,我們迷失了自我。 學會合理的拒絕,不僅是要適時拒絕別人對我們的要求,還要學會控制自己能拒絕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各種負面因素對我們精神的侵蝕。如,身邊的朋友都有房有車了,我們自己還是“三無產(chǎn)品”——無房無車無存款,心里著急,但是沒能力購買,這時我們就要拒絕這種自卑感帶來的壓力,放下內(nèi)心對這些物質(zhì)的渴望,生活會輕松很多;當我們?nèi)说街心陼r,還住在豆腐塊大的小房子里,身邊的朋友都冷嘲熱諷,我們依然要學會拒絕,拒絕這種流言蜚語對心靈的傷害;當我們身邊的朋友都去選擇高富帥時,我們要學會拒絕,堅持自己選擇的那份平淡、簡單、真實的愛;當別人紙醉金迷、奢靡浪費的時候,我們要經(jīng)得住這種強烈的物質(zhì)誘惑,毅然決然地拒絕。 我們要始終記得:合理的拒絕是一種對自己的尊重,對自己內(nèi)在需求的尊重,只有滿足自己,愛自己,使自己更完美,更開心,我們才能學會愛別人、包容別人、幫助別人。 (2)愛面子。 幾年前,報紙、網(wǎng)絡、電視新聞到處都是關于“天價月餅”的評論。所有評論中都重點分析了現(xiàn)在的人們對于高價月餅不是拒絕而是爭相購買,以至于月餅價高得再離奇也能暢銷,緣由就是“愛面子”的心理在作祟。 大家實際上不是在爭相買月餅,而是在比面子。這種虛榮心理導致的畸形消費觀念促使人們買月餅不求好吃實惠,而是講究包裝高檔、精美,價格高昂。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這種心理,也把心思都花在外包裝上,然后再標以“天價”出售。商家和消費者重視面子,除了受自己愛面子心理的影響,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迎合收禮者的心理,因為在交往中收禮者往往以禮物的輕重作為衡量人情薄厚的標準,禮物越貴重,他們往往認為送禮者越有誠意,越尊重收禮者,接受禮物的人越認為自己很有面子。 談到講面子,在我們中國人里面,有些人在這個方面“造詣頗高”。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最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人們愛講面子的心理和在這種心理驅(qū)使下做出的荒誕之事?滓壹贺毟F到了極點,然而不忘顧及自己讀書人的形象,依然穿著長衫,哪怕喝酒要站著;旁人譏諷嘲笑他,他就要當著大家的面兒,很爽快地把僅有的九枚銅錢用力拍在桌上,他不僅要點酒,還要一盤下酒的茴香豆;他偷了別人家的書,被人追打,身上打出了傷痕,還死要面子,嘴上不認,堅持爭辯說“竊”和“偷”不是一個概念,并嘲笑對方?jīng)]學問。 就是有人這么愛面子,古人如此,今人中更有甚者。在當今社會,有一些不良的面子問題,比如,男人在外要有面子,你得有房有車,否則都無顏談及婚事,女人擇偶的前提要看對方是否有房有車;一些女孩子喜歡找個高富帥老公,因為她們覺得這樣出門和朋友說起才有面兒;時尚靚麗的公司白領們要有iPhone、ipad,感覺這樣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在朋友圈里才有面兒;大學生們?nèi)雽W不僅要配有蘋果所有產(chǎn)品,而且有的還要配車,這樣在大學生活里才有面兒…… 大家都在爭面子,可這面子背后卻是沉重的生活壓力。為了面子,我們沒有能力卻要買房買車,結(jié)果背上了車貸、房貸,為了買奢侈品,我們成了“月光族”,還未工作,在學校揮金如土來充面子,結(jié)果成了“啃老族”,我們就這樣被面子牽著走,表面光鮮亮麗,背后壓力如山,苦不堪言。這些面子都是我們負擔不起的,不是真正的的“面子”,所以要拒絕。相比之下,有些實實在在的、在我們能力范圍的面子我們就要努力爭取。 人常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外面光鮮亮麗,愛面子、講面子也在情理之中。女孩子希望在自己仰慕的男子面前有面子,總把自己打扮的光彩照人;書生苦讀,一朝中榜,衣錦還鄉(xiāng),大擺宴席,款待親朋好友,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城鎮(zhèn)化速度加快,很多鄉(xiāng)村變成了新的城鎮(zhèn),村民們紛紛從矮小的平房搬進了一座座高樓大廈。像這樣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可以要這個面子,可以積極爭取。只是,面子我們可以講,但要有度有節(jié)制,還要考慮后果,該講時講,該拒絕時拒絕。 想要拒絕面子,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面子。面子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常見的就是官、權、錢、富這些東西滋生出來的變體,人們對官位、權力、金錢、財富的盲目追求、貪婪追求,不過是為了自己活得更體面,官職高了,權力大了、財富多了,看似面兒上光鮮亮麗,實則更多的煩惱和不幸也隨之而來。擁有的越多,你會變得越貪婪、越自私、越冷漠。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國民都一味追尋外在的美,而忽略了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提高,一個民族的文明就會倒退,然后被世界文明所拋棄。這些虛榮心衍生出來的空洞的面子,我們堅決不能要,我們的生活會被它所連累,我們拒絕這些虛無的面子并不代表我們就失掉了自己的臉面,恰恰相反,我們放棄虛無,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提高,這樣我們的氣質(zhì)才更高雅,人格才更美好。所以,拒絕“面子”,我們才能更完美。 (3)形成了遇人愛留幾分薄面的思維定式 中國的儒家文化在為人處世上提倡“和為貴”,這種社交處事的原則深入中國人的血液中,成為中國人日常社交中奉行的重要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我們在與人交往中總喜歡給對方“留幾分薄面”,從不當面揭朋友的短處,或直接指出對方所犯的錯誤,希望這么做會避免對方當場難堪,有時候還會避免與人發(fā)生正面沖突,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對方的自尊心。但是,一味地“留薄面”,不講原則,也會帶來其他的麻煩和后果。 比如,生活中,有人愛揭短,如果能夠及時地叫停他,我們自己也會感覺出了一口惡氣,同時給他來個下馬威。否則,此人一直丑化我們的形象,只會讓我們一直生活在憤怒而無奈之中。 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們該直接、該簡單的時候就要勇敢去做。但是,這并不代表可以隨意傷害別人的尊嚴和感情,所以拒絕別人也要講分寸、守原則,也就是說該給的“薄面”要留給對方,不必要讓對方難堪。 率直地亮出我們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表明我們的態(tài)度,讓對方明白,這樣問題才能最快、最好地得到解決,徹底達到拒絕的目的。要注意的是,拒絕別人不能只圖爽快、不假思索。我們要避免別人會因此對我們另眼相看,產(chǎn)生無益的誤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