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是千年華夏文明孕育出的智慧奇葩,以“謀略奇書”飲譽世界,與《孫子兵法》一起,并稱世界軍事史上的“雙璧”。在實際生活中,如果提起“三十六計”,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能列舉出其中的幾個計謀,如打草驚蛇、聲東擊西、圍魏救趙、調(diào)虎離山、渾水摸魚、借刀殺人,等等。但倘若系統(tǒng)而準確地指出三十六計的來龍去脈及其蘊含的智慧精髓,且在為人處事過程中恰如其分地加以應用,并非人人所能及也!叭嫛钡恼f法,先于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相傳,此人以多智善謀而聞名,曾與北魏軍作戰(zhàn),在糧草不繼的困境中,以“唱籌量沙”的逼真表演迷惑對手,最后全軍而退,因而“雄名大振”。據(jù)《南齊書·王敬則傳》記載:南齊大司馬王敬則起兵造翻,齊明帝父子在宮中聽說叛軍即將殺到,倉皇欲逃。敬則得報說道:“檀公(檀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此乃首次提出“三十六計”。由此推知,至遲在1500年以前,“三十六計”已經(jīng)形成,后經(jīng)補充、完善,終于明清之時定本成書。但具體到《三十六計》的成書年代和作者已難確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