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評傳》以梁漱溟多姿多彩的人生經歷為基本線索,著重敘述了其學術思想的演變和發(fā)展,揭示了作為國學大師的梁氏對20世紀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和獨特的貢獻。作為“行動的儒者”,梁漱溟不僅是卓而不群的思想家,而且也是勇敢的社會探險者!读菏樵u傳》亦從學術的角度,指證了他的一系列實踐活動的理論意義和留給后人的無窮思索 目錄: 總序張岱年/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zhí)筆)/004 序湯一介/001 英文提要/001 第1章究元決疑:早年的困惑與求索/001 1.1少年身世/001 1.2青春期的歷練/011 1.3替釋迦說個明白/023 第2章文化論衡:《東西文化及其哲學》/036 2.1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036 2.2人生態(tài)度與文化模式/045 2.3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的兩難/053 2.4《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之震蕩/064 第3章行動儒者(上):梁漱溟與鄉(xiāng)村建設運動/073 3.1民族自救運動的覺悟與鄉(xiāng)村建設的初步嘗試/073總序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zhí)筆)/004序湯一介/001英文提要/001第1章究元決疑:早年的困惑與求索/0011.1少年身世/0011.2青春期的歷練/0111.3替釋迦說個明白/023第2章文化論衡:《東西文化及其哲學》/0362.1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0362.2人生態(tài)度與文化模式/0452.3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的兩難/0532.4《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之震蕩/064第3章行動儒者(上):梁漱溟與鄉(xiāng)村建設運動/0733.1民族自救運動的覺悟與鄉(xiāng)村建設的初步嘗試/0733.2中國文化與鄉(xiāng)土社會/0863.3山東鄉(xiāng)村建設運動/109第4章行動儒者(下):梁漱溟與中國現代政治/1234.1為團結抗日而奔忙/1234.2為和平建國而努力/1384.3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現實政治/152第5章多棱聚焦:梁漱溟晚年的是是非非/1715.1歷史的誤會/1715.2中國—理性之國/1885.3人心與人生/203梁漱溟學術行年簡表/209后記/224 前言中西文明大潮的沖撞與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歷史課題。如今,我們這一代學人業(yè)已開始自己的學術歷程,經過80年代的改革開放和規(guī)?涨暗膶W術文化積累(其表征為:各式樣的叢書大量問世,以及紛至沓來名目繁多的學術熱點的出現),應當說,我們這代學人無論就學術視野,抑或就學術環(huán)境而言,都是前輩學子所無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論,我們的學術功底尚遠不足以承擔時代所賦予的重任。我們仍往往陷于眼花繚亂的被動選擇和迫不及待的學術功利之中難以自拔,而對自己真正的學術道路則缺乏明確的認識和了悟。我們至今尚未創(chuàng)建出無愧于時代的學術成就。基于此,《國學大師叢書》的組編者以為,我們有必要先“回到近現代”—回到首先親歷中西文化急劇沖撞而又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反應的第三代百家諸子那里去!經過一段時間的困惑與浮躁,我們也該著實潛下心來,去重新了解和領悟這一代宗師的學術生涯、為學風范和人生及心靈歷程(大師們以其獨特的理智靈感對自身際遇作出反應的閱歷),我們這代學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學術位置。我們應當深信,歷史是不會跨過我們這一代的,90年代的學人必定會有自己的學術建樹。我們將在溫情與敬意中汲取,從和合與揚棄中把握,于沉潛與深思中奮起,去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便是組織編輯《國學大師叢書》的出版宗旨。當我們這代學人站在前輩學術巨子們肩上的時候,便可望伸開雙臂去擁抱那即將到來的中華學術新時代!《國學大師叢書》表現了近代中西文明沖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了表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guī)模宏大,意義深遠。——張岱年 當時漱溟尚無成稿,出了50元酬金招聘聽講學生中夙擅記錄者一人為之速記,德文系學生陳政有幸中選,這樣便有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第一種講演本。第二年暑假,應山東省教育廳之邀,漱溟又至濟南講授同一題目,一連講了四十天,由隨行的中文系學生羅常培記錄,在山東首次鉛印成書,這便是《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第二種講演本。隨后,漱溟以羅記本為主,參酌陳記本,又加寫了最末一章,編定是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于1922年1月正式出版。梁漱溟為什么放下正常的課程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東西文化的思考與討論中去?我認為這固然與他由佛轉儒的學理變化和回到世間來的人生態(tài)度之轉折有很大關系,但更為重要的是,他深切感受到了“刀臨頭頂、火灼肌膚、呼吸之間就要身喪命傾”的文化命脈正在斷絕的嚴重威脅和壓迫。他指出,東西文化問題,西方人只看作“一種消閑的考據”,東方諸落后國家“說不上著急的資格”,只有在中國成為最急迫的現實問題。②五四前夕,先進的中國學人在歷經了維新、革命的屢次失敗,尤其是袁世凱竊國復辟的慘痛教訓之后,開始把向西方學習的眼光由社會制度轉向思想文化層面。陳獨秀在《吾人最后之覺悟》中大聲疾言:“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③他將中西文化的沖突分為七期,呼喚最終的文化上“新舊思潮之大激戰(zhàn)”,以根本解決“愈覺愈迷,昏聵糊涂”的近代以來之困局。黃遠庸在《新舊思想之沖突》中,明確將西學東漸的歷程分為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三個階段,謂:“蓋在昔日,僅有制造或政治制度之爭者;而在今日,已成為思想上之爭。此猶兩軍相攻,漸逼本壘,最后勝負,旦夕昭布……蓋吾人須知新舊異同,其要點本不在槍炮工藝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猶滴滴之水、青青之葉,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夫思想者,乃凡百事物所從出之原也!雹倭菏槊鎸@種“漸逼本壘”、思想決戰(zhàn)已到最后關頭的情勢,心不能不為之所動,精神上自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他不得不急切思考“東方化對于西方化步步的退讓,西方化對于東方化的節(jié)節(jié)斬伐!到了最后的問題是已將枝葉去掉,要向咽喉去著刀!而將中國化根本打倒!”“東方化究竟能否存在?”②這樣根本性的問題。對于新思潮的非民族主義傾向和北大新派教授們缺乏憂患意識的坦然心境,漱溟也深深地感到焦慮,他說: 《新青年》雜志之批評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鋒利,在他們不感覺到痛苦;仿佛認為各人講各人的話,彼此實不相干;仿佛自己被敵人打傷一槍,猶視若無事也。而我則十二分的感覺到壓迫之嚴重,問題之不可忽略,非求出一解決的道路不可。③我自己雖然對新思潮莫逆于心,而環(huán)境氣氛卻對我講東方古學的無形中有很大壓力。就是在這壓力下產生出來我《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④ 正是抱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積極思考現實、回應時事的論戰(zhàn)姿態(tài),梁漱溟投入到了當時如火如荼的東西文化大討論中。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梁漱溟首先批評了有礙此項研究的三個說法。一是俟諸將來說,指出解決這一根本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二是東西調和論,針對章行嚴的《新時代之青年》、陳嘉異的《我之新舊思想調和觀》等文,梁漱溟明確提出“如果要開辟新局面必須翻轉才行”;而東西優(yōu)劣互補、各打五十大板的調和之說,“完全是糊涂的、不通的!”①三是范圍太大、無從入手說,認為這是學術界的“疲緩、劣鈍”所致,只要認真對待,研究的路總是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