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國學大師叢書:湯用彤評傳


作者:麻天祥     整理日期:2015-04-25 14:57:28

《湯用彤評傳》內容簡介本書以湯用彤思想發(fā)展的路線為經,追溯其文化觀念形成的軌跡,旁征博引,縱論湯氏從“昌明國故,理學救國”到“博采中西,融化新知”而至“中西互補,因革損益”的文化系統(tǒng)工程建設,以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催化與導引而開創(chuàng)的學術黃金時代,從而再現了一代學術大師以其嚴謹的治學精神,宏闊的學術襟懷及其開創(chuàng)一代學術風氣的學術成就。 
  目錄:
  湯用彤評傳
  總序張岱年/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zhí)筆)/004
  序言湯一介/001
  英文提要/001
  前言/001
  第1章生平及思想發(fā)展的路向/001
  1.1幼承庭訓/001
  1.2清華學堂/004
  1.3大洋彼岸/022
  1.4故國新論/028
  第2章文化觀念的系統(tǒng)工程建設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催化與
  導引/044
  2.1奠基與初創(chuàng)/045
  2.2選擇與完成/049湯用彤評傳總序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zhí)筆)/004序言湯一介/001英文提要/001前言/001第1章生平及思想發(fā)展的路向/0011.1幼承庭訓/0011.2清華學堂/0041.3大洋彼岸/0221.4故國新論/028第2章文化觀念的系統(tǒng)工程建設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催化與            導引/0442.1奠基與初創(chuàng)/0452.2選擇與完成/0492.3實踐與調燮/064第3章中國佛教史研究(上)/0743.1比較宗教學研究/077第4章中國佛教史研究(下)/1304.1乾嘉考據之學的應用/1304.2史論結合的表述形式/158第5章近代中國佛教史研究詳略得失之比較/1665.1湯用彤、蔣維喬中國佛教史研究之比較/1665.2湯用彤、梁啟超佛教史研究及佛學觀念之比較    /1755.3湯用彤、胡適禪宗史及禪學研究之比較/181第6章魏晉玄學研究(上)/1886.1魏晉思想的淵源、發(fā)展和流別/1916.2玄學的政治思想/2156.3玄學的自然觀/2316.4玄學的人生觀/236第7章魏晉玄學研究(下)/2427.1玄學的方法論—言意之辨/2427.2玄學與音樂、繪畫/2567.3玄學與文學理論/259第8章印度哲學史研究簡介/2678.1印度哲學的起源與發(fā)展/2698.2印度哲學的形態(tài)與特征/274附錄湯用彤學術行年簡表/280后記/286 前言中西文明大潮的沖撞與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歷史課題。如今,我們這一代學人業(yè)已開始自己的學術歷程,經過80年代的改革開放和規(guī)?涨暗膶W術文化積累(其表征為:各式樣的叢書大量問世,以及紛至沓來名目繁多的學術熱點的出現),應當說,我們這代學人無論就學術視野,抑或就學術環(huán)境而言,都是前輩學子所無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論,我們的學術功底尚遠不足以承擔時代所賦予的重任。我們仍往往陷于眼花繚亂的被動選擇和迫不及待的學術功利之中難以自拔,而對自己真正的學術道路則缺乏明確的認識和了悟。我們至今尚未創(chuàng)建出無愧于時代的學術成就;诖,《國學大師叢書》的組編者以為,我們有必要先“回到近現代”—回到首先親歷中西文化急劇沖撞而又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反應的第三代百家諸子那里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困惑與浮躁,我們也該著實潛下心來,去重新了解和領悟這一代宗師的學術生涯、為學風范和人生及心靈歷程(大師們以其獨特的理智靈感對自身際遇作出反應的閱歷),我們這代學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學術位置。我們應當深信,歷史是不會跨過我們這一代的,90年代的學人必定會有自己的學術建樹。
  我們將在溫情與敬意中汲取,從和合與揚棄中把握,于沉潛與深思中奮起,去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便是組織編輯《國學大師叢書》的出版宗旨。當我們這代學人站在前輩學術巨子們肩上的時候,便可望伸開雙臂去擁抱那即將到來的中華學術新時代!
  中西文明大潮的沖撞與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歷史課題。如今,我們這一代學人業(yè)已開始自己的學術歷程,經過80年代的改革開放和規(guī)?涨暗膶W術文化積累(其表征為:各式樣的叢書大量問世,以及紛至沓來名目繁多的學術熱點的出現),應當說,我們這代學人無論就學術視野,抑或就學術環(huán)境而言,都是前輩學子所無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論,我們的學術功底尚遠不足以承擔時代所賦予的重任。我們仍往往陷于眼花繚亂的被動選擇和迫不及待的學術功利之中難以自拔,而對自己真正的學術道路則缺乏明確的認識和了悟。我們至今尚未創(chuàng)建出無愧于時代的學術成就。基于此,《國學大師叢書》的組編者以為,我們有必要先“回到近現代”—回到首先親歷中西文化急劇沖撞而又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反應的第三代百家諸子那里去!經過一段時間的困惑與浮躁,我們也該著實潛下心來,去重新了解和領悟這一代宗師的學術生涯、為學風范和人生及心靈歷程(大師們以其獨特的理智靈感對自身際遇作出反應的閱歷),我們這代學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學術位置。我們應當深信,歷史是不會跨過我們這一代的,90年代的學人必定會有自己的學術建樹。我們將在溫情與敬意中汲取,從和合與揚棄中把握,于沉潛與深思中奮起,去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便是組織編輯《國學大師叢書》的出版宗旨。當我們這代學人站在前輩學術巨子們肩上的時候,便可望伸開雙臂去擁抱那即將到來的中華學術新時代! 《國學大師叢書》表現了近代中西文明沖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了表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guī)模宏大,意義深遠!獜堘纺隃猛u傳湯用彤清華時期的同學,以后足可以稱為學衡派主將的吳宓、梅光迪、胡先骕等先后均游學美國,并在大洋彼岸獲得碩士學位。特別是吳宓,與湯用彤同年畢業(yè),又與湯氏同時留清華任職。湯氏任國文教師,兼任《清華周刊》總編,吳氏則任文案處翻譯。1917年,他們又都用庚子賠款獎學金留學美國。湯用彤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才接受了真正的西方文化的教育。吳宓有《感事》七言律詩一首,題下注云:“予畢業(yè)未得游美,任清華學校文案處翻譯及文牘職事,凡一年。”而湯用彤留美,一般認為在1918年,事實則不然。杜維明在《中國文化的認同與創(chuàng)新》一文中曾經提到湯氏赴美情況的調查結果。他自哈佛大學獲得了湯氏成績單的影印件,并說: 成績單最后附有一條:湯用彤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哈姆萊大學,也就是說是用庚款在一九一七年就去美國了。 后來,他又從哈姆萊大學獲得證據,湯氏于1917年確實就讀于這所大學,學習政治學與社會學兩門功課,后由于成績優(yōu)異被推薦到哈佛大學。當時的哈姆萊大學校報還有兩篇關于湯用彤情況的報道。顯而易見,湯用彤畢業(yè)后留校任事一年左右至1917年,與吳宓同年赴美。吳宓就讀于弗吉尼亞大學,后轉入哈佛。湯用彤則先受學于美國中西部的一所普通大學—哈姆萊大學,專攻政治學和社會學。那年湯氏25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歲月,其學習成績優(yōu)異,且頗受輿論界的重視,而后被保舉到著名的哈佛大學學習,其年是1918年。這大概是認為湯氏1918年赴美留學的依據。湯用彤在哈佛學習兩年,1920年入哈佛研究院,完全沉浸在沉靜的哲學思維之海,學科涉及西方哲學、印度哲學。正如樂黛云教授分析的那樣,原就讀于芝加哥西北大學、弗吉尼亞大學以及加州貝克萊大學的梅光迪、吳宓、胡先骕,慕白璧德(IrvingBabbit)教授之聲名,先后轉入哈佛,以白璧德為師,并非白璧德塑造了他們的思想,而是他們早已形成的思想雛形,與白氏新人文主義取得了共識,因而共同選擇了白氏①。湯用彤同樣在白氏新人文主義的吸引下,系統(tǒng)地接受了白氏基于個人道德完善的“同情加選擇”的人文思想,并受白氏重視佛教研究的影響,兼治佛教史研究所必需的梵文、巴利文。研究院學習期間,湯氏刻苦攻讀,博采東西,并覽今古,成績優(yōu)異,提前完成學業(yè),于1922年獲哲學碩士學位,與其清華、哈佛學友,以后的學衡派中堅成為我國第一代系統(tǒng)接受近代科學訓練并正式灌注西方文化知識的學者。他與吳宓、陳寅恪被譽為“哈佛三杰”也得力于此。白璧德“同情加選擇”的新人文主義是20世紀現代保守主義的核心。他認為16世紀以來由培根創(chuàng)始的科學主義發(fā)展而為視人為物、泯滅人性、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18世紀盧梭提倡的泛情主義演變而為放蕩不羈的浪漫主義和無檢擇的人道主義,使人只有追名逐利的物欲而放棄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因而提出“慎思明辨,尊尚傳統(tǒng)”的論事標準,并強調人的規(guī)范和德性。他認為文化乃至整個人類的進步有賴于有聰明才智的秀異分子,而不是凡庸大眾。因此可以說新人文主義是對近代科學民主潮流的反撥。湯用彤及其清華哈佛學友對白氏的選擇,無疑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思潮的轉向。白璧德,1865年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1889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1894年到1933年執(zhí)教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法國文學,是一位對東西方文化均有深刻理解,于印度佛學、梵文、巴利文深造有得,且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近代困境深切關注的人文主義學者。他與執(zhí)教哈佛大學的梵文教授莫爾(Paul.E.More),以西方賢哲、東方孔佛之說,改造當世文化自任,共同發(fā)起了現代新人文主義運動。與舊人文主義不同,他首先界定人文主義(Humanism)與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的根本不同。他指出人文主義—Humanism不能被誤以為是希臘人的博愛—Philanthropy,它包含有規(guī)訓與紀律之意。它不是指蕓蕓眾生,而是指少數的社會優(yōu)秀分子。所以白氏強調“人道主義重博愛,人文主義重選擇”①,力主“同情與選擇必須持其平”②的人文思想。《文學與美國大學教育》(LiteratureandtheAmericanCollege)中《釋人文主義》(WhatisHumanism?)一章中有一段話集中表述了白氏同情加選擇的人文思想。





上一本:李健熙與三星帝國 下一本:本色魯迅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國學大師叢書:湯用彤評傳的作者是麻天祥,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