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一九零八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九日(農歷十六日)生于上海,名若蘭,字令輝,乳名小冬,后藝名即用小冬。梨園世家。 五歲隨父孟鴻群練功,習唱老生唱段。九歲寫給姨夫仇月祥為徒,并首次登臺演出。之后幾年演出于無錫、上海、南洋、漢口、天津等地,嶄露頭角。十八歲首演于北京前門外大柵欄的三慶園,以全本《探母回令》打炮。一炮而紅,名震京城;同年與梅蘭芳合演堂會戲《四郎探母》、生旦對兒戲《游龍戲鳳》,臺上陰陽顛倒,引起轟動。二十歲與梅蘭芳結為伉儷,洞房設在東四九條馮耿光公館里,金屋藏嬌,婚后脫離舞臺。二十一歲天津沙大風撰文捧孟為“冬皇”。二十三歲時梅蘭芳祧母逝世,小冬擬以兒媳身份戴孝,受阻,與梅失和。二十四歲正式與梅分手。三十歲在金蘭姐妹、杜月笙的第四房小妾姚玉蘭的撮合下,委身于杜。三十一歲正式拜余叔山石為師,并喜得琴師王瑞芝輔佐。之后五年直至余師逝世,小冬立雪余門,共學會《洪羊洞》、《搜孤救孤》等近三十出余派戲,其中約十二出戲最為拿手,余師生前給小冬打分為:唱工得七分,做工五分,念白只得三分,但這是余門弟子中獲得最高的得分。四十歲參加杜壽賑災義演,連演兩場《搜孤救孤》,盛況空前,演畢即宣布告別菊壇。四十三歲在香港與杜月笙補行婚禮,正式成為杜的第五房小妾,次年杜月笙病逝,分得遺產二萬美元。之后定居香港,其間周恩來總理曾托人盛邀小冬回大陸觀光,未果。六十歲遷居臺北,在家靜養(yǎng)。一九七七年病逝,享年七十虛歲。 目錄: 一、冬皇出世 二、梨園世家 三、童年時代 四、拜師學藝 五、初登氍毹 六、無錫挑簾 七、梅開二度 八、三蒞無錫 九、加盟大世界 十、登上共舞臺 十一、漢口之行 十二、搭白玉昆班 十三、獻藝泉城 十四、北闖津門 十五、名震京城一、冬皇出世 二、梨園世家 三、童年時代 四、拜師學藝 五、初登氍毹 六、無錫挑簾 七、梅開二度 八、三蒞無錫 九、加盟大世界 十、登上共舞臺 十一、漢口之行 十二、搭白玉昆班 十三、獻藝泉城 十四、北闖津門 十五、名震京城 十六、定居北京 十七、不速之客 十八、梅孟對戲 十九、梅孟結合 二十、金屋深藏 二十一、命案始末 二十二、梅孟仳離 二十三、大亨斡旋 二十四、皈依佛門 二十五、緊要啟事 二十六、重返舞臺 二十七、三美剪彩 二十八、立雪余門 二十九、姐妹伴學 三十、繼續(xù)深造 三十一、師徒永訣 一二十二、杜壽義演 三十三、廣陵絕唱 三十四、[冬皇]由來 三十五、隨杜遷港 三十六、補行婚禮 三十七、在港授徒 三十八、孟小冬與張大干 三十九、總理重托 四十、十年臺北 四十一、冬皇仙逝 附錄一冬皇遺音 附錄二師承與弟子 附錄三同時代人物年代對照 孟小冬年表 編后記二、梨園世家 上表所列為孟門四代關系簡略家譜。 冬皇孟小冬的祖父盂福保,排行第七,又名孟長七,藝名孟七。后因三子孟鴻榮,人稱小孟七,故稱孟七為老孟七。孟七是排行老七的稱呼,這在北方是司空見慣的。比如,余叔巖排行第三,即有人稱他為余三,梅蘭芳呼余叔巖為三哥,以示親切:孟小冬排行老大,后來有人稱她為孟大小姐。也有人按排行尊稱的,諸如:陳十二爺(陳彥衡)、鳳二爺(王鳳卿)等,以示敬仰。 孟七祖籍山東濟南,他和胞兄孟六同是老徽班出身,擅演武凈兼武生。1853年,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太平軍在攻克武昌后,接著沿江東下,勝利攻占了南京,定為都城,改南京為天京。孟七當時還是位二十來歲的熱血青年,他被眼前的這一農民起義運動深深吸引.激起了他的革命熱情,于是從山東來到江蘇,參加了太平天國革命。由于他是武班出身,并有一身好武藝,后被分到英王陳玉成主辦的同春戲班當教師。陳玉成14歲即參加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英勇善戰(zhàn),屢立功勛。22歲時受天王洪秀全提拔,封為英王。他是一位富有遠見的出色將領。軍中培養(yǎng)的同春班,平時練武習藝,戰(zhàn)時參加作戰(zhàn),戰(zhàn)后唱戲與官兵同樂,這對培訓將才、鼓勵士氣及文藝宣傳,都有很大作用。 孟七在軍中輾轉十余年,后因太平天國失敗,北上京城搭班演戲。不久加入久和班,同班的還有大名鼎鼎的楊月樓、任春廷(任七)等一批武生演員。同治年間(約1872),上海丹桂茶園業(yè)主(老板)劉維忠北上邀角,孟七與楊、任以及沈韻秋、楊貴小、金環(huán)九等均應邀南下到滬,演于丹桂園。由于當時上海的京劇觀眾偏愛武戲,以至“劇場多見金鼓喧闐,不聞琴韻悠揚”。就連后來“伶界大王”譚鑫培第一次到上海(1879),第一天打炮戲也貼演大武戲《挑滑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