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包拯


作者:李瑋     整理日期:2014-08-20 10:37:25

   李瑋所著的《包拯(南粵先賢)》采用通俗讀物的形式,融合了學術(shù)讀物的嚴整客觀,文字精煉!栋(南粵先賢)》圍繞包拯的生平事跡,收集歷史圖片,將史籍志書中的記載,以通俗的語言表述出來,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寓知識性于可讀性之中,使之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知識書籍。
     
  目錄:
  一、十年奉親行孝二、千里遠赴端州三、筑堤排瀝屯田四、治瘴開鑿七井五、端硯只征貢數(shù)六、清心堂上題詩七、創(chuàng)辦星巖書院八、興建崧臺驛站九、三疏情詞剴切十、傳奇不脛而走十一、詩文傳頌百世十二、精忠享譽千秋后記   一、十年奉親行孝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二月二十五日。天圣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后卒于位,謚號“孝肅”。他為官剛正、執(zhí)法嚴峻,以斷獄英明著稱于世。
     包拯之父包令儀,字肅之,是當朝進士,當過福建惠安縣知縣,曾任朝廷虞部員外郎,掌管冶煉、茶、鹽的生產(chǎn);又曾做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縣)留守,贈刑部侍郎、太保。包令儀不僅為官清正,而且治家很嚴。包拯自小除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外,對老子、荀子、孫子等諸子學說也有所研究,因而學識豐富,思想敏銳。他能侃侃而談,下筆滔滔,而且都論據(jù)充分,條理清晰。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裝滿了一腦子,凡事都認死理,自小養(yǎng)成倔強的個性,說一不二,相比其父,包拯是“青出于藍勝于藍”。
     包拯受當朝翰林學士劉筠的影響很大。劉筠字子儀,大名(今屬河北)人,咸平進士,仕真宗、仁宗兩朝,官至翰林承旨龍圖閣直學士。曾參加編撰《圖經(jīng)》及《冊府元龜》。其詩與楊億齊名,均以模仿唐代李商隱為主,內(nèi)容脫離現(xiàn)實,有形式主義傾向,時稱“楊劉”。他還是著名的“西昆體”創(chuàng)始人之一,和楊億、錢惟演等十七人唱和,結(jié)集出版了《西昆酬唱集》。
     劉筠為官很有正義感,也很有骨氣。宋真宗晚年多病,神智糊涂,讓以丁渭為首的一班佞臣專擅弄權(quán),打擊排擠為官正派的寇準。而曾經(jīng)與劉筠一起詩壇酬唱的錢惟演也與弄臣沆瀣一氣。天禧四年(1020),一度被罷相的丁渭玩弄權(quán)術(shù),又得以恢復相位,更是不可一世,氣焰囂張。他傳令讓劉筠為他起草復相制,劉筠不愿為虎作倀,斷然拒絕。為了免受丁渭的糾纏,他上表堅決請求外任,于次年到廬州當知州。那時包拯二十三歲,對劉筠的為人十分欽佩。
     在廬州的莘莘學子之中,劉筠也特別喜歡包拯,給予他很多勉勵,教導他要注重實際,力戒空談,對社會存在的問題要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包拯從中獲益甚多。劉筠之所以喜歡包拯,是因為包拯廉潔自好,嚴格自律,不結(jié)黨與,直道行事。據(jù)《朱子語類·本朝三》記載:“先人曾有雜錄冊子,記李仲和之祖見居三衢同包孝肅同讀書一僧舍,每出入,必經(jīng)由一富人門,二公未嘗往見之。一日,富人俟其過門,邀之坐,二公托以他事,不入。他日復招飯,意廑甚,李欲往,包公正色與語日:‘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xiāng)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呼!’竟不往。”包拯尚未為政,便能自律,劉筠自然贊賞。劉筠與包拯意氣相投,自然對包拯給予更多的關(guān)愛。
     天圣五年(1027)正月十二日,包拯到開封府參加進士考試(禮部試),而詔命知貢舉(主考官)就是劉筠。歷次科考都是以詩賦作為主要的評分標準,宦海沉浮多年的劉筠深刻認識到,人才的選拔是關(guān)系到國家盛衰的大事。只有選拔實用型人才,才能真正為國家做實事,因此不能讓胸存謀略、講求治道的人因聲律小技而名落孫山。于是他一反常規(guī),以策論為主。這一改變,讓不善詩詞卻精于策論的包拯如魚得水,考中了甲科一等(前三十名之內(nèi))。四月十八日,仁宗皇帝在崇政殿為新科進士授職,甲科進士三十名,前五名授監(jiān)丞,通判州(相當于今天地級市的副市長);以下二十五名授大理評事,知縣。包拯未入前五名,被授大理評事,知建昌縣(今江西省永修縣)。
     秋季鄉(xiāng)試,次年春季省試(禮部試),省試之后還有殿試(也稱御試或親試),由皇帝親自主考,三榜定案才能“金榜題名”,進入仕途!笆旰盁o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中試為官極為不易。那一年包拯二十九歲,正是施展抱負的時候。然而他卻因為父母年事已高,要侍奉父母,而沒有去建昌縣履職。他要求朝廷分配一個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哪怕是職務低一點的差遣。朝廷根據(jù)實情,改派包拯為和州(今安徽省和縣)筅庫(稅監(jiān)),管理稅收。和州距離合肥只有百多公里,但盡管如此,包拯父母仍然不愿意跟隨他赴任。包拯想到家中只有他一個男兒,理應盡孝,于是辭去官職,一心一意在家中侍奉雙親。
     包拯在家鄉(xiāng)竭盡孝道。雙親相繼去世后,安葬在合肥東門外八里的螺絲崗上,他在墓旁搭了個草棚,恭恭敬敬守孝三年。居喪除服,一共經(jīng)歷了八年時間,仍然徘徊于父母墓側(cè),不愿離家。這樣又過了兩年,前后整整十年時間,才聽從親友的勸說,到京城等候差遣。那時候包拯已經(jīng)三十九歲了,與他同科考進士的人,早已經(jīng)升了官職。包拯的同窗好友、一齊考中進士的文彥博后來官升至丞相,而包拯最終只升至樞密副吏,相當副丞相的官職。
     忠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重要的兩大內(nèi)涵。包拯認為孝義高于一切,不孝的人無以為國效力。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評論包拯“進士及第,以親老侍養(yǎng),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包拯的好友、同朝為諫官的吳奎稱贊包拯:“竭力于親,盡瘁于君!卑拈T生張?zhí)镌凇栋⒚C公奏議》中說:“包公一舉甲科,拜八品京官,令大邑。當是時,同中第者,雖下流庸人,猶數(shù)日月以望貴仕。公拂衣去養(yǎng),十年亡宦,意其心無他。止知孝于親而為得也。已而還朝,天子器其才高行潔,處之當路。公上裨帝闕,下療民病,中塞國蠹,一本于大中至正之道,極乎是,必乎聽而后已。其心亦無他,只知忠于君而為得也!卑艢q中進士,本應早早便可為國效力,光宗耀祖。而他侍奉雙親,守孝十年,以那個時代的人均壽命來說,已經(jīng)算是步人中年!鞍嗵臁蓖沓鍪,不免令人嘆息。然而,當別人都渴望當官時,包拯卻退而盡孝,這在以科舉進仕為人生最大追求的時代實為難能可貴。包拯以不思盡孝、難以盡忠的思想以及行動,達到了封建道德的最高標準,獲得了仁宗皇帝的理解和信任,其謚號“孝肅”,也是恭儉仁恕的皇帝給予包拯最高的褒獎,自然也受到朝野上下的敬佩與贊譽,“亦天下不得異議也”。
     P1-6





上一本:難忘的非常歲月 下一本:馬季生前與身后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包拯的作者是李瑋,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