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歡樂也同愁
作者: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 整理日期:2014-04-27 15:09:14
這是一份女兒們回憶父母親的珍貴記錄,獨特而真切。在這本書里,她們敘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親見、親聞的種種往事,從孩提時代依稀記事起,大體到1949年為止。追述祖輩家世,父輩東洋西洋求學,雙親相識的姻緣,婚戀成家后撫育孩子、奉養(yǎng)老父、教書治學的校園生活,抗戰(zhàn)烽火中的舉家流離,父親目盲下的種種際遇,母親面對艱厄世事的堅韌,以及父母之間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書中也記敘了有著姻親關系的陳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國時政治、文化舞臺上的活躍人物,如陳寶箴、陳三立、陳師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維等幾代人。作者從親眷的角度,憶述了大家族中的親情相助,生死別離。也以晚輩的眼光描寫了陳、唐夫婦與眾多學者教授、授業(yè)弟子的交游往來。 書中記述這個家庭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jié),較以往的記述更為真實而豐滿,為研究陳寅恪補充了重要的資料。同時從一個家庭的聚散、個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紀的國家興亡、時代變遷。 目錄: 本書主要親屬稱謂及關係 一、父親早年的點滴舊事 二、父母親的婚姻及我們姊妹名字的由來 三、抗戰(zhàn)前家居生活 四、抗戰(zhàn)期間 五、抗戰(zhàn)勝利後 六、母親 附錄 懷念陳寅恪先生俞大維 避寇拾零唐篔(曉瑩) 參觀景崧中學的講話稿唐簧 後記一、父親早年的點滴舊事 我們年少時候,聽父親有時談起他早年及家中的一些往事,這些記憶在我們頭腦裹已存留了好幾十年,時間愈久愈讓人感到它的親切和珍貴,現(xiàn)謹將印象較深的部分寫下,以表達對逝去長輩的思念和敬愛之情。 嶽麓山腳下,長沙炎熱夏日初臨。湘江東岸城北通泰街,有座唐朝劉蛻故居“蛻園”——以後成為周南女中校址——此時是晚清湘軍名將周達武(四川、貴州、甘肅)提督宅第。江西義寧(今修水)陳寶箴(1831—1900,字右銘),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恩科舉人,租賃了周宅靠通泰街一側的部分房屋,住著祖孫三代。長子三立(1853—1937,字伯嚴,自號散原)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年)進士,原配羅氏夫人1876年生長子衡恪後,1880年早逝。三立1882年續(xù)娶繼室俞明詩夫人(1865—1923,字麟洲,浙江山陰人)。這天,明詩夫人正在“蛻園”宅內臨產,雖然已是第二胎,產程卻仍較長,嬰兒久久未見落地,全家都很著急。忽然家人來報,熊鶴村老丈到訪,他是當?shù)匾晃恢氖�,為寶箴、三立父子的年長詩友,與三立時有唱和。正當熊老丈精神抖擻健步踏入門庭時,嬰兒呱呱墜地,當日是光緒十六年庚寅五月十七曰(公元1890年7月3曰)。由於嬰兒祖父右銘公已赴湖北,祖母黃太夫人按族譜排行,“恪”字輩虎年所生男嬰,取名“寅恪”;並欲借熊鶴老福壽,以“鶴壽”為字,但男嬰長大後未曾使用。又,家譜中所記載寅恪的號“彥恭”,也從未用過。 ……
|
若本书不能下载,请微信扫描右下角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别院书香”,书友将给您分享本书。 若下载压缩包有密码,同样扫码关注,回复“解压密码”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