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朱德 我們朱家祖祖輩輩是農(nóng)民,我的爺爺朱德出生在晚清時代。那時朱家已淪為佃農(nóng),房子和地已經(jīng)抵押出去了,全家十幾口人住在地主家養(yǎng)牲口房子的閣樓上,只搭了一層隔板。雖然家里非常貧困,但是朱家人忠誠、厚道、勤勞、節(jié)儉,做事有非常鮮明的風格。 在朱家的祖屋里,供奉著朱字家訓的神龕。最外側的對聯(lián)寫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睓M批是:“開源節(jié)流!睜敔斝r候,他的母親經(jīng)常要帶著孩子們給這個神龕上香,這條家訓,對我們朱家人的影響很大。 朱家祖?zhèn)飨聛淼募绎L對爺爺?shù)囊簧伯a(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使他無論是在南征北戰(zhàn)浴血疆場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艱苦奮斗建設祖國的和平時期,他的身上總是有一種既堅韌又淡定,既威嚴又寬厚的氣質,使他的戰(zhàn)友、部下和人民群眾見到他感到親近,同時又讓他的敵人和對手感到敬畏。正如毛主席對爺爺?shù)脑u價:“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爺爺?shù)母锩窈统绺唢L范,有朱家家風對他的影響,但重要的是他參加革命后,有了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對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堅定信仰,從而形成了爺爺獨特的人格和品德,使他成為德高望重的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我出生后8個月就被抱到了爺爺朱德、奶奶康克清的身邊。到1976年7月6日爺爺去世、1992年4月22日奶奶去世,我在兩位老人身邊生活了近40年。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樸素的生活作風,高尚的道德情操,律己的行為規(guī)范,對我的一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幾十年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耳濡目染,感悟深刻。我體會,我們朱家的家風是“立德樹人,勤儉持家”。有德才有信仰。立德樹人,是爺爺?shù)母呱衅返陆o朱家家風注入了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的時代內涵。有什么樣的信仰,就有什么樣的追求!按植璧,夠吃就行;衣服干干凈凈,穿暖就行!边@句話是爺爺一生的真實寫照,也印證了我家勤儉持家家風的真義。 關于我的爺爺朱德和奶奶康克清,介紹他們的書籍和文藝作品很多,從各個層面和角度,講述了他們傳奇而輝煌的人生故事。我在此書中,僅僅是從親人的視角,通過爺爺奶奶給我們傳承家風中的點滴故事,襯托出對我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所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 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 爺爺給我取名:和平 我是爺爺?shù)牡诙䝼孫子。我和哥哥都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抗美援朝那個年代出生的。我哥哥生于1951年1月。那時,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剛剛三個月,爺爺給他第一個孫子起名叫“援朝”。 我出生于1952年10月。時值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軍同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在三八線上的開城進行停戰(zhàn)談判,和平有望。爺爺聽說添了第二個孫子,非常高興,他說:“朝鮮戰(zhàn)場正在進行和平談判,就叫和平吧!希望這孩子能成為社會主義和平建設的有用之才! 其實,我們朱家的族譜是按“發(fā)福萬海從仕克,友尚成文化朝邦,世代書香慶永熙,始蒙紀述耀金章”這28個字的七言韻文來排輩的,我的祖爺爺叫朱世林,爺爺原名朱代珍,我父親朱琦原名叫朱寶書。到了我們這一輩,應該是以“香”字起名的,而爺爺卻給我起了“和平”這個名字。 那時,我父母親在天津工作,在我哥哥不到1歲的時候,爺爺奶奶就對我的父母說:“孩子送到北京來吧,由我們來管。你們還年輕,把精力用在工作和學習上吧!”我出生8個月后,也像哥哥一樣,被送到中南海爺爺奶奶的身邊。 剛進中南海時,我家住在含合堂,后來搬到永福堂,這兩處都是四合院式的平房。永福堂正房加東、西廂房不過十來間,因為房子不多,我就和奶奶睡在一起。后來我們又搬進了中南海西樓大院的乙樓,西樓大院是中南海內西南部的院中院,共有甲、乙、丙、丁樓和西樓會議室。甲樓比乙樓稍大一些,爺爺和少奇同志相互謙讓,最終,在爺爺?shù)膱猿窒,少奇同志住進了甲樓,我們家搬進了乙樓。 住進乙樓后,我和哥哥有了自己的房間,但一到節(jié)假日,奶奶還是讓我和她一起睡。有一次,我把奶奶的床給尿濕了,奶奶非但不氣不惱,還笑著對大家說:“瞧瞧,小龍王發(fā)怒了,又發(fā)大水了!” 爺爺奶奶對我和哥哥非常喜歡,百般愛撫和呵護,特別是奶奶,對侍候我們更是事事操心,無微不至。奶奶每天都要到位于東四的全國婦聯(lián)機關上班,下班一進家門,不管多累,總要先來看看我們,親自給我們洗澡、換衣服。特別是在夏季,往往是給我們洗完澡,她自己卻累出一身大汗。 聽母親說,我從小就是一副憨厚的樣子,爺爺、奶奶有什么活動,總愛帶著我。我兩歲那年的“五一”節(jié),跟著爺爺、奶奶上天安門參加紀念活動,看游行。遠遠地聽游行的人時不時地喊“世界和平萬歲”的口號,就不解地問:“他們老喊我萬歲干嗎呀?”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