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李大釗被捕時,河北樂亭同鄉(xiāng)白眉初、李時等300多人聯(lián)名上書陳情,請求軍方保全李大釗的性命,并先行釋放趙紉蘭母女。陳情書里這樣形容李大釗:“生長僻壤,游學津門,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所受之辛苦,有非筆墨所能形容者,如是者數載! 石駙馬后宅35號這處居所,見證了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工人運動、促進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實踐活動。那么,李大釗又是怎么搬離這處居所的呢? 二七大罷工后,李大釗受到敵人的注意,家人也受到敵人的騷擾。1923年李大釗離開家不久,有一天李葆華在門口玩,胡同里忽然沖出一伙流氓,圍住李葆華就是一頓痛打。李大釗外甥趙希增看見了,急忙跑回家,抄起李大釗從小市買的帶有銅人頭的紫檀木手杖出去還擊。因為院門打開了,流氓們便趁機蜂擁而入,闖入李大釗的書房亂翻一陣,把書架上、書柜里的書和文件翻檢了一地,搗亂以后,他們就溜走了。 這件事后不久的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風,和李大釗次子李光華同住在東耳房的奶媽聽到屏風門的響動,出來看個究竟。她剛打開屏風門,一只惡狗便闖了進來,半夜里全家人都起來打狗。萬幸的是,惡狗沒有咬傷李大釗次女李炎華和次子李光華,但奶媽和家里養(yǎng)的3只小狗被咬傷了。令人后怕的是,那幾只小狗3個月后相繼瘋死了,可見那條惡犬是只瘋狗。由于李星華每日隨奶媽到首善醫(yī)院治療打針,奶媽得以安然無恙,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這之后,匪徒還曾盜竊李大釗家的東西。1923年冬天的一個黃昏,天剛一擦黑,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到東耳房去照看李光華,李葆華和李星華在北房的里間屋玩。因為院子里的夾竹桃被風吹得葉子嘩啦啦作響,李葆華和李星華感到害怕了,由鄰居帶領去東耳房找媽媽,待到趙紉蘭同孩子們回到北屋的時候,只見報紙和雜志散落一地,雖然趙紉蘭特意向家里幫忙做飯的雨子媽詢問緣由,但大家都誤以為是孩子們嬉鬧造成的,并沒有發(fā)現家里的一只白皮箱子已被偷走了,自然也沒有聯(lián)想到這些報紙和雜志是匪徒從北屋搬走箱子時從箱蓋上掉下來的,更不會對失竊予以警覺了。趙紉蘭只是提醒今后要關嚴屋門以防意外,李星華在書中回憶此事時,用了句俗語形容————“賊走了,才關門! 第二天一早,奶媽抱著李光華玩時,發(fā)現在常年沒人住的門房里的土炕上擺著一只白皮箱子,立刻告訴了趙紉蘭。趙紉蘭還不相信箱子是家里的東西,打開箱子發(fā)現,里面已經空空如也了,只留下了兩頂帽子,其中一頂是李星華的黑地印著彩花的法蘭絨帽子。趙紉蘭發(fā)現這確實是家里的箱子后,連忙把失竊的事情報告了派出所。雖然來了兩個警察,但他們只是哼哈著應付趙紉蘭向他們講述的失竊經過,而且還埋怨家里沒有關好門。最終那兩個警察一去不復返,派出所也沒有解決被盜案件,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以后,家里人經常在天一擦黑就聽到房頂上有沉重的腳步聲,這些現象逐漸引起了李大釗家人的警覺。趙紉蘭逐漸意識到,被扔在門房的白箱子不是普通的偷竊,趙紉蘭的弟弟趙小峰回想起警察可疑的態(tài)度,也覺得這里面大有文章,并建議搬家,但趙紉蘭苦于年底搬家不宜。就在趙紉蘭和趙小峰商量搬家時,只聽“咚”的一聲,一個人從西耳房跳到書房的屋頂上去了。李葆華、趙小峰等人拿著棍棒從北屋闖出來,順著響動追過去,邊跑邊喊:“捉賊!捉賊!”趙紉蘭在北屋里護著李星華,對院子里喊:“放他走吧!不要把他打傷呀!”話音未落,東耳房的屋頂上砸下一塊大石頭,將房檐下一個綠釉洗衣盆砸了個粉碎,趙小峰聞聲帶著李葆華等人回到院子當中,向著北房屋頂質問為何騷擾他們一家。盡管此次驅走了匪徒,但此后匪徒依然天天夜晚到家里搗亂,報警后任憑怎么詳細地向派出所報告,警察依然不聞不問。眼看年關將至,趙小峰也打算回老家過年,苦于這種情況,趙紉蘭最終決定搬家。 P72-73 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服務是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紀念館聯(lián)盟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這一服務宗旨和發(fā)展理念。繼傳統(tǒng)的展館開放、巡展講座外,我們又以公開出版物的形式,向社會宣傳中國文化名人的精神內質和時代風貌。于是,《文化名人與北京》便孕育成書,這也是繼《時代之音————讀名家名言聽文物故事》后,北京八家名人故居推出的第二本文化讀本。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文化名人與北京》的編撰,通過尋找八位文化名人在北京生活的足跡,去探尋他們的精神內涵,以此激勵當下的讀者,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在本冊文化讀本中,我們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勾勒出宋慶齡、李大釗、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徐悲鴻和梅蘭芳等八位中國文化名人在北京的生活場景,以通俗直白的文字敘述,展現了文化名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文化擔當的精神風貌;也通過介紹他們點滴的生活事件,去還原一個個有聲有色、有血有淚的歷史人生。 文化的傳承是沒有止境的,我們博物館人會永遠堅持自己的理想,為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最后,感謝為本書的出版付出辛勤勞動的各位同人,謹致謝忱! 編者 2017年2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