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 10年清華。從14歲進入,到24歲離開,應該說是聞一多初步認識社會的重要階段。也正是這一階段,對聞一多的影響極大,形成了他的民主觀念。 當時的清華是留美的預備學校,學校非常美國化,主要課程都用英語講授,使用的也是美國教材,如公民課本就用的是美國公民課本。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學生從小就學會了類似美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早年清華的這種教育,多少年之后,才體現(xiàn)在中國的民主化運動中。庚子賠款資送的清華留美學生,后來成為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主要班底,特別是中國早期的政治學者,差不多都是庚子賠款資送留美的學生,像胡適、張奚若、錢端升、羅隆基、王造時、蕭公權等?梢哉f,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對中國民主化傾注心血最多的,也就是早年出身清華的這些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來被暗殺的三位著名知識分子楊杏佛、李公樸及聞一多,都是留美學生。梁實秋在回憶其清華生活時說,他在清華和美國老師相處,特殊受益的不是英文訓練,而是練習使用“議會法”。他說:“這一套如何主持會議,如何進行討論,如何交付表決等等的藝術,以后證明十分有用,這也就是孫中山先生所謂的‘民權初步’。在民主社會里到處隨時有集會,怎么可以不懂集會的藝術?我幸而從小就學會了這一套,以后受用不淺,以后每逢我來主持任何大小會議,我知道如何控制會場秩序,如何迅速地處理案件的 聞一多在清華的經(jīng)歷,和梁實秋相去不多。在清華,除了以美術和詩歌知名外,聞一多還是一個對校園文化活動非常熱心的積極分子。他是著名的學生刊物《清華周刊》的編輯,也時常在各種重要的校園活動中扮演主要角色。 清華的校園文化,是分析聞一多那一代知識分子時必須關注的一個方面。清華雖然是按美國方式辦起的學校,但在當時的學生中,也不完全認同它的一切。梁實秋就說過,因為清華是庚款學校,總覺得有一些國恥的意味。聞一多在離開清華前發(fā)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美國化的清華》①,在這篇文章中,聞一多對清華的批評相當尖刻,他說: 我這意見講出來,恐怕有點駭人,也有點得罪人。但是這種思想在我腦筋里醞釀了好久。到現(xiàn)在我將離開清華,十年的母校,假若我要有點臨別的贈言,我只有這幾句話可經(jīng)對他講。 我說:清華太美國化了!清華不應該關國化,因為所謂美國文化者實不值得我們?nèi)ヮI受!美國文化到底是什么?據(jù)我個人觀察清華所代表的一點美國文化所得來的結果是:籠統(tǒng)地講,物質(zhì)主義;零碎地數(shù),經(jīng)濟、實驗、平庸、膚淺、虛榮、浮躁、奢華————物質(zhì)的昌盛,個人的發(fā)達……或者清華不能代表美國,清華里的美國人是不是真正的美國人,我不知道。不過清華里的事事物物(我又拿我那十年的經(jīng)驗的招牌來講話),我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我敢于說我講的關于清華的話,是沒有錯的。我現(xiàn)在沒功夫仔細將清華的精神分析出來,以同所謂美國化者對照,我只舉其犖犖大者數(shù)端。 P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