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出生在一個典型的鄉(xiāng)紳人家,大家庭人口眾多,子弟們受的都是舊式的教育。聞一多出身鄉(xiāng)紳之家這一點,是要特別注意的。在他成長的那個時代,代表中國社會主流文化氣質的就是那些鄉(xiāng)紳之家。中國早期留學生的家庭背景中,出身鄉(xiāng)紳之家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鄉(xiāng)紳之家的子弟,一般來說,經濟上還說得過去,重要的是,鄉(xiāng)紳作為地方上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的代表,往往最能夠體現(xiàn)一個時期的主流文化。聞一多讀書的時候,他進的學校已經不是傳統(tǒng)的私塾,而是改良以后的私塾。當時,聞一多就既讀“子日詩云”,同時也學博物、算術、美術,而且還用上了當時的新式教材。從這個經歷可以看出,聞一多雖然受的是舊式教育,但已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舊式教育了。季鎮(zhèn)淮在《聞朱年譜》中就說:“這是先生接觸新思潮的開始!甭勔欢嘣11歲時,已可以讀到當時代表新時代潮流的書刊。其弟聞家駟回憶說:我們家庭“比較早地接受了新時代潮流的影響,在辛亥革命前夕就能閱讀到《東方雜志》和《新民叢報》之類的書刊”②。 少年時,聞一多就喜歡讀書和美術,很具有藝術氣質。而他后來的詩人和學者生涯,與他早年的出身不無關系。聞一多身上,有著中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品質:由于他們出身鄉(xiāng)紳之家,如果用階級的觀點分析,他們的內里應是和底層人民對立的,但在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身上,那些出身富有的知識分子,對于底層貧民卻總是有一種悲天憫人的同情,他們在面對貧民的時候,也總是有一種負罪感,好像自己已有的一切都是不應該的,這一點,從魯迅的《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應該說,聞一多在20世紀40年代發(fā)生的變化,也與他的這種心理有關。過去,人們總是說聞一多的轉變是因為讀了《新華日報》和其他一些來自延安的書籍,或許有這些因素,但這些因素之所以能起作用,根源卻還在于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自己出身的那種負罪感。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身上的一個優(yōu)點,但也是一個缺點,當他們對于底層貧民過分有負罪感時,他們的感情就容易沖動,就很難在這種沖動中保持理性。 20世紀40年代,聞一多對知識分子的評價非常低,他的認識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知識分子的評價非常接近,一些詞語都好像是一致的。他說:“還有一點,以為只有知識分子,才有辦法,別人一概不成。這種想法是錯的。不要以為有了知識分子就有力量,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知識配合他們的力量。沒有知識是不成的,但是知識不配合人民的力量,決無用處!我們知識分子常?浯螅詾楹芰瞬黄,卻沒想到人民一覺醒,一發(fā)動起來,真正的力量就在他們身上。一班人活不好,吃不好,聯(lián)大再好,也沒有用的。我們是知識分子,應有我們的天職。我們享受好,義務也多,我們要努力。但以為自己努力就成了,就根本錯!……因為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所以越壓迫,越吃苦,報復起來就越厲害!因此我希望諸位無論干那種工作,不要以為自己是大學生。這不該看成普通的謙虛,一種做人的手段,因為我們確實不如他們。不但口里說,而且心里也硬是要想:我們是不如他們的。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