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洪,讓你受累了。你帶采訪本了嗎?請記錄,我口述。文章在我肚子里,我沒時間抄下來,實在抱歉!痹诤L中,她拿起了筆,遲疑地打開了本子。我就頂著風一字一字慢慢地說:“最近,儒勒.凡爾納的曾孫找到了這位科幻小說大師的一部書稿。這部書稿的內容對20世紀的一切科學發(fā)明及應用猶如神算,沒有一項落空。當年他在書中的預言使得這部書稿石沉海底,因為任何一位書商都不敢認同他當時過于離譜的幻想……在這部書稿中,凡爾納提到了汽車……大約在這部書稿完成后10多年,即1886年,第一部汽車問世了!蔽业倪@篇開頭話,是借用前兩天看到的一張報紙的報道。在寒風當中,我一邊口述,那小女孩一邊默默地迅速記錄,我忽然涌起一種莊嚴感與歷史的滄桑感。凡爾納,多么了不起的科學預言家,但我過于感動就難免夸大其詞,我說“這部書稿的內容對20世紀的一切科學發(fā)明及應用猶如神算”,這句話離譜了。如果說凡爾納對20世紀的一些科學發(fā)明和應用有過較準確的預測還差不多,說成“一切猶如神算”就太夸大其詞了。不過至今還沒人挑這個毛病。我在寒風之中的口述形成了一篇文章。洪穎幫我查找到第一部汽車出現(xiàn)的時間是1886年,并給我拍了一張在一輛出租車旁邊的照片。在這篇文章中,我談到了汽車尾氣的污染,談到我不準備開車、買車,談到我又離不開汽車…… 這就是登在1995年《汽車報》上的《我的汽車觀》一文的來龍去脈。后來,有不少報刊轉載過這篇文章,我也把它收入了我的《歲月隨想》之中。 世事難料,轉眼到了1999年元旦,梁秀偉約我再寫一篇“汽車觀”登到《北京晚報》上。我就寫了第二篇關于汽車的文章《再說汽車觀》,登在1999年1月19日的《北京晚報》上面。全文如下: 我曾在四年前為《汽車報》寫了一篇《我的汽車觀》,表明了如下觀點:汽車是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產物,它已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但也成了某些人炫耀攀比的物件;汽車的尾氣將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造成污染,同時地球的石油資源不可能讓這四個輪子的鐵殼總這樣跑下去;我本人需要坐汽車,但我不準備加入買車與開車的時髫.行列。 此文發(fā)表不久,一天我坐姜昆的車去辦事。我說:“姜昆,我也想學,拿個本子。”姜昆把著方向盤,頭都沒回,說:“別,別,你在《歲月隨想》中說你不愿開車,你可別說了不算。”我當時就被噎住了.又過了幾天,我去了湖北,并且到了“二汽”。我覺得我的那篇文字不僅束縛了自己手腳,同時也好像對不起所有汽車廠家的所有人,我怕人家把我當成反對文明進程的怪物。還好,“二汽”從上到下對我熱情有加,從領導到工人都表示能理解我的觀點。在見面會上,我也由衷地希望他們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汽車,滿足社會的需求。 常言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說明一個人的認識應該不斷變化與提高。我那篇文章發(fā)表已四年了,我有沒有變化呢? 我已于兩年前學會了開車并拿下了本子,但自從考下本子之后沒開過車。也許是姜昆的那番話仍起作用。但我那篇文章不過是一時之想,并非信誓旦旦的表白,因此即使開車也上升不到背叛信仰的高度。只是我確實不喜歡開車,但又覺得我必須學會它。我必須融入時代發(fā)展之潮流,萬一有個什么事,我也能開得動車,這叫技不壓人。我們家也買了一輛車,妻子、兒子都開。一家人有時外出,坐在這四個輪子的小鐵屋中,邊行駛邊聊天,其樂也融融。只是我從不單獨動它。 另外,北京這兩年的空氣質量愈來愈糟,幾乎我們一年四季都是生活在四級空氣質量的環(huán)境中。今年市政府下大力氣,治理大氣污染,重點治理汽車尾氣,我仿佛更有一份責任。我希望藍天白云會在北京上空重現(xiàn);我希望奔跑的小汽車在打開車窗時,車中人能呼吸到新鮮空氣。但我也知道,這并不容易做到。盡管任重道遠,我們也必須使藍天重現(xiàn)。 在我心目中,汽車具有兩重性。它像一個脾氣乖戾的關人,盡管回眸一笑百媚生,但它的缺點也夠人一嗆。 “言必信,行必果”是為古訓;“為大事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是林彪說的,過去我們曾在政治學習時批判過這句話。如今,兩篇“汽車觀”僅時隔四年,我從拒絕加入時髦行列到買了汽車又有了本子,似乎出爾反爾。 P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