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封建時代,飽受傳統(tǒng)教育熏陶的馮止藩,卻是一個思想頗為開通的人。北伐勝利后,許多年輕女子都追求進步紛紛剪短了頭發(fā)。蘇青守舊的姑母常向祖父嘮叨,說是世風變了,女孩子們都學(xué)壞了,頭發(fā)剪得像鴨屁股似的。可是馮止藩對此卻不以為然,認為長頭發(fā)梳起來原也麻煩,革去倒省事;甚至于連男女平等、男女同校、女子走上社會等他也都贊成,他只是不同意自由戀愛。 蘇青的外祖父姓鮑,馮鮑兩家結(jié)親,可謂門當戶對。鮑老爺是一個不第秀才————雖未考中舉人,畢竟是個秀才。他不工八股,卻愛作詩到癡迷的地步,與馮止藩是可以有共同語言的。而馮止藩也喜歡吟詩,甚至在他的墓碑上,還刻著他所作的一首詩的前兩句:“一場幻夢醒何在,兩個遺骸蛻此間!焙芸赡荞T鮑二位老爺本即詩友。除了詩,兩人還有其他相同的志趣,相同的見解,比如看待女子讀書。馮止藩就主張女子應(yīng)當識字,蘇青的母親則是讀了師范的。 今人對蘇青外祖父的了解,僅來源于蘇青的筆下。蘇青所知關(guān)于外公的一切,也全來源于外婆之口,因為她并沒有見過外公,鮑老爺去世于蘇青出生前12年。 蘇青出生的老屋背山臨水,共有10余間房屋。整個房屋分為前后兩進,后進的正中是廳堂,廳堂的左右各有兩間房間,分別為一間正房,一間廂房,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小弄相隔。外婆住在右邊的正房,右?guī)繛榕畟蜞崑屗。左邊的廂房作為佛堂,每逢初一及十五,外婆總要去燒香跪拜一回。隔著一個大天井,便是前進。前進的筑造與后進大體相仿,只是在左邊正房的樓上,有一間房,那是外公的書房。 外公愛作詩,據(jù)說他在這間書房里,早也吟哦,晚也吟哦,吟出滿腹牢騷來,后來考不進秀才,牢騷也更加多了,脾氣當然愈來愈壞。有時候外婆在樓下喊他吃飯,把他的思路打斷了,他便怒氣沖沖地沖下樓來,迎面便擰外婆一把,一邊朝她吼:“你這……這不賢女人,動不動便講吃飯,可恨!”如此次數(shù)多了,外婆便不敢叫他下來吃飯,只是叫用人把煮好的飯菜悄悄地給送上樓去,放在他的書房門口。等他一篇八股文或是一首律詩作完,自我陶醉之余,覺得肚子餓起來,打算下樓吃飯的時候,開門發(fā)現(xiàn)飯菜,便自喜出望外,也不顧飯冷菜涼,連忙自己端進去,一面吃著,一面吟哦作好的詩文。從此他便更不想下樓,吃在書房,睡在書房,早把老婆丟在腦后,就這樣一直到死。對此,外婆自然是又氣又恨的。 蘇青的外婆只生了兩個女兒,沒有兒子,外公因此在他去世前一年,花了120塊錢娶了一位年方19歲的鄉(xiāng)下姑娘作為二房?墒翘K青的這位姨婆進門還不到一年,老爺子即患傷寒癥撒手西歸,姨婆也沒能為他生個一兒半女。在那個吃飯穿衣還成問題的年代,姨婆滿足于不必忍饑挨餓,于是就安心地與蘇青的外婆相依相伴,共同生活下來。 蘇青的外公早年也有過風流韻事,曾與一個女戲子相好,蘇青的外婆知道后不免氣得渾身亂抖,可是她卻一點也不敢表露出來,不是怕惹翻了丈夫,而是擔心被人家笑為吃醋。后來她自己終于想“明白”了,索性勸丈夫把那女戲子娶進門來,以使丈夫的心回歸家庭,將那個“狐貍精”納入視線范圍,自己也可落得個賢惠妻子的名聲。可是她心中的苦楚卻無從宣泄,念經(jīng)拜佛大概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希望修修來世的福氣。然而外公最終卻也并沒有把那女戲子娶進家門。在外公身后,家道雖算不上十分殷實,但靠著他遺留下來的山林、田地和房子,遺孀遺孤們的生活得以衣食無憂。 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