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筆即使在整個法蘭西民族文化史上亦堪稱有分量的精神遺產(chǎn),她以不朽者的身份進入自己的歷史坐席,在世間贏得了一連串色彩繽紛的名聲:存在主義者、女權(quán)主義理論的先驅(qū)、激進的左派人士、社會主義陣營的朋友、享有殊榮的小說家、圣西門式的散文作家、駭世驚俗的女才人、薩特的既非妻子又非情婦的終身伴侶與戰(zhàn)友、契約式愛情的發(fā)明者之一…… 西蒙娜·德·波伏瓦所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大體上由七八部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集、七八部理論著作、六七部散文作品、六七種回憶錄與自傳組成,如果要在這一大片文字海洋中指出幾個突出于水面之上的陸嶼頂峰的話,那么,我以為就要數(shù)她榮獲龔古爾文學獎的小說杰作《名士風流》、她那被稱為女權(quán)主義圣經(jīng)的理論著作《第二性》與她篇幅巨大的回憶錄了。 作者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1908.1.9—1986.4.14),20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存在主義學者、文學家。波伏瓦一生著作甚豐,其中以榮獲龔古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名士風流》、被奉為女權(quán)主義圣經(jīng)的理論著作《第二性》和鴻篇巨制的回憶錄《波伏瓦回憶錄第一卷:端方淑女》《第二卷:歲月的力量》《第三卷:事物的力量》《第四卷:歸根到底》最為突出。20世紀50年代,波伏瓦訪問中國,遂有《長征》(1957)問世。此外,其他重要作品有《女賓》《他人之血》《存在主義與民族智慧》等。 目錄: 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附錄 1908年1月9日早晨4點鐘,我出生在一幢臨拉斯帕耶大街的房子里,室內(nèi)的家具全漆成白色。第二年夏天照的全家福上,只見幾位穿著長袍、頭戴飾鵝毛帽子的少婦,幾位頭戴扁平窄邊草帽或巴拿馬草帽的先生,全都笑瞇瞇地看著一個小寶寶:他們是我的父母、祖父、叔伯、姨嬸們;小寶寶就是我。我父親三十歲,母親二十一歲,我是他們的頭一個孩子。把相冊翻一頁:媽媽懷里抱著的一個嬰兒不是我,而是我剛剛出生的妹妹。我穿一條褶裙,戴一頂貝雷帽,兩歲半了?瓷先ノ壹刀拭妹,但為時很短。就記憶所及,我一直以作為長女、排行老大而自豪。頭戴紅色兜帽,手拎小籃子,里面裝著烘餅、黃油什么的,我覺得比呆呆地躺在搖籃里的嬰兒有意思。有一個小妹妹,那個娃娃可不能與我同日而語。對于我的幼年時代,我只保留著一種模糊的印象:一種紅色、黑色和溫暖的印象。家里那套房子是紅色的,人造地毯、亨利二世式的餐廳、玻璃門上有凹凸花紋的綢簾子、爸爸書房里的絨布窗簾,全都是紅色的;而這個神圣的房間里的梨木家具都已變黑。我鉆進書桌下凹陷的地方蜷縮在黑暗之中。那底下又黑又溫暖,感覺人造地毯的紅色刺眼睛。我的整個幼年時代就是這樣度過的,我又是看又是摸,在安樂窩里認識世界。 我平日里全靠路易絲照護。她早晨給我穿衣服,晚上為我脫衣服,和我睡同一個房間。她年輕但不漂亮,也沒有秘密可言,因為至少我覺得,她僅僅是為照護我妹妹和我而存在的。她從來話不高聲,從來不無端呵責。當我在盧森堡公園里堆沙堆,搖哄我的金發(fā)布娃娃布隆迪娜時,她平靜的目光總是保護著我。我的布隆迪娜是在一個圣誕夜里從天上下凡的,還帶著一上裝有她的行裝的箱子哩。夜色降臨時,路易絲就坐在我身邊,給我看圖畫,還一邊講故事。她的存在對我而言,像我腳下的土地一樣自然存在且必不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