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離不開音樂,如果你用心去聆聽,那陽光下的鳥鳴,那山澗寺廟里的晨鐘,那教堂的婚禮上響起的優(yōu)雅樂音,甚或在我們朝九晚五的上班旅途中,都有音樂的影子。世界是音樂的,正如音樂是我們自己的一樣。 音樂,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它是自由的,不受限制地在各個國家和民族間往來穿梭,帶給人類以和平與安詳,它也曾在人類自相殘殺的歷史長河里給正義以力量,喚起沉睡的人們向著光明不斷前行……我們謹以此書,向那些音樂大師們致敬! 弗德雷里克·柏遼茲說:“音樂是心靈的迸發(fā),它不像化學(xué)那樣能進行實驗分析,對偉大的音樂來說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泵恳皇滓魳范加幸欢喂适,每一段故事都訴說了音樂大師們的感情。這本書,講述了50位世界**音樂大咖們怎樣用靈魂來抒寫樂曲! 本書簡介: 生活離不開音樂,正如享受音樂的我們離不開創(chuàng)造音樂的人們——那些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音樂創(chuàng)作的大師們。 本書精選了世界上近50位著名的音樂大師,通過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展現(xiàn)了他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 作者簡介: 催墨,資深編輯,文字底蘊頗豐,已出版文學(xué)、社科類作品多部,尤以文史哲和藝術(shù)類作品見長,文風簡練,清新自如,內(nèi)容深厚,知識性強,深受讀者喜愛。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巴洛克時期 呂利:專業(yè)化的宮廷樂師 巴哈貝爾:300年魅力不減 普賽爾:不列顛的奧爾甫斯 庫普蘭:法國鍵盤音樂之父 維瓦爾第:紅發(fā)神父 泰勒曼:“前衛(wèi)”作曲家 巴赫:西方音樂之父 亨德爾:清唱劇天才 第二章古典主義時期 格魯克:歌劇改革者 海頓:交響樂之父 莫扎特:音樂神童 貝多芬:扼住命運咽喉的樂圣前言 第一章巴洛克時期 呂利:專業(yè)化的宮廷樂師 巴哈貝爾:300年魅力不減 普賽爾:不列顛的奧爾甫斯 庫普蘭:法國鍵盤音樂之父 維瓦爾第:紅發(fā)神父 泰勒曼:“前衛(wèi)”作曲家 巴赫:西方音樂之父 亨德爾:清唱劇天才 第二章古典主義時期 格魯克:歌劇改革者 海頓:交響樂之父 莫扎特:音樂神童 貝多芬:扼住命運咽喉的樂圣 第三章浪漫主義時期 韋伯:浪漫歌劇的創(chuàng)始人 羅西尼:意大利歌劇復(fù)興者 舒伯特:歌曲之王 柏遼茲:浪漫主義標題交響樂的開拓者 門德爾松:浪漫主義神童 肖邦:鋼琴詩人 舒曼:詩人音樂家 李斯特:鋼琴之王 瓦格納:歌劇奇才 威爾第: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 小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之王 勃拉姆斯:最純正的浪漫主義作曲家 比才:歌劇《卡門》的作者 薩拉薩蒂:小提琴大師 埃爾加:英國的貝多芬 馬勒:最為高大的音樂形象之一 戴留斯:業(yè)余愛好成就的音樂家 理查·斯特勞斯:浪漫主義的音詩巨匠 第四章19世紀末 格林卡:農(nóng)奴樂隊里的音樂家 鮑羅丁:星期日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旋律大師 德沃夏克:波西米亞的舒伯特 格里格:享有“國葬”禮遇的音樂家 普契尼:真實主義的歌劇創(chuàng)作者137 德彪西:構(gòu)筑“夢幻世界”的音樂家 布索尼:新古典主義的先驅(qū) 拉威爾:杰出的管弦樂色彩大師 第五章20世紀 勛伯格:十二音體系的創(chuàng)造者 斯特拉文斯基:音樂界的畢加索 普羅科菲耶夫:人民的藝術(shù)家 肖斯塔科維奇:20世紀交響樂大師 巴伯:守舊的浪漫派作曲家 羅克伯格:序列主義大師 貝里奧:意大利先鋒派代表人物 亨策:不拘繩墨的音樂家 潘德雷茨基:讓音樂直接進入聽眾的感情和思想 特里迪西:仙境里的愛麗絲 后記 第一章巴洛克時期 在1600年至1750年的150年時間里,西方音樂史上經(jīng)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巴洛克時期。這一時期,音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fā)展,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音樂財富。聲樂有彌撒、經(jīng)文歌曲、眾贊歌等各種形式;器樂有幻想曲、賦格曲、前奏曲、變奏曲等。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音樂,都帶有巴洛克時期典型的特點,旋律空前地華麗復(fù)雜,添加了較多的裝飾音以及模擬音型。音樂節(jié)奏強烈且具有跳躍性,采用多旋律、復(fù)音音樂的復(fù)調(diào)法,多個聲部同時發(fā)展旋律線。 樂曲曲調(diào)也常常帶有形象化、象征性等特征。音樂和聲對位極為嚴正,和聲色彩濃厚。調(diào)性系統(tǒng)的蓬勃發(fā)展,給音樂表現(xiàn)帶來無限的變化可能,奠定了之后300年音樂的基礎(chǔ)。 樂器發(fā)展也已經(jīng)相當成熟,達到均衡完美的程度。巴洛克時代,歌劇和宗教音樂趨向大型化,戲劇化,器樂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產(chǎn)生了許多種重要的器樂演奏形態(tài)。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們,影響了后來古典樂派的創(chuàng)作,為古典樂派音樂的發(fā)展鋪下了道路,甚至浪漫樂派時期的肖邦等人也都以巴赫的樂曲為藍圖進行創(chuàng)作。所以說,巴洛克音樂是古典樂派音樂的基礎(chǔ),也是浪漫樂派音樂的鼻祖。 呂利:專業(yè)化的宮廷樂師 國籍:意大利裔法國 生卒年:1632—1687 全名:讓·巴普蒂斯特·呂利 職業(yè):作曲家 代表作品:《阿爾西斯特》、《愛神與酒神的節(jié)日》、《法厄同》、《阿蒂斯》、《貴人迷》、《逼婚記》 生平簡介: 1632年11月28日,呂利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他的父親洛倫佐魯里是個磨坊主,母親卡塔琳娜迪加布里埃洛戴爾塞爾瓦,是一位磨工的女兒。從童年起,他就開始跟隨教堂里的修道士學(xué)習文化知識,彈奏吉他,并自學(xué)小提琴。后來,他還加入了一個流浪藝人的樂隊,跟隨著這些流浪藝人們做巡回演出。 1646年,一位名叫吉斯的公爵發(fā)現(xiàn)了這個14歲孩子身上所展現(xiàn)音樂天賦,于是將他帶到了法國的巴黎。在巴黎,呂利成為了蒙龐西?ぶ魃磉叺氖陶。蒙龐西埃郡主是國王路易十四的堂姐,實力雄厚。在她的幫助下,呂利的音樂天分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掘,開始學(xué)習演奏吉他、小提琴和伴舞,并有機會在尼古拉梅特魯門下學(xué)習音樂理論和作曲。 1652年,呂利進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中服務(wù)。在這里,呂利開始嶄露頭角,他擔任了宮廷的舞者,并專門為皇家晚宴譜寫了一些芭蕾舞曲。這些作品使呂利得到了路易十四的青睞,旋即被任命為宮廷管弦樂團的作曲家,并擔任了指揮。宮廷管弦樂團號稱的“國王的二十四把小提琴”,對當時任何一位樂者來說,能夠加入進去都已經(jīng)是莫大的榮幸。但是,呂利厭倦了大樂團紀律松散等狀況,他爭得路易十四的支持,成立了自己的16人小提琴樂團,致力于提高樂隊的演奏技巧和表現(xiàn)力。 17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時間里,呂利曾為路易十四譜寫了大量的芭蕾舞曲,然后兩個人經(jīng)常在這些劇中扮演角色。其中1653年的《今夜芭蕾》,就是兩人一起共舞的芭蕾作品。深得國王喜愛的呂利在1661年加入法國國籍,1662年又被任命為皇家樂長。1664年,與著名劇作家莫里哀合作創(chuàng)作戲劇,寫了《被強迫的婚姻》、《愛情醫(yī)生》、《中產(chǎn)階級紳士》等一系列芭蕾喜劇音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隨著年齡的增長,路易十四已經(jīng)不能像從前一樣翩翩起舞了,他對芭蕾的興趣隨之逐漸減弱。于是,呂利的創(chuàng)作投向了歌劇領(lǐng)域。1671年,他曾為莫里哀和高乃依的悲喜劇《普敘赫》配樂,并嘗試著將它創(chuàng)作成為不帶朗誦調(diào)的歌劇,幾年之后,又將它改編為正式的歌劇。1672年,他買下佩蘭的皇家音樂學(xué)院(即后來的巴黎歌劇院)。在劇院的開幕式上,演出了他的田園劇《愛神和酒神的節(jié)日》,1673年又上演了他的《卡德摩斯與赫耳彌俄涅》,這是法國歌劇史上第一部抒情悲劇。在國王的支持下,之后幾乎每年他都會有一部歌劇在劇院上演。 呂利是著名的同性戀者,雖然早在1662年就娶了他的蒙龐西?ぶ鞯臉烽L米歇爾朗貝爾之女瑪?shù)律徖守悹枮槠蓿生了10個子女,但是在事業(yè)頂峰時期,卻到處宣揚他和男侍童的特殊關(guān)系。這些男男女女之間的混亂關(guān)系,使他名譽大損,甚至有些傳聞都進入到國王的耳朵里。但是呂利還是有辦法能夠憑借杰出的音樂博回國王的歡心,成為國王的心腹重臣。1681年,他被國王任命為宮廷大臣,并冊封為貴族,改了名字叫做讓巴普蒂斯特呂利,國王又賜他名號為“德呂利先生”。這樣的風光一直持續(xù)到了他生命的最后。1686年,呂利完成了兩部杰出歌劇《阿爾米德》和《阿西斯與伽拉忒亞》,去世前還與莫里哀合作完成了芭蕾舞劇《貴人迷》。 1687年,為了慶祝國王手術(shù)康復(fù),宮廷特別舉辦了一次演出,呂利更是不遺余力地指揮彩排。但不料,在指揮150人彩排演出《感恩贊》時,被自己指揮用的手杖砸傷了腳趾,而引起了壞血病。呂利不肯進行切除腳趾的手術(shù),結(jié)果壞疽迅速擴散,在1687年3月22日去世。他的最后一部歌劇《阿基里斯和波利聶利》,成為沒有完成的絕筆。即使是病入膏肓的時候,呂利也沒有放棄創(chuàng)作,留下了一部叫做《罪人,你終將走向死亡!》的作品。 主要成就: 呂利本身是意大利人,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作曲,這樣的身份使他能夠控制當時的整個法國音樂生活。在宮廷舞曲方面,呂利頗有建樹。呂利對當時法國的宮廷舞曲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自從與莫里哀邂逅,兩人共同開創(chuàng)了“戲劇芭蕾”,將芭蕾大量運用于歌劇,讓輕快活潑的芭蕾舞曲取代了原來緩慢莊重的宮廷舞曲。 他使法國歌劇擺脫了意大利歌劇的束縛,開創(chuàng)了法國歌劇形式。他的歌劇里,不再刻意強調(diào)詠嘆調(diào),而是采用了更適合法語發(fā)音的宣敘調(diào)。他還發(fā)展了經(jīng)文歌以及正規(guī)的“法國序曲”,開創(chuàng)了具有法國特色的“矯飾”風格,對當時的歐洲音樂具有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持續(xù)到后世的巴赫等作曲家。 為了適應(yīng)法國聽眾的品位,他摒棄了原來的不適合法語的意大利風格歌劇,沒有了意大利歌劇中背誦式的技術(shù)和詠嘆調(diào),加快了歌劇的敘事進度,采用了與意大利歌劇序曲相反的“慢——快——慢”法國式序曲,開場時都有一首序曲,這首序曲由帶有附點節(jié)奏的慢樂段和一個快的賦格樂段組成。序曲之后進行一段牧歌似的開場白,并配上舞蹈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與此同時,讓演員用帶有夸張風格的朗誦調(diào)高聲朗誦歌頌國王功德的詩句,然后是配樂悲劇表演。為了顯示有“太陽王”之稱的路易十四的君權(quán)至上,呂利的歌劇題材大多取自于希臘神話傳說,主題往往是愛情或者奇遇。此外,為了更符合法國人的觀賞習慣,呂利的歌劇中加入了芭蕾舞,演出服裝也極其繁復(fù)華麗,并重點出土了合唱的重要地位。這些特點,開創(chuàng)了法國歌劇的新風格,成為新形式的“法國歌劇”,一掃意大利歌劇朗誦調(diào)的枯燥乏味。 《阿爾米德》被譽為呂利一生之中最為輝煌的成果。歌劇序曲氣勢巍峨,具有典型的法國風格,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和跌宕起伏的戲劇性,顯示出成熟的法國歌劇模式。它取材于塔索的史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講述異教女巫師阿爾米德愛上十字軍騎士雷納多,施展魔法使他愛上自己,而最后以悲劇收場的故事,反映了“智慧”與“榮耀”——勝利超越軟弱的愛情——這樣一個抽象的主題。 劇中有很多充滿想象力的場景,其中最著名場景之一就是雷納多在牧場河邊沉睡的場面,利用了加弱音器的小提琴,演奏低語般的音樂,營造了迷人的氣氛。同時,通過演唱者的宣敘調(diào)生動了展現(xiàn)了對阿爾米德狂熱愛情的描寫,從強烈執(zhí)著,到沮喪絕望,再到憤懣怨恨,細致入微地刻畫了角色各種豐富情感的變化。 他的另一歌劇《法厄同》,取材來自奧維德的《變形記》。講述太陽神福玻斯的兒子法厄同,在自己能量不夠強大的前提下,不顧父親的勸阻,執(zhí)意要駕著父親的太陽車,在天空飛行逐日,結(jié)果最終被烈焰吞噬的故事。在音樂方面十分招人喜愛。 他與莫里哀合作的《貴人迷》,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以布料生意發(fā)家的儒爾丹先生,希望自己能夠有文化,能夠有優(yōu)雅的姿態(tài),高雅的舉止,渴望在社會地位上得到晉升,成為貴族。故事通過荒誕色調(diào)的音樂對這種虛榮心進行了辛辣的嘲諷,這是當時第一部“音樂喜劇”,將舞蹈和音樂進行了有效地整合,讓觀眾置身于滑稽當中。 除歌劇、舞劇作品外,呂利還有嬉游曲、宗教音樂和器樂組曲等創(chuàng)作。呂利的音樂以力量著稱,通奏低音成為音樂的主要構(gòu)成部分?焖俚臉氛麻W現(xiàn)著光輝,燦爛活潑,充滿活力;而哀傷的樂章之中蘊含深刻的情感。他最著名的作品包含了帕薩卡利卡舞曲、恰空舞曲等優(yōu)雅的舞曲樂章!肚笾鲬z憫》則是他為當時一位大臣的葬禮而作的曲子,被認為是一部天才鬼馬之作,得到極大地贊譽。雖然呂利沒有創(chuàng)作過大型宗教作品,但他創(chuàng)作的小型宗教作品也獲得了較高的評價,使他成為巴洛克時期優(yōu)秀的音樂家。 巴哈貝爾:300年魅力不減 國籍:德國 生卒年:1653—1706 全名:約翰·巴哈貝爾 職業(yè):管風琴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D大調(diào)卡農(nóng)》 生平簡介: 約翰巴哈貝爾,于1653年出生于德國的紐倫堡。童年時期,巴哈貝爾就早早地展露出對音樂強烈地興趣。他早年就讀于圣洛倫茲高等學(xué)校,跟隨施韋默爾和魏克兩人學(xué)習作曲和器樂演奏。1669年6月29日,進入阿爾道夫?qū)W校接受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并在圣洛倫茲教堂擔任管風琴師。但短短一年之后,巴哈貝爾就因負擔不起學(xué)費而被迫輟學(xué),終止了大學(xué)教育。 但他的音樂天賦終究沒有被埋沒,因為在學(xué)術(shù)知識上所展露的天分,使得巴哈貝爾于第二年的春天便被選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學(xué)校,繼續(xù)接受學(xué)者方面的訓(xùn)練。更因為他在音樂上表現(xiàn)出來的天賦,得以同時跟隨普倫茨學(xué)習作曲。在普倫茨的影響下,巴哈貝爾的音樂風格逐漸由原來的北德風格轉(zhuǎn)向意大利風格。 1673年,巴哈貝爾追隨老師普倫茨前往維也納。在那里,巴哈貝爾成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風琴師克爾的學(xué)生和助手,并有機會接觸到南德和意大利等地的諸多天主教作曲家所創(chuàng)作的宗教音樂作品。1677年,巴哈貝爾又來到了愛森納赫,擔任了一年的宮廷管風琴師。愛森納赫是公爵愛森納赫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也是德國音樂的故鄉(xiāng)。 1678年巴哈貝爾來到了愛爾福特,在普雷迪格教堂擔任管風琴師。教堂對管風琴師有著嚴格要求,除了要為新教門徒演唱圣歌時提供伴奏和前奏曲之外,不能有亂彈和即興創(chuàng)作。但是,每天都會有一場精致的演奏會,讓管風琴師們能夠?qū)椬嘈牡煤图夹g(shù)得到盡情展現(xiàn)。于是,巴哈貝爾的管風琴技術(shù)得到了充分發(fā)揮,發(fā)表了許多重要的作品,奠定了他成為巴洛克樂派杰出管風琴家的聲望。在那里,巴哈貝爾認識了J.S.巴赫的父親,因為他曾經(jīng)在愛森納赫居住,兩人很快熟識起來。不久,巴哈貝爾就擔任了J.S.巴赫的哥哥J.C.巴赫的音樂老師,教授音樂知識。在J.S.巴赫的雙親去世后,J.C.巴赫就成為J.S.巴赫的監(jiān)護人,并負責教授J.S.巴赫的音樂。因此,巴哈貝爾和J.S.巴赫之間也有頗深的淵源。 1681年,28歲的巴哈貝爾擁有了第一次婚姻,新娘是芭芭拉蓋布勒,但兩年后芭芭拉便與他們的兒子患瘟疫而死。巴哈貝爾悲慟不已,他寫下了不朽名作《卡農(nóng)》以悼念亡故的妻子和孩子。1684年,巴哈貝爾再娶茱笛絲卓默,兩人共有七名子女。 1690年之后,巴哈貝爾來到了斯圖加特的伍騰堡宮廷。斯圖加特是瑪?shù)律從扰舻妮牭,為他提供了很多專業(yè)上的自由度。但好景不長,1692年,法軍鐵蹄入侵,巴哈貝爾只得返回故鄉(xiāng)紐倫堡,又輾轉(zhuǎn)來到了戈塔。這時,圣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巴哈貝爾的啟蒙老師魏克過世,巴哈貝爾便接任老師之職位,一直在這里度完了余生。在紐倫堡期間,巴哈貝爾寫下了《感恩贊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這些作品成為了他的晚年代表作。 主要成就: 巴哈貝爾是德國巴洛克時代后期的杰出音樂家,他所創(chuàng)作的管風琴和鍵盤音樂得到了世人極大的肯定,在新教宗教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造詣頗高。只可惜他的許多作品都未能得到妥善保存,鮮有作品流傳于后世。但是,他所創(chuàng)作的《CanonandGigueinDmajorfor3violinsandBassoContinuo》,即《D大調(diào)卡農(nóng)》,卻亙古流傳,300年后魅力依然不減。 卡農(nóng),不是一首曲名,而是一種曲式,是復(fù)調(diào)音樂的一種。“卡農(nóng)”原意是“規(guī)律”,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后出現(xiàn),造成此起彼落連續(xù)不斷地模仿,嚴格的模仿對位。第一次出現(xiàn)的聲部稱“起句”,相隔一小節(jié)或兩小節(jié)后出現(xiàn)的重復(fù)聲部稱“應(yīng)句”。幾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xiàn),交疊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綿延不斷。用卡農(nóng)手法寫成的樂曲便被成為“卡農(nóng)曲”,聲樂曲中的“輪唱”也是“卡農(nóng)曲”的一種。十三、四世紀便出現(xiàn)了這種形式的樂曲。 巴哈貝爾的卡農(nóng)大約是在1678至1690年之間創(chuàng)作的。有人認為,這個曲子是巴哈貝爾在1680年前后為紀念死于瘟疫的第一任妻子和孩子而創(chuàng)作的一組音樂中的一首變奏曲。樂曲一開始由低音樂器奏出兩小節(jié)八個低音,接下來有三部小提琴依次出現(xiàn),低音樂器從頭到尾重覆了二十八次同樣八個音。一般在這一個曲子之后,還會附加上一首輕快的樂曲Gigue(吉格舞曲來演出)。 這首回旋曲曲式的樂曲,有無窮靈動的元素在里面。帶著一絲意大利式的甜蜜寧靜的憂傷。婉轉(zhuǎn)的曲調(diào)卻并不悲痛,似在訴說雨后一塵不染的天空,悠遠、純凈,讓人心情舒暢,百聽不厭,無論何時,都能讓人的心靈得到平靜。這首曲子注重對位和編排,使人聯(lián)想到自然、數(shù)學(xué)公式等演繹的方式,有一種永無止境的理性美感,給人以平和和鼓舞,所以又被稱為“人類理性在音樂上的代表作”。 300年后,《D大調(diào)卡農(nóng)》魅力依舊,一再為影視作品借用,不僅成為現(xiàn)代人最喜愛的器樂小品,也成為電影電視廣告配樂的常客。電影《凡夫俗子》用它作為配樂,電影《我的野蠻女友》用它穿插在場景之中,動畫《金色琴弦》中也出現(xiàn)了這首曲子。潘婷泰國勵志廣告也運用了這首經(jīng)典曲目,簡單明了而又不會覺得單調(diào),層次豐富,旋律靈動,在歷史的長河中魅力永不衰減。 普賽爾:不列顛的奧爾甫斯 國籍:英國 生卒年:1659—1695 全名:亨利·普賽爾 職業(yè):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 代表作品:《狄朵與埃里阿斯》、《女先知》、《亞瑟王》、《暴風雨》 生平簡介: 在希臘神話中,奧爾普斯是一位與音樂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人物。他的父親是太陽神兼音樂之神阿波羅,母親是司管藝術(shù)的繆斯女神卡利俄帕。傳說中他首創(chuàng)了詩歌和音樂,有著與生俱來的非凡藝術(shù)才能。他的音樂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他的琴聲能夠讓洪水猛獸為之傾倒馴服。奧爾普斯曾憑借琴聲的魅力,成功制服了巨龍,幫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用自己神奇而美妙的歌聲戰(zhàn)勝了海妖賽壬,使同伴們能夠安全地通過海妖控制的海域。他的妻子歐里狄克死后,他思念不已,追隨到冥府,依靠音樂的魅力馴服了冥府神獸三頭狗克爾柏羅斯,感動了冥后克爾柏羅斯。 可以說,奧爾普斯就是音樂神祗的化身和代表。而在人間,也有這樣一位音樂奇才。他,便是被譽為“英國的奧爾普斯”的普賽爾。 普賽爾的父親托馬斯·普賽爾是英國國王御前樂師,少年時期的普賽爾就顯現(xiàn)出他的音樂才華,10歲的年紀就在皇室教堂唱詩班當歌童,并成為著名音樂家漢弗萊與布洛的弟子,跟隨他們學(xué)習音樂。一直到1673年,他的嗓子因歌唱受損而不得不終止。于是,他轉(zhuǎn)任皇室樂器保管員約翰·亨杰斯頓的助手。1677年,開始為24名弦樂手組成的國王專用小提琴隊作曲。1679年,普賽爾擔任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管風琴師。 現(xiàn)存可以追溯的最早作品可以到1680年。那時候起,他便開始創(chuàng)作長系列的《迎賓頌歌》以及為各種皇家場合演唱而準備的合唱曲,為皇家教堂創(chuàng)作三重奏鳴曲。之后,普賽爾的人生開始發(fā)生了變化。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并開始寫作歌劇音樂,為當時倫敦的各大劇院創(chuàng)作戲劇配樂。1682年他被任命為皇室樂隊的管風琴師,1683年又任職為國王的樂器管理員。1689年,他為切爾西一所女校創(chuàng)作了一部意大利式小型歌劇《狄多與埃涅阿斯》,這部歌劇描寫了迦太基女皇狄多和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的愛情故事,展現(xiàn)了高度緊張的戲劇沖突。 17世紀初,英國宮廷和社交場所曾經(jīng)盛行一種源自意大利和法國宮廷的假面劇,它綜合詩歌、舞蹈、聲樂與器樂多種藝術(shù)形式,并承襲16世紀上半葉唱詩班歌童音樂劇的傳統(tǒng),逐漸演變?yōu)閺?fù)雜的宮廷娛樂形式。普塞爾的假面劇創(chuàng)作《亞瑟王》,便是摒棄意大利模式,并結(jié)合法國芭蕾喜劇特色,將音樂與對白形式融合的新型歌劇。他還通過《戴克里先》、《仙后》等劇的配樂,顯示出獨特的用音樂刻畫激情的天賦,“不列顛的奧爾甫斯”由此而得名。 1685年,他為國王詹姆斯二世的加冕典禮演奏管風琴音樂,他的作品也在典禮上得到演出。之后,1689年威廉姆三世的加冕禮上,他又獲得了演出的機會。最后一次為皇室演奏的機會是在皇后瑪麗的葬禮上。之后,他便在突然之間感染了風寒,被迫臥床,健康開始惡化,結(jié)果一病不起,兩個星期之后猝死身亡。去世的那天,他的遺囑要求將他的房地產(chǎn)全部留給他“親愛的妻子弗朗西斯”。1695年11月26日,普賽爾被埋葬在他供職一生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梢哉f,普賽爾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當中度過的。 主要成就: 普塞爾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英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英國的音樂史上占據(jù)了及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他象征著英國音樂所達到的顯赫地位。在他之前,英國音樂已經(jīng)步入了黃金時代,而由他開始,英國音樂則達到了鼎盛時期。普塞爾被形象地比擬為英國音樂金字塔的塔尖,他的作品將英國的民族風格發(fā)揮到了極致。 普賽爾的創(chuàng)作涉足內(nèi)容十分豐富,他吸收借鑒了法國和意大利音樂特點,創(chuàng)作出了獨特的英國巴洛克音樂風格。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器樂,歌劇,戲劇配樂、教堂音樂、宮廷頌歌和宗教歌曲、民俗歌曲等。 普賽爾以創(chuàng)作弦樂幻想曲而成名,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重要的作品便包括為弦樂創(chuàng)作的15首幻想曲、頌歌和贊美詩。他自己說,他的器樂曲“是對有聲望的意大利大師們的一種模仿”。普賽爾的八首羽管鍵琴組曲相當簡潔,完整和有吸引力,組曲通常借用意大利式的旋律。順序排列為:前奏曲,阿勒曼德舞曲和庫朗特舞曲,在組曲中,他會加融入英國的舞曲,意大利小步舞曲,詠嘆調(diào)或幻想曲,有時又會添加布列舞曲和加沃特舞曲等。他的組曲,每個樂章都會出現(xiàn)2-3個聲部,形式簡單,和聲傳統(tǒng),但在裝飾音的使用方面,他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巴洛克時期的維吉那學(xué)派,多達7種裝飾音。 普賽爾對戲劇也有著獨到的敏銳感覺,共創(chuàng)作49部音樂戲劇。這些作品綜合了英國假面劇、詩歌、戲劇、舞蹈、民間歌曲等多種形式。 《亞瑟王》是一部由獨唱、合唱和樂團合演的歌劇,并且是一部圍繞愛情和戰(zhàn)爭的魔幻歌劇。取材來自于英國的傳說,講述了亞瑟王用武力抵御入侵英國的外族撒克遜人,成功統(tǒng)一了古英國的故事。全劇采用了17世紀末英國獨有的半歌劇形式演出,用音樂與口語對話貫穿全劇。 歌劇《狄多與埃涅阿斯》的劇情來自于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詩篇,講述了古希臘傳說中的一段故事:特洛伊戰(zhàn)爭之后,王子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