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風雨哈佛路


作者: 莉絲·默里     整理日期:2015-11-04 14:09:04

★獻給所有身處困境的人。
  ★這是真正催人向上的故事。關(guān)于愛、寬恕、覺醒與奮斗的人生歷程。作者是感動全美的“奇跡女孩”莉絲?默里,她爬出深淵,沐浴到陽光,*終進入哈佛大學(xué)。
  ★《紐約時報》超級暢銷書。莉絲?默里被評為“美國當代杰出年輕女性”,受到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接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為其頒發(fā)“無所畏懼獎”。
  ★同名電影《風雨哈佛路》獲得第55屆艾美獎3項提名,被譽為“不可不看的十大勵志經(jīng)典之一”。
  ★你的生活比默里更糟嗎?你的努力與她相差多遠呢?你盡力了嗎?我們從來沒有像莉絲一樣無路可退過,我們只是需要改變的力量和勇氣。本書簡介:
  這是一個女孩與命運抗爭的真實故事。面對逆境與絕望,憑借不屈服的勇者精神、毅力和堅持,她*終考進了**學(xué)府。
  莉絲出生在紐約的貧民窟,盡管父母吸毒,莉絲仍然深愛著他們。她在毒品、艾滋、饑餓充斥的環(huán)境中度過童年。在學(xué)校,莉絲骯臟的衣著,和藏在頭發(fā)里的虱子讓她飽受同學(xué)嘲弄,終因逃課被送進女童院。15歲時,莉絲拼盡全力維持的家庭*終破碎,她開始流落街頭,撿拾垃圾,偷東西,她整夜乘坐地鐵,因為只有在這里才能溫暖入夢。莉絲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之外,還有一個光鮮明亮的世界,只是她與那世界始終相隔。
  莉絲流落街頭時,母親因艾滋感染而死,莉絲深受觸動,她決定不再繼續(xù)這樣的生活,她要改變命運,重返高中。無處安身的莉絲常在地鐵站、走廊里學(xué)習,她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并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xué)金”,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xué)。
  “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有當我們賦予生命意義的時候,生命才真正有了意義!薄蚪z?默里
  作者簡介:
  莉絲?默里(LizMurray)
  被譽為美國“奇跡女孩”。1980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區(qū),父母吸毒,15歲時便無家可歸。在居無定所、流浪街頭的日子里,她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學(xué)業(yè),以全優(yōu)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xué),并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xué)金”。
  莉絲還曾獲得“白宮計劃榜樣獎”、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頒發(fā)的“無所畏懼獎”,被評為“美國當代杰出年輕女性”,受到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接見。
  2003年,莉絲的故事被搬上熒幕,電影《風雨哈佛路》獲得第55屆艾美獎三項提名。
  如今,莉絲在全球各地發(fā)表演說,激勵人們跨越困境,追尋心中的夢想。
  目錄:
  前言/XI
  1.學(xué)院大道/001
  2.困惑之中/035
  3.海嘯天氣/061
  4.家庭解散/089
  5.無路可退/113
  6.男孩子們/139
  7.流浪生活/153
  8.汽車旅館/171
  9.懷念珍珠/203
  10.選擇希望/209
  11.打工生涯/245
  12.抓住機遇/261
  后記/305
  目錄:
  前言/XI
  1.學(xué)院大道/001
  2.困惑之中/035
  3.海嘯天氣/061
  4.家庭解散/089
  5.無路可退/113
  6.男孩子們/139
  7.流浪生活/153
  8.汽車旅館/171
  9.懷念珍珠/203
  10.選擇希望/209
  11.打工生涯/245
  12.抓住機遇/261
  后記/305
  致謝/309前言前言
  我只有一張母親的小相片,這張相片是黑白的,上面有很多折痕。相片里,她微微地彎著腰坐著,胳膊放在膝蓋上支撐著她的后背。我對她這個時期的生活幾乎一無所知,**的線索就是寫在相片后面的字:1971年拍攝于第六大街麥克家門前。根據(jù)她的生日我推算出她當時17歲,我也知道第六大街位于格林威治村,但我并不知道麥克是誰。
  在這張相片里:她看起來很嚴肅,抿著嘴,像是在思考著什么;她的頭發(fā)濃黑、彎曲,像煙一樣;她的眼睛,我尤其喜歡,就像兩個黑黑的大理石球一樣閃亮。這一刻永遠地留在了歲月的痕跡里。
  我仔細地觀察著相片里母親的每一個特征,照著鏡子比對著每一個細節(jié):眼睛、臉型甚至嘴唇。我們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處,但我知道,我沒有母親那么漂亮。
  在我無家可歸四處流浪的那幾年里,我經(jīng)常將自己鎖在朋友家的衛(wèi)生間風里,整夜照著鏡子,將自己和母親進行對比。每當夜深人靜時,母親那優(yōu)美的動作就會不斷浮現(xiàn)在我眼前。
  我整夜都站在鏡子前,直到黎明到來。住在杰米家時,我會在她母親的鬧鐘將她吵醒前或在她上衛(wèi)生間前,溜回客廳的沙發(fā)上;在鮑比家時,每當聽到清晨垃圾車發(fā)出噪音,我前言
  我只有一張母親的小相片,這張相片是黑白的,上面有很多折痕。相片里,她微微地彎著腰坐著,胳膊放在膝蓋上支撐著她的后背。我對她這個時期的生活幾乎一無所知,**的線索就是寫在相片后面的字:1971年拍攝于第六大街麥克家門前。根據(jù)她的生日我推算出她當時17歲,我也知道第六大街位于格林威治村,但我并不知道麥克是誰。
  在這張相片里:她看起來很嚴肅,抿著嘴,像是在思考著什么;她的頭發(fā)濃黑、彎曲,像煙一樣;她的眼睛,我尤其喜歡,就像兩個黑黑的大理石球一樣閃亮。這一刻永遠地留在了歲月的痕跡里。
  我仔細地觀察著相片里母親的每一個特征,照著鏡子比對著每一個細節(jié):眼睛、臉型甚至嘴唇。我們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處,但我知道,我沒有母親那么漂亮。
  在我無家可歸四處流浪的那幾年里,我經(jīng)常將自己鎖在朋友家的衛(wèi)生間風里,整夜照著鏡子,將自己和母親進行對比。每當夜深人靜時,母親那優(yōu)美的動作就會不斷浮現(xiàn)在我眼前。
  我整夜都站在鏡子前,直到黎明到來。住在杰米家時,我會在她母親的鬧鐘將她吵醒前或在她上衛(wèi)生間前,溜回客廳的沙發(fā)上;在鮑比家時,每當聽到清晨垃圾車發(fā)出噪音,我就溜回折疊床上。
  我經(jīng)常靜悄悄地穿梭在他們的家中,從沒好好地休息過一次,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每天的歸宿在何處。
  每當我躺下時,在黑漆漆的夜里,我都會用手指在自己臉上比畫著,和母親進行對比。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她在16歲時也無家可歸,她也經(jīng)常逃課,她也經(jīng)常在閑逛時做出自己的一些決定,布朗克斯區(qū)對我倆來說都意味著不安和危險。和我一樣,母親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恐懼中,而我每天都要為自己睡覺的地方發(fā)愁—是睡朋友家?還是睡火車上或樓梯間里?
  每當我的手指從額頭滑到嘴唇時,我似乎能感覺到母親正用她溫暖的身體擁抱著我。每當此時,我都會淚流滿面,接著我又會用手抹干淚水,用從朋友那兒借來的毯子緊緊地裹住身體。
  我盡力不去想她;住在朋友家時,我盡力不去想她;在街上流浪時,我也盡力不去想她。為了讓自己睡會兒覺,我一遍又一遍地強迫自己不去想她。我實在太困了,需要睡覺,哪怕是短短的幾個小時。莉絲的故事展現(xiàn)了人類精神中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這是一部真誠、動人的回憶錄,它會改變你對所處環(huán)境、對人生逆境以及對美國夢的看法。這是真正催人向上的故事。莉絲?默里向我們展示了美國的**和*壞。莉絲讓我們看到愛與失敗。
  催人奮進的故事。——美國《科克斯評論》1.學(xué)院大道
  在一次例行探監(jiān)中,母親背著一歲多的姐姐莉莎,撩起她的襯衣,悲喜交加地向父親展示她那圓滾凸起的肚皮。父親透過玻璃**次發(fā)現(xiàn)了我的存在。
  關(guān)于這個時期的生活,母親總是解釋說:“小南瓜,原本不應(yīng)該是這樣的,我和你父親從沒打算過這樣的生活。”
  盡管母親自13歲就染上毒癮,離開家人獨自過活,但她一直都堅持說:“我和你父親將來會有所轉(zhuǎn)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像其他人一樣過上正常的生活。你父親會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我也會成為一名法庭速記員,我們一直都有夢想!
  母親染上了毒癮,每當白色的可卡因粉末被溶解、注入她的靜脈時,就像閃電般在她體內(nèi)游動,給她快感,短暫的快感,日復(fù)一日。
  “舒服……”每次注射完,她都會發(fā)出這樣的尖叫。母親年少時就染上了毒癮,或許是因為她成長的環(huán)境中充滿了憤怒、暴力和傷害,她才會找這種方式去逃避。
  母親曾提起過她的母親:“莉絲,你的姥姥就是個傻子、瘋子,每次你姥爺醉醺醺地回到家,用繩子、棍子或任何他能找到的東西在我們面前抽打垃圾,把屋子弄得一團糟時,你姥姥就像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一樣,嘴里哼著歌,隨著輕快的舞步打掃著房間,5分鐘后家里就打成了一團!
  母親是家里**的孩子,為了逃避家庭暴力,13歲時便離開家人開始四處流浪,每當提起此事她都感慨萬千:“那個家我一刻都待不下去,我想洛里和約翰尼也和我一樣待不下去。就吉米還好些,他們對他還算仁慈。我打賭你們肯定會贊同我的想法,我必須離開那個家,就算睡天橋下也會比在那個家更好,更安全。”
  當我懂事時,我就一直很想知道母親當時在天橋底下是如何度過的。
  關(guān)于那時的生活,母親是這樣跟我描述的:“嗯,小南瓜,具體的我也記不清楚了,我只記得我和朋友們整天閑逛,討論人生,討論各自家庭的不幸,討論我們怎樣改變生活,怎么讓日子過得好起來。我們不停地討論著,大家都很興奮,*后我們就飄飄然了!
  母親是從少量吸食大麻和嗅膠開始染上毒癮的。母親在青春期時,寄宿在朋友那里,通過賣淫或者做點零活來養(yǎng)活自己,滿足自己的毒癮。
  母親對我說:“莉絲,當時的村子特落后,不過我那時有好幾雙厚厚的長皮靴。我當時才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瘦得不像樣子,我穿著超短褲、戴著披肩,模仿那時‘酷極了’的偶像。小南瓜,你真應(yīng)該看看那時我有多酷!”
  我父母相遇在20世紀70年代,那時非常流行可卡因、低腰緊身長褲,還有絡(luò)腮胡和迪斯科。母親對父親的**印象就是:黑、帥、聰明。
  “你知道嗎?莉絲,當別人不知所措時,你父親總有很多鬼點子,如果你那時見到他,你肯定也會說他真了不起。”
  父親出生于一個郊區(qū)的愛爾蘭天主教中產(chǎn)家庭。他父親是名船長,嗜酒如命,充滿暴力。他母親則是一位勤勞堅忍的家庭主婦。
  父親曾經(jīng)對我說:“莉絲,關(guān)于你的爺爺和奶奶,你只需知道這點就好了,你的爺爺是個野蠻的酒鬼,你的奶奶不能容忍這點,盡管在那個時代離婚是件難以啟齒的事情,但她*終還是和你爺爺離婚了!辈恍业氖牵瑺敔斈棠屉x婚后,爺爺離開了父親,再也沒有回過家。
  “莉絲,你爺爺?shù)碾x開或許是件好事,有他在,情況可能會更糟!备赣H的熟人曾這樣描述父親的童年生活:“孤獨、無聊、心碎,一直生活在被父親遺棄的陰影中。”
  爺爺離開家后,奶奶做起了長時間的全職工作,養(yǎng)家糊口。奶奶不善言談,沉默寡言,父親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孤獨地打發(fā)時間,要么待在家中,要么去朋友家玩兒,和奶奶之間的關(guān)系越來越疏遠。
  盡管奶奶平常工作很忙,沒時間陪父親,家里缺乏溫暖,但她還是盡**努力關(guān)心父親的成長。為了不讓父親生活在缺乏父愛的陰影中,奶奶盡力讓他接受**的教育。為了讓父親上**的天主教學(xué)校,奶奶同時做了兩份記賬的臨時工作。在夏米納德,父親上的是一所名校,以培養(yǎng)社會精英而聞名。父親的大部分同學(xué)都很富有,他們在16歲時大都會得到一份貴重的禮物—一輛汽車。而父親每天上學(xué)只能坐大巴,奶奶每個月還要為父親的學(xué)費發(fā)愁。
  諷刺的是,這所上層私立學(xué)校并沒有讓父親走向成功,反而讓他成了癮君子。
  十五六歲時,父親開始閱讀一些美國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在同學(xué)的海邊度假屋度假,根本不接奶奶的電話;他還在學(xué)校足球場的看臺下藏了些興奮劑來消遣。
  父親很聰明,學(xué)習能力也很強,但是在藥物的作用下,他注意力不能集中,總是馬虎地對待作業(yè),還經(jīng)常在上課時打瞌睡。后來,父親勉強高中畢業(yè),走了狗屎運,居然進了一所位于紐約市中心的大學(xué)。
  對他來說,真正的生活才剛開始,大學(xué)成了他放蕩不羈生活的跳板。除了長大幾歲,沒有生活在鮑德溫郊區(qū),而是生活在世界中心這些不同之處外,他高中時的那些劣習不久便卷土重來,一切照舊。沒多久,父親將他的天資用在販賣毒品上,慢慢地,他變成了販毒團伙的小頭目。在這些人中,父親的學(xué)歷**,受的教育**,大家為他取了個“教授”的綽號,他們還時不時找他尋求指導(dǎo),制定販毒藍圖。
  父親大學(xué)時主修的是心理學(xué),但在大二時便輟學(xué)了。那時他已有些社會經(jīng)驗,賺的錢比**工資高那么一點兒。他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選擇:平淡無奇的生活和激情奢侈的生活。在毒品高額的利潤和奢侈生活的誘惑下,他選擇了后者。他索性搬到紐約東村,全心全意地從事毒品交易工作,每天生活在一群古怪的、有犯罪記錄的人當中。碰巧的是母親當時正和這群人混在一起。
  幾年后,他們在雙方共同朋友的家中相遇了。那時,興奮劑、可卡因就像飲料一樣到處銷售。每晚,在熾熱的熔巖燈下,人們激情地跳著迪斯科,空氣中到處彌漫著香煙的味道。父親向母親兜售興奮劑和可卡因之前,已經(jīng)和母親見過幾次面了。父親給母親的印象就像電影明星一樣酷。
  母親對我說:“你父親叫來所有的手下,在那里高聲訓(xùn)斥著,你要是親眼看見當時的情景,你就知道你父親有多酷了!
  父親和母親正式交往時,母親22歲,父親34歲。母親那時穿著佩花嬉皮短上衣、超短褲。父親是這樣形容母親的:野性,長發(fā),犀利的眼神,周身散發(fā)著迷人的味道。父親說,他對母親一見鐘情,他喜歡她的單純、堅毅和激情。父親說:“她令人捉摸不透,又是那么天真無瑕!
  很快,他們就相愛了。在很多方面,他們像其他情侶一樣,充滿激情,如膠似漆。但不同的是,他們很少成雙成對去看電影或吃飯,毒品才是他們共同的興趣愛好,這玩意兒讓他們越走越近。慢慢地,父親和母親疏遠了原來的狐朋狗友,他們手牽著手,緊緊相互依偎著在曼哈頓大街上閑逛。他們還經(jīng)常帶著小袋的可卡因和啤酒去中央公園,在那里,他們舒展著躺在山頂上,在柔美的月光下緊緊相擁,不分你我。在他們相遇之前,父母各自對生活保有不同的理想;但他們相遇后,就徹底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1.學(xué)院大道
  在一次例行探監(jiān)中,母親背著一歲多的姐姐莉莎,撩起她的襯衣,悲喜交加地向父親展示她那圓滾凸起的肚皮。父親透過玻璃**次發(fā)現(xiàn)了我的存在。
  關(guān)于這個時期的生活,母親總是解釋說:“小南瓜,原本不應(yīng)該是這樣的,我和你父親從沒打算過這樣的生活!
  盡管母親自13歲就染上毒癮,離開家人獨自過活,但她一直都堅持說:“我和你父親將來會有所轉(zhuǎn)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像其他人一樣過上正常的生活。你父親會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我也會成為一名法庭速記員,我們一直都有夢想!
  母親染上了毒癮,每當白色的可卡因粉末被溶解、注入她的靜脈時,就像閃電般在她體內(nèi)游動,給她快感,短暫的快感,日復(fù)一日。
  “舒服……”每次注射完,她都會發(fā)出這樣的尖叫。母親年少時就染上了毒癮,或許是因為她成長的環(huán)境中充滿了憤怒、暴力和傷害,她才會找這種方式去逃避。
  母親曾提起過她的母親:“莉絲,你的姥姥就是個傻子、瘋子,每次你姥爺醉醺醺地回到家,用繩子、棍子或任何他能找到的東西在我們面前抽打垃圾,把屋子弄得一團糟時,你姥姥就像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一樣,嘴里哼著歌,隨著輕快的舞步打掃著房間,5分鐘后家里就打成了一團。”
  母親是家里**的孩子,為了逃避家庭暴力,13歲時便離開家人開始四處流浪,每當提起此事她都感慨萬千:“那個家我一刻都待不下去,我想洛里和約翰尼也和我一樣待不下去。就吉米還好些,他們對他還算仁慈。我打賭你們肯定會贊同我的想法,我必須離開那個家,就算睡天橋下也會比在那個家更好,更安全!
  當我懂事時,我就一直很想知道母親當時在天橋底下是如何度過的。
  關(guān)于那時的生活,母親是這樣跟我描述的:“嗯,小南瓜,具體的我也記不清楚了,我只記得我和朋友們整天閑逛,討論人生,討論各自家庭的不幸,討論我們怎樣改變生活,怎么讓日子過得好起來。我們不停地討論著,大家都很興奮,*后我們就飄飄然了!
  母親是從少量吸食大麻和嗅膠開始染上毒癮的。母親在青春期時,寄宿在朋友那里,通過賣淫或者做點零活來養(yǎng)活自己,滿足自己的毒癮。
  母親對我說:“莉絲,當時的村子特落后,不過我那時有好幾雙厚厚的長皮靴。我當時才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瘦得不像樣子,我穿著超短褲、戴著披肩,模仿那時‘酷極了’的偶像。小南瓜,你真應(yīng)該看看那時我有多酷!”
  我父母相遇在20世紀70年代,那時非常流行可卡因、低腰緊身長褲,還有絡(luò)腮胡和迪斯科。母親對父親的**印象就是:黑、帥、聰明。
  “你知道嗎?莉絲,當別人不知所措時,你父親總有很多鬼點子,如果你那時見到他,你肯定也會說他真了不起!
  父親出生于一個郊區(qū)的愛爾蘭天主教中產(chǎn)家庭。他父親是名船長,嗜酒如命,充滿暴力。他母親則是一位勤勞堅忍的家庭主婦。
  父親曾經(jīng)對我說:“莉絲,關(guān)于你的爺爺和奶奶,你只需知道這點就好了,你的爺爺是個野蠻的酒鬼,你的奶奶不能容忍這點,盡管在那個時代離婚是件難以啟齒的事情,但她*終還是和你爺爺離婚了!辈恍业氖牵瑺敔斈棠屉x婚后,爺爺離開了父親,再也沒有回過家。
  “莉絲,你爺爺?shù)碾x開或許是件好事,有他在,情況可能會更糟。”父親的熟人曾這樣描述父親的童年生活:“孤獨、無聊、心碎,一直生活在被父親遺棄的陰影中!
  爺爺離開家后,奶奶做起了長時間的全職工作,養(yǎng)家糊口。奶奶不善言談,沉默寡言,父親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孤獨地打發(fā)時間,要么待在家中,要么去朋友家玩兒,和奶奶之間的關(guān)系越來越疏遠。
  盡管奶奶平常工作很忙,沒時間陪父親,家里缺乏溫暖,但她還是盡**努力關(guān)心父親的成長。為了不讓父親生活在缺乏父愛的陰影中,奶奶盡力讓他接受**的教育。為了讓父親上**的天主教學(xué)校,奶奶同時做了兩份記賬的臨時工作。在夏米納德,父親上的是一所名校,以培養(yǎng)社會精英而聞名。父親的大部分同學(xué)都很富有,他們在16歲時大都會得到一份貴重的禮物—一輛汽車。而父親每天上學(xué)只能坐大巴,奶奶每個月還要為父親的學(xué)費發(fā)愁。
  諷刺的是,這所上層私立學(xué)校并沒有讓父親走向成功,反而讓他成了癮君子。
  十五六歲時,父親開始閱讀一些美國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在同學(xué)的海邊度假屋度假,根本不接奶奶的電話;他還在學(xué)校足球場的看臺下藏了些興奮劑來消遣。
  父親很聰明,學(xué)習能力也很強,但是在藥物的作用下,他注意力不能集中,總是馬虎地對待作業(yè),還經(jīng)常在上課時打瞌睡。后來,父親勉強高中畢業(yè),走了狗屎運,居然進了一所位于紐約市中心的大學(xué)。
  對他來說,真正的生活才剛開始,大學(xué)成了他放蕩不羈生活的跳板。除了長大幾歲,沒有生活在鮑德溫郊區(qū),而是生活在世界中心這些不同之處外,他高中時的那些劣習不久便卷土重來,一切照舊。沒多久,父親將他的天資用在販賣毒品上,慢慢地,他變成了販毒團伙的小頭目。在這些人中,父親的學(xué)歷**,受的教育**,大家為他取了個“教授”的綽號,他們還時不時找他尋求指導(dǎo),制定販毒藍圖。
  父親大學(xué)時主修的是心理學(xué),但在大二時便輟學(xué)了。那時他已有些社會經(jīng)驗,賺的錢比**工資高那么一點兒。他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選擇:平淡無奇的生活和激情奢侈的生活。在毒品高額的利潤和奢侈生活的誘惑下,他選擇了后者。他索性搬到紐約東村,全心全意地從事毒品交易工作,每天生活在一群古怪的、有犯罪記錄的人當中。碰巧的是母親當時正和這群人混在一起。
  幾年后,他們在雙方共同朋友的家中相遇了。那時,興奮劑、可卡因就像飲料一樣到處銷售。每晚,在熾熱的熔巖燈下,人們激情地跳著迪斯科,空氣中到處彌漫著香煙的味道。父親向母親兜售興奮劑和可卡因之前,已經(jīng)和母親見過幾次面了。父親給母親的印象就像電影明星一樣酷。
  母親對我說:“你父親叫來所有的手下,在那里高聲訓(xùn)斥著,你要是親眼看見當時的情景,你就知道你父親有多酷了!
  父親和母親正式交往時,母親22歲,父親34歲。母親那時穿著佩花嬉皮短上衣、超短褲。父親是這樣形容母親的:野性,長發(fā),犀利的眼神,周身散發(fā)著迷人的味道。父親說,他對母親一見鐘情,他喜歡她的單純、堅毅和激情。父親說:“她令人捉摸不透,又是那么天真無瑕。”
  很快,他們就相愛了。在很多方面,他們像其他情侶一樣,充滿激情,如膠似漆。但不同的是,他們很少成雙成對去看電影或吃飯,毒品才是他們共同的興趣愛好,這玩意兒讓他們越走越近。慢慢地,父親和母親疏遠了原來的狐朋狗友,他們手牽著手,緊緊相互依偎著在曼哈頓大街上閑逛。他們還經(jīng)常帶著小袋的可卡因和啤酒去中央公園,在那里,他們舒展著躺在山頂上,在柔美的月光下緊緊相擁,不分你我。在他們相遇之前,父母各自對生活保有不同的理想;但他們相遇后,就徹底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上一本:揮筆頌山河:關(guān)山月小傳 下一本:草衣的勝利:齊白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風雨哈佛路的作者是 莉絲·默里,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