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該年5月,作為法國左翼知識分子論壇《原樣》(TelQuel)的一員,朱麗婭·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和羅蘭·巴特(RolandBmlhes)、菲利普·索列爾(PhilippeSollers)以及《原樣》雜志主編馬爾塞林·普雷奈(MarcelinPleynet)等人對中國作了為期兩個多月的參觀訪問。這次訪問,產生了大批的相關著述?死锼沟偻迲▏鴭D女出版社之約,當年就發(fā)表了這本紀實游記。
在本書中,克里斯蒂娃對兩千年來籠罩在中西方文明之間的神秘面紗作了某種原創(chuàng)性地揭曉。她憑借在哲學、人類學、精神分析學和符號學等人文學科理論上的廣博知識,抓住母性和性別差異的主題,以中國家庭為橫坐標,以中國歷史為縱坐標,從政治、宗教和文學等各個方面作出以點帶面的全景式分析。全書理論性強,由于眾多學科理論的綜合運用,使得本書較為艱澀難懂,本書的論述立場也曾受到佳亞特里·斯皮瓦克等女性主義作家的質疑,在有關殖民主義理論、身份和統一性等等問題的討論史上具有典型意義。同時由于客觀翔實的記錄部分,對于促進中國婦女運動和女性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朱麗婭·克里斯蒂娃教授(JuliaKristeva,1941—),原籍保加利亞,法國著名符號學理論家、精神分析學師和小說家,F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文學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常任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符號學:符義分析研究》(1969)、《詩歌語言的革命》(1974)、《愛情傳奇》
目錄:
再版序言這就是中國
初版序言
第一部分來自這一邊
第一章誰在說話?
第二章性別戰(zhàn)爭
第三章圣言的處女
第四章在時間之外
第五章不愿意存在的我
第二部分中國母親
第一章身處中心的母親
第二章儒教——食女人者
第三章社會主義與女權主義
第四章政黨與婦女
第五章《婚姻法》(1950年)。民主與愛情。身處指揮部的女人們
第六章采訪再版序言這就是中國
初版序言
第一部分來自這一邊
第一章誰在說話?
第二章性別戰(zhàn)爭
第三章圣言的處女
第四章在時間之外
第五章不愿意存在的我
第二部分中國母親
第一章身處中心的母親
第二章儒教——食女人者
第三章社會主義與女權主義
第四章政黨與婦女
第五章《婚姻法》(1950年)。民主與愛情。身處指揮部的女人們
第六章采訪
第七章歷經新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條
譯后記當坐在打字機前,試圖寫下我的中國經歷時,我的腦海中不斷縈繞著一個特別的場面。它使我每每敲擊鍵盤時都猶豫不決,同時又激發(fā)著我。我無法對它視而不見,我力圖使它在每一頁都清晰可見,它就是以下旅程見聞中的關鍵。
有一天,我們駕車來到離六朝古都西安40公里開外的一個縣城——戶縣。那天光照比較強烈,途經一條被烤得炙熱的公路時,我們沿途看到一些戴寬邊竹帽的農民,有幾個無人看管的小孩,正在靜靜地玩耍,還有一輛柩車,旁邊簇擁著兩隊男人,肩上扛著平行的桿子。到達目的地時,按計劃我們去看廣場邊一個建筑物里的農民油畫展,我們注意到,全村的人都來到廣場上了。他們呆在陽光底下,默默地等著我們,一動不動。他們眼神平靜,甚至沒有好奇,但有些稍微流露的愉快和渴望,極具穿透力,看得我們幾近透明。很明顯,這種眼神是屬于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群體。他們不去辨認我們是男是女、金發(fā)還是褐發(fā)、年輕還是年老、臉或身體的這個或那個特征。他們仿佛只是遇見了一些古怪無害但是荒誕的動物,這些動物沒有侵略性,好像來自另一個時空!斑@個種族,他們把我們看成另一個人種了”,我們中有人說。翻譯說:“你們是第一批來到這個村子的外國人。”他對我們的反應總是很敏感。我并沒有像在紐約或者巴格達那樣,感覺自己是個外國人。我覺得自己像是個類人猿,一個火星人,一個他者。三小時后當展覽廳的大門打開讓我們的車子駛入時,他們仍然站在那兒,在太陽底下一動不動——愉快的或渴望的——眼神平靜而銳利,表情疏離、一言不發(fā),使我們不知不覺又退回到我們的“陌異性”(etrangete)里。
田野人類學家一定會遇到類似的沖突,“你是一個不同的人種”。但是,對于來到中國的我而言,更重要的是產生了一種震驚,這種震驚來自一個既不異域也不“原始”的社會,和任何“原始思維”也沒有什么聯系;相反,它來自我們所謂的“現代民族”,它提出了“現代問題”,其中還極易辨識出一些在我們看來落伍的或者令人不安的東西,即某種離我們并不遙遠的東西——東歐制度。在這塊土地上我不迷惑,因為至少我在那些紅衛(wèi)兵那里,看到了自己在少年先鋒隊和共青團時期度過的少年時光,也喚醒了我對自己亞裔先人的記憶。這個國度是一個輕松跨進了現代世界的發(fā)達文明,卻還保留著一種任何異國情調都無法調補的特殊邏輯,因此有一種陌異感長存其中。
我認為,今天中國革命的作用——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就在于在我們關于男人或歷史的普遍觀念之中,使我們得以穿過這一缺口(“這里有他者”)。如果對這個缺口視而不見,那也沒必要去中國。顯然有人發(fā)現了解決方法:其一,他們通過塑造“保衛(wèi)我們”的中國,來填補這個深淵(在我們西方,如果有人證實中國人在模仿、反對或者忽略我們,我們就有了一項或革命或修正主義或自由主義的事業(yè),這一事業(yè)還將得到鞏固);其二,或者塑造“反對他們”的中國(即反對那些惡意歪曲中國的人們,這些人想迫使中國服務于“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目標,而不是服務于“我們的”)。塑造的是“贊成”還是“反對”:我們的老斗士深諳其道。這一解決之道可對他人提供服務或壓制,但它總是促使發(fā)現“他者”的這一機會喪失;對他者的發(fā)現,帶來了機會去追問那些幾乎難以察覺卻令人不安的、此時此地的新問題,但我們總是喪失這些機會。
試圖去勾勒所有的中國文明和中國現代社會的輪廓,確定戶縣農民們那種復雜凝視的含義,那不是我的目標,也是無用的。事實上,他們什么也沒做,除了回應我的目光,對于他們,我也不敢表達出所謂普遍的人道主義、無產階級的兄弟情誼或虛假的殖民文明。這里,我要突出的是形成我們和戶縣人之間鴻溝的一個獨一無二的方面——中國婦女、中國家庭的傳統以及當前的革命。我如此選擇,出于兩個原因:
首先,在我的印象中,諸位專家的研究以及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近況證實,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時期,婦女和家庭的角色都具有特殊意義,而這為尊崇一神教的西方所不解。因此,從這個角度觀察中國,也就是嘗試著理解導致它獨特的根源,即試圖理解我們在戶縣產生的疏遠感。如果我們對女人,對她們的狀況和差異性不敏感,我們就會錯過中國。那也就沒必要對中國感興趣,我們將走在人前,無法聆聽背后戶縣廣場上的沉默;即便最好的情況,有人注意到了這種沉默,充其量也只會覺得麻木、苦惱或者難過,選擇永遠地與他們隔絕,努力遺忘他們,最終,得以憑同樣的方式遺忘整個中國,或者能不費吹灰之力地理解整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