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記者與謀殺犯:一個真實的故事


作者:珍妮特馬爾科姆     整理日期:2014-12-14 15:35:13

本書是一部新聞倫理學的經(jīng)典著作。它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美國新聞界的經(jīng)典訴訟實例,揭露了新聞界的黑幕,探討了新聞工作者的核心問題:良心。1970年2月,軍醫(yī)麥克唐納被控謀殺懷孕的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女兒。在謀殺案審理期間,記者邁金尼斯找到麥克唐納,兩人協(xié)議合作出書。后來,邁金尼斯逐漸認為麥克唐納有罪,但為了獲得更多的寫作素材,他假裝出好友的姿態(tài)騙取麥克唐納的信任,并成功地使麥克唐納相信自己寫的書能為他開脫罪名。直到作品出版后,麥克唐納才意識到邁金尼斯在書中已將他描寫為心理變態(tài)的冷酷殺手。最后,麥克唐納轉(zhuǎn)而控訴邁金尼斯欺詐。作者通過這個訴訟實例,檢視了記者與采訪對象的關(guān)系。記者往往利用采訪對象的虛榮、無知或孤獨取得他們的信任以獲取寫作素材,最后的報道卻背離采訪對象陳述的事實。作者不但剖析了記者存在的道德問題,也讓大眾開始思考新聞故事的取得方式和報道內(nèi)容的真實性,以及新聞工作者在報道中應有職業(yè)尊嚴和專業(yè)界限。
  作者簡介:
  珍妮特·馬爾科姆1934年生于布拉格,美國知名記者,現(xiàn)居紐約。著有《心理分析:不可能的職業(yè)》《弗洛伊德檔案》《記者與謀殺犯》《偷竊講習所》《沉默的女人》《閱讀契科夫》等,以及刊載在《紐約時報》和《紐約客》上的大量文章。
  目錄:
  導讀/胡幼偉
  第一章背叛與反背叛
  第二章消息靈通的知情記者
  第三章來自邁金尼斯的信
  第四章謊言與非事實
  第五章非“天生角色”還是病態(tài)殺手
  第六章記者的道義責任
  第七章陪審團的感受
  第八章寫作對象的期望與記者的需求
  第九章永不匱乏的寫作對象后記只要不是太愚蠢或者太自滿,而無法覺察事態(tài)發(fā)展的新聞記者,都知道記者的所作所為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腳的。記者是那種充滿自信的人,捕捉人們的虛榮、無知或孤獨,贏得他們的信任,然后無情地出賣他們。授權(quán)出版紀實作品的寫作對象看到出版的文章或書籍時,往往得到慘痛的教訓,如同一個容易受騙的寡婦某天清醒過來,發(fā)現(xiàn)年輕英俊的白馬王子和積蓄都消失了。記者性格各異,通過各種方式為他們的背叛行為開脫罪名。記者們關(guān)于言論自由以及“公眾知情權(quán)”的夸夸其談越多,關(guān)于藝術(shù)作品的有價值的討論就越少,把寫作視為謀生手段的說法就越顯得合理。這些作品中的寫作對象遭受的痛苦不只是書中的描寫令人不快或者他們的觀點遭到扭曲。他們備受煎熬,惱羞成怒,從而走上報復的極端,更是因為遭到了欺騙。當他們閱讀這些頗有爭議的書或有關(guān)文章的時候,必須面對的事實是記者們看起來是如此友好、富有同情心,熱切表示充分理解他們,與他們的所思所想一致,但是,事實上,這些新聞記者并不真的在這些事情上和寫作對象立場一致,他們只想撰寫自己想要寫的故事。采訪貌似善意,實際上卻成為記者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這令寫作對象頗受打擊。這些寫作對象與19世紀60年代早期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耶魯大學進行的著名心理實驗的實驗對象的遭遇很相似。這些實驗對象蒙受欺騙而相信他們參與研究的是懲罰在學習和記憶中的作用,但事實上實驗研究的是他們在權(quán)威的驅(qū)使下自己的殘忍程度。一名“天真的對象”根據(jù)《紐黑文報》的廣告參加了這個實驗。在這個設計獨特的實驗方案中,他需要對另一個實驗對象進行電擊,他認為這名實驗對象也是自愿報名參加的,當另一個實驗對象對測試題回答錯誤的時候就要受到一次電擊,電擊造成的疼痛程度逐次提高。在關(guān)于這場實驗的《對權(quán)威的服從》(ObediencetoAuthority)一書中,米爾格拉姆寫到他驚訝于大量的實驗對象服從實驗者,即使接受電擊者已經(jīng)疼痛地(或者說在模擬的疼痛下)喊出聲音來了,實驗對象仍然繼續(xù)按下控制器。整個實驗事先安排好了:接受電擊者本身是演員,實驗對象所帶的電氣設備只是道具。米爾格拉姆的想法是,這樣的實驗情形與普通德國人接到命令參與毀滅歐洲猶太人的情形大致相當,這個實驗是要看一看普通美國人在這樣的情形下會采取什么樣的做法。實驗結(jié)果并不令人樂觀。盡管有幾個實驗者第一眼看到接受電擊者痛苦的時候就拒絕繼續(xù)進行實驗,但是多數(shù)實驗者順從地實施一次又一次的電擊。米爾格拉姆令人不寒而栗的發(fā)現(xiàn)不是重點,重點在于這個實驗的邏輯:故意誘騙之后揭示出令人震驚的真相。當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對象得知實驗的真實目的時,他們對實驗的看法發(fā)生了急劇變化,如同寫作對象讀到關(guān)于他的書或文章的時候感到不對勁了。這些寫作對象沒有經(jīng)歷“艾希曼實驗”對象所經(jīng)歷的緊張和焦慮,相反,他們在采訪中處在一種假日里的自我陶醉狀態(tài)——但是情況突變時,寫作對象遇到同樣令人痛心的情況,在他并不知情的性格測試中失敗了!秾(quán)威的服從》的讀者可以從書中知道米爾格拉姆欺騙技術(shù)的細節(jié)。然而,新聞作品的讀者只會認為是寫作對象自己愿意當眾出丑。寫作對象自己無法向讀者進行解釋,在受騙之后他們往往希望振作精神、走出困境,他與記者的關(guān)系就如同那些結(jié)局凄慘的戀愛般被他從記憶中抹去。然而,有的時候,寫作對象受到來自記者的打擊是如此深重,以至于他無法置之不理。當那本令人痛苦的書已經(jīng)打折出售了很久之后,寫作對象和記者的關(guān)系仍然由于無休止的訴訟而存在。[1]然而,即使這樣做也無法揭露記者的背信棄義行為,寫作對象的代理律師往往把記者的誘騙和背叛故事定位為誹謗之類的普通案件,比如詆毀人物、虛假陳述以及與背離真相。
  
[1]“艾希曼實驗”是美國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的著名社會心理學實驗。被指定的“學生”和“老師”來到實驗室,“老師”對“學生”提問,在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qū)λ┮噪姄簦姄舻膹姸葟娜醯綇。通!皩W生”哀求停止實驗時,“老師”并不停手,因為從實驗者那里得到的指令就是不要因為學生的原因而中斷實驗。米格蘭姆從中得出的結(jié)論是: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會選擇服從權(quán)威。——譯者注 





上一本:諾貝爾獎之問 下一本:光焰不熄:胡適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記者與謀殺犯:一個真實的故事的作者是珍妮特馬爾科姆,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