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存在的意義不僅僅關乎知識,更為珍貴的價值體現為大學人的精神文化訴求。然而,現代大學作為舶來品,其名稱及內涵皆以西方文化話語方式予以闡釋,中國本地文化話語方式對大學意義與價值的闡釋往往缺乏足夠的自信,以及足夠的“見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學中的華人精神文化比較匱乏。如果對華人大學文化與理念的理解仍然淺嘗輒止,可能會引起大學組織運行的某種紊亂,很終導致偏離知識創(chuàng)新、學術求真的大學目標。香港地區(qū)由于歷史原因建立了幾所西式大學并引入西方大學文化與制度,同時許多大學人在大學文化與理念上表現出積極的民族文化自覺性,如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先生提出“華人大學”的概念,以及關注與思考華人大學對中國文明現代化的積極作用。香港地區(qū)的大學,尤其是香港中文大學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具有華人文化精神風貌的大學組織文化與理念,對傳統(tǒng)與現代相融合所面臨的挑戰(zhàn)進行了有意義的回應。面對這樣一種大學的中西方文化融合與對抗的語境,研究中西合璧的香港地區(qū)及其大學,能夠為重塑華人大學組織文化與理念提供有益思路。本書立足于香港地區(qū)大學中的中西方文化融合,通過對當地大學章程的起源、發(fā)展與實施效果,以及章程中的制度邏輯、組織文化等內容進行調查研究,探討西方大學組織文化與理念如何在中國本土背景下形成新內涵,以及如何重塑華人大學組織與理念,并闡釋其中可能存在的未來發(fā)展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