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


作者:胡慧玲     整理日期:2017-02-18 21:09:19


  一八九五 到 一九八六
  這是一份臺灣的民主履歷
  三個世代追尋的民主之花
  從一八九五年成為日本殖民地到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臺灣用不到百年的時間,跨越了民主的門檻,擁有了合法反對黨的存在和公平競爭的選舉。這是民主轉型最核心的關鍵。
  臺灣第一波民主運動發(fā)生於日本殖民統(tǒng)治之下。這一波民主運動是臺灣人追求現(xiàn)代性的起步,臺灣人透過殖民者,睜開了眼睛,認識了世界。隨著殖民者戰(zhàn)敗,臺灣第一波以啟蒙為主的民主運動也宣告結束,且在政權轉換的階段中,發(fā)生了二二八事件。
  國府來臺後的獨裁統(tǒng)治,開啟了第二波民主運動。初期以外省籍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為中心,透過《自由中國》雜誌,對蔣介石的威權獨裁提出言論挑戰(zhàn)。後來更與本土菁英合作企圖成立反對黨,可惜這次的匯流最後以遭整肅宣告失敗。
  然而隨著戰(zhàn)後世代的成長,第三波民主運動很快到來,以「黨外」的身分繼續(xù)挑戰(zhàn)威權體制,黨外人士繼續(xù)辦雜誌,並開始參與選舉。不同於上一波民主運動,全面性的整肅和處罰未能讓民主運動消逝,反而讓獨裁政權失去正當性。更多人的參與讓民主運動更為茁壯,而人民的支持也更熱烈。當強力壓制無效,獨裁政權只有讓步。
  和其他民族相較,臺灣的民主運動並不特別壯烈,不特別曲折,也不特別艱難。不過這卻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
  一九三一年臺灣民眾黨遭總督府下禁止結社令,一九六○年中國民主黨尚在籌組階段,組黨人士就被國府逮捕,直到一九八六年九月,在一波波的黨外運動中,臺灣第一個合法的反對黨終於成立了,組黨人士準備三梯次「待補名單」,表明前仆後繼的決心。當時的總統(tǒng)蔣經(jīng)國發(fā)表談話,「世事在變,局勢在變,潮流也在變」,要像美麗島事件一樣全面逮捕,確實已經(jīng)不可能了。 作者簡介
  胡慧玲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yè)。曾任職《自由時代》雜誌社、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著有《我喜歡這樣想你》、《島嶼愛戀》、《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等書。曾從事基隆地區(qū)和臺北地區(qū)二二八口述歷史採訪,合著《悲情車站二二八》等五書,以及合著《臺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白色封印》、《在異鄉(xiāng)發(fā)現(xiàn)臺灣》,F(xiàn)任上尚講堂策畫人。

目錄:
  導言我們共同的故事
  卷三民主的浪潮
  第一章 苦悶的臺灣
  第二章 蔣氏父子
  第三章 回歸本土
  第四章 選舉萬歲
  第五章 講沒完的政見
  第六章 沒有黨名的黨
  第七章 大逮捕
  第八章 大審判
  第九章 血雨腥風
  第十章 黨外再起
  第十一章 狂飆年代
  第十二章 我思故你在
  第十三章 組黨
  故事的結尾:人的意志、人的價值
  主要參考書目
  臺灣民主百年大事記





上一本:青年們,讀馬克思吧 下一本: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宗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的作者是胡慧玲,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