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有心結,一提到猶太人,德國人的腎上腺素水平就會猛增。 君特·格拉斯說,“有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痛回憶,德國就應該永遠分裂! 倘若說人類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應對”的話,那么德國人總體而言可謂應對自如。戰(zhàn)后德國人曾經(jīng)“無力哀悼”,然而如今,對國家罪行的內(nèi)疚轉(zhuǎn)化成一種美德,對比某些國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為一種優(yōu)越感的標志。 日本缺心眼,正如麥克阿瑟所說,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個十二歲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這么說:“日本近代史上沒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廣島和長崎原爆造成的沖擊,日本人在談論戰(zhàn)爭罪時,感到有資格反戈一擊,指責“你們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復一年地參拜供奉有戰(zhàn)犯靈位的靖國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員會把教科書里有礙愛國自豪的史實一概閹割干凈。 二戰(zhàn)結束七十年來,當正義的一方歡呼勝利,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危險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對自己不光彩的過去?表面看來,德國人對大屠殺的徹底反省,日本對侵略責任的抵死不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歷史的陰影下,關于奧斯維辛、廣島、南京這幾個煉獄之所,關于歷史的勝者審判和歷史的紀念泛濫,以及為了實現(xiàn)“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兩個看似迥異的國度,實則都充滿了難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帶。走訪歷史的曖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話語之下的潛臺詞,同時作者也不忘一再追問:究竟該由來償還,這罪孽的報應? 作者簡介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1951— ),生于荷蘭海牙,先后在荷蘭和日本就學,曾于萊頓大學攻讀中國文學和歷史,后專注于研究日本,F(xiàn)任紐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民主、人權與新聞Paul R.Williams教授,為《紐約時報書評》《紐約客》《金融時報》等多家重要媒體撰寫評論。作品涉獵廣泛,最新著作有《零年:1945》《阿姆斯特丹的謀殺案》等。 個人網(wǎng)站:http://www.ianburuma.com/
目錄: 導讀 國家以什么理由來記憶/徐賁 前言 序:敵人們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反對西方之戰(zhàn) 第二章 廢墟中的浪漫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奧斯維辛 第四章 廣島 第五章 南京 【第三部分】 第六章 歷史站上審判席 第七章 教科書風波 第八章 紀念堂、博物館和紀念碑 【第四部分】 第九章 一個正常國家 第十章 兩座正常小城 第十一章 告別廢墟 注釋 鳴謝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