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胡適與蔣介石


作者:陳漱渝,榮娜     整理日期:2015-01-26 14:24:46

   胡適與蔣介石:一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風氣的人物,一個是1928年至1949年10月以前中國大地上的最高執(zhí)政者。他們雖然在反共上持共同立場,但由于一個執(zhí)著地宣揚西方民主政治理念,一個逐步強化中國式的獨裁統(tǒng)治,所以雙方的關系時密時疏:有時促膝長談,有時劍拔弩張,在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演繹出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
  作者簡介:
  陳漱渝,1941年7月25日出生于重慶,祖籍湖南長沙。原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F(xiàn)任中華文學史料學會副會長,中園丁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名譽委員。著有《胡適與周氏兄弟》《胡適心頭的人影》《宋慶齡傳》《魯迅史實新探》《許廣平的一生》《看,這個丑陋的中國人——柏楊其人其事》《風情·親情·鄉(xiāng)情——個人陸人看臺灣》《郁達夫精品系列》等優(yōu)秀作品和暢銷書。
  目錄:
  第一章交鋒:未曾謀面的迂回戰(zhàn)
  蔣介石的發(fā)跡史
  國民黨執(zhí)政前的胡適
  “無法無天的政治”
  萬難緘黑的胡適
  與改組派在人權問題上的合作
  為羅隆基申辯
  第二章初見:交淺言深
  胡適初見蔣介石在何時
  胡適初見蔣介石
  交淺言深:胡適初見蔣介石送《淮南王書》
  第三章思想的沖突
  “知”與“行”的辯證:以孫中山、蔣介石、胡適為中心
  從“邊緣”走向“中心”
  ——胡適與《獨立評論》第一章交鋒:未曾謀面的迂回戰(zhàn)
   蔣介石的發(fā)跡史
   國民黨執(zhí)政前的胡適
   “無法無天的政治”
   萬難緘黑的胡適
   與改組派在人權問題上的合作
   為羅隆基申辯
  第二章初見:交淺言深
   胡適初見蔣介石在何時
   胡適初見蔣介石
   交淺言深:胡適初見蔣介石送《淮南王書》
  第三章思想的沖突
   “知”與“行”的辯證:以孫中山、蔣介石、胡適為中心
   從“邊緣”走向“中心”
   ——胡適與《獨立評論》
  第四章批評還是擁護
   “誤國如此,真不可恕”
   ——熱河失守時胡適對蔣介石的譴責
   小罵大幫忙
   ——從“西安事變”看胡適對蔣的態(tài)度
  第五章出使的悲劇
   出山要比在山清
   書生大使的外交理念和策略
   “忠而獲咎”:被拋棄的“過河卒子”
   制衡還是驅逐
   ——書生大使和太上大使的齟齬
   胡適的離職和蔣介石的用人
  第六章競選的鬧劇
   胡適堅辭各種“官職”
   “我這個人,可以當皇帝……”——胡適在“行憲國大”上的表演
   蔣介石說:“這不是官”——解讀蔣介石給胡適的一封信
  第七章祝壽風波:學者與政客之間的隔膜
   蔣介石借生日之際拋出“婉辭”
   胡適祝壽文章惹蔣“煩”
   且看政客的“祝壽”招術
   胡適和《自由中國》遭攻擊
  第八章三連任的漩渦:胡適反蔣三連任
   胡適給蔣介石提的四點意見
   “憲法”是蔣介石連任路上的障礙
   關于投票記名與否的爭端
   蔣介石:于無聲中修“憲”
  第九章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胡適和《自由中國》的淵源
   不組黨,但鼓勵雷震組織一個反對黨
   愿為雷震出庭
   和蔣介石就雷震案談話
  第十章晚年:歸于寂靜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王志維談晚年胡適
   以“革命”的名義獨裁到底——蔣介石的晚年
  第十一章蓋棺:難以定論
   結語:當學者遇上政治
   附錄1
   附錄2
   參考文獻   蔣介石的發(fā)跡史
     在介紹胡適跟蔣介石未曾謀面之前發(fā)生的這場交鋒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蔣介石的發(fā)跡史和1928年之前胡適的經(jīng)歷。
     在中國現(xiàn)代政壇上,蔣介石(1887—1975年)曾經(jīng)是一位聲名顯赫、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出生于浙江奉化縣溪口鎮(zhèn)的一個鹽商家庭。生母王采玉是父親蔣肇聰?shù)奶罘。在奉化蔣氏家譜上,蔣介石的名字是蔣學泰,上學時的名字叫蔣志清。“介石”原是他1912年辦刊物時使用的筆名。1918年到廣東投奔孫中山之后,他才正式起用蔣介石這個名字。“介石”,出于《易經(jīng)·爻辭》:‘價于石,不終日,貞吉。”
     蔣介石童年性格頑劣,經(jīng)常惹禍,所以自撰一副對聯(lián)刻在母親墓前,寫的是:“禍及賢慈,當日頑;谝淹;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他9歲喪父,一門孤寡,常受吏胥勢豪欺凌脅逼,荼毒之菩,難于言表。
     青年時代的蔣介石主要在私塾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1903年至1906年,他先后人縣城鳳麓學堂,寧波箭金學堂,奉化龍津中學,多少涉獵了一些新學。19歲那年,因身受土豪劣紳之害,萌發(fā)了學習軍事的念頭。
     1906年4月首次東渡日本,因無清政府陸軍部保送資格,未能進入軍事學校,僅結識了陳其美等革命黨人。
     1907年夏考入“通國陸軍速成中學堂”(即保定軍校)。在這所中國最早的正規(guī)軍校里,蔣介石主修炮科,同年冬經(jīng)考試成為留日習武人選。
     1908年3月,蔣介石進入日本東京的振武學堂——這是清政府為留日學軍事的學生設立的陸軍預備學校。同年夏,經(jīng)陳其美介紹加入反清革命團體同盟會。
     1910年11月下旬蔣介石以士官候補生的身份到日本陸軍第13師團野炮兵第19聯(lián)隊實習,豐富了軍隊的生活、管理、訓練知識。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前,蔣介石秘密回國參加起義,在杭州組織先鋒敢死團,并于11月4日發(fā)動起義。11月7日杭州宣告光復,蔣介石升為滬軍第5團團長,維持上海治安,成為立有戰(zhàn)功的軍事強人。“二次革命”失敗后,蔣介石積極參與了反袁斗爭,多次亡命日本。
     1917年7月,孫中山為了發(fā)動護法北伐,南下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并于9月1日出任大元帥。蔣介石出謀劃策,予以支持,先后呈遞《對北軍作戰(zhàn)計劃》《今后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這兩份軍事計劃受到了孫中山的重視。1918年3月15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出任粵軍總部作戰(zhàn)科主任。
     回顧蔣介石的政壇發(fā)跡史,不能不涉及江浙財團。
     江浙財團以‘南三行’(即浙江興業(yè)銀行、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和浙江實業(yè)銀行)為核心,控制了江浙一帶的工商業(yè),其主要人物有張靜江、虞洽卿等。張是浙江吳興南潯鎮(zhèn)的巨富,虞是浙江鎮(zhèn)海’龍山出生的買辦。關于蔣介石跟張、虞二人的交往以及他在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活動,過去發(fā)表的回憶錄和野史中多有涉及,但往往粗疏謬誤,不足征信。據(jù)《孫文等上北京政府農(nóng)商部呈文)×原件藏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創(chuàng)辦上海交易所原是孫中山、虞洽卿、張靜江、戴季陶等8人的倡議,表面陳述的理由是為大宗物產(chǎn)交易提供適中的價格標準,避免各業(yè)商人任意買賣,造成市場混亂,同時也防止外國經(jīng)紀人自由操縱市場,“病商病國”,實際上是想以盈利所礙資助革命活動。所申報的業(yè)務范圍除證券交易之外,還有花紗、金銀、中外布匹、油類、糧食。該交易所于1917年月22日正式向北京政府農(nóng)工商部提出呈請。
     1918年,蔣介石奉孫中山之命與戴季陶、張靜江等參與籌辦,先后成立過友愛公司(資本由蔣介石墊付),茂新公司(由陳果夫、朱守梅出資),恒泰號(與張靜江等17人合資),但經(jīng)營大多虧本。1919年6月27日,農(nóng)工商部準予吸收日資合辦。1920年2月1日,交易所正式成立,公推虞洽卿為臨時主席,蔣介石的同鄉(xiāng)友人周駿彥為監(jiān)察人,張靜江為候補理事。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始營業(yè)后,半年內盈利50余萬,鼎盛一時。1921年5月31日,張靜江等人又合資創(chuàng)辦利源號經(jīng)紀人營業(yè)所,在30股中蔣介石占了3股。蔣介石的個人證券活動大多以大虧本告終,因而使他認識到奸商心計險惡,同人利己忘義,民族資本困境重重。但在北伐戰(zhàn)爭和“四一二政變”中,蔣介石得到了江浙財團的資助;也可以說,蔣介石后來是被江浙財團推向了政治中心。
     P2-4





上一本:深圳口述史 下一本:漢朝:被掩蓋的真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胡適與蔣介石的作者是陳漱渝,榮娜,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