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數(shù)十年地形與氣象相關領域工作的思考結晶,是從地形、氣象、基礎設施的角度出發(fā),對日本歷史作出的全新解釋,或是深入說明,或是推翻成說,或是揭開懸而未決的謎底,同時也準備接受來自歷史學家的挑戰(zhàn)。德川家康如何建都江戶,德川幕府的復仇史,江戶的建設史,日本的近代化變革史,京都、奈良、大阪、福岡的城市特色,在書中都可以找到前所未有的分析和結論。 作者簡介: 竹村公太郎,1945年生,橫濱人。1970年畢業(yè)于東北大學工學部土木工學科。同年進入建設省工作,主要從事水庫、河流工程事業(yè)的指導工作,歷任近畿地方建設局局長、河川局局長。2002年辭去國土交通省職務,現(xiàn)任河川水岸研究所代表理事及日本水研討事務局局長。作為一名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的活躍評論家,他從地形、氣象、基礎建設的角度考察日本與世界文明的變革,引起廣泛關注。著有《土地的文明》《幸運的文明》(PHP研究所)、《透視本質的力量——環(huán)境、食物、能源》(與養(yǎng)老孟司合著,PHP新書)、《通過地形破解日本史之謎》(PHP文庫)。 張憲生,2000年獲日本東京大學學術博士學位。現(xiàn)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日本近世歷史與近世思想史研究,以及日語教育工作。主要著作有《岡熊臣:生活于轉換期的鄉(xiāng)村知識分子》(東京:三元社,2002年)、《黑船來航》(合譯,三谷博著,2013年)、《東亞近世歷史與思想的地平線》(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目錄: 第一章關原之戰(zhàn)勝利后家康為何立即返回江戶 與強大敵人的另一場戰(zhàn)斗 第二章信長為何要燒毀比睿山延歷寺 地形所透露的真實原因 第三章源賴朝為何在鐮倉設立幕府 日本歷史上最小的都城 第四章蒙軍最終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濕地挽救了日本 第五章半蔵門真的是后門嗎 德川幕府百年復仇(=1\*ROMANI) 第六章赤穗浪士的復仇為什么能成功 德川幕府百年復仇() 第七章為什么德川幕府要毀掉吉良家 德川幕府百年復仇(=3\*ROMANIII) 第八章四十七浪士為何被埋葬于泉岳寺第一章關原之戰(zhàn)勝利后家康為何立即返回江戶與強大敵人的另一場戰(zhàn)斗第二章信長為何要燒毀比睿山延歷寺地形所透露的真實原因第三章源賴朝為何在鐮倉設立幕府日本歷史上最小的都城第四章蒙軍最終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濕地挽救了日本第五章半蔵門真的是后門嗎德川幕府百年復仇(=1\*ROMANI)第六章赤穗浪士的復仇為什么能成功德川幕府百年復仇(=2\*ROMANII)第七章為什么德川幕府要毀掉吉良家德川幕府百年復仇(=3\*ROMANIII)第八章四十七浪士為何被埋葬于泉岳寺德川幕府的百年復仇(=4\*ROMANIV)第九章為什么德川家康進入江戶之后要開鑿小名木川控制關東的策略與高速公第十章怎樣確保江戶百萬人口的飲用水被遺忘的水庫——溜池第十一章吉原官營妓院為何搬遷江戶水利工程故事第十二章誰是真正的最后一任“征夷大將軍”最后的“狩獵者”第十三章江戶“無血開城”為何能夠實現(xiàn)船只形成的日本人的一體感第十四章京都為何會成為都城都市繁榮的絕對條件第十五章孕育了日本文明的奈良為何衰落交流之軸與都市的繁榮第十六章大阪為何缺少綠色空間統(tǒng)治者的城市與庶民的城市第十七章脆弱的土地福岡為何能成為大都市漂流民的最終歸屬地第十八章兩次遷都為何發(fā)生遷都不可避免之時作者用權威的檔案將我們的歷史常識成功地顛覆了,很有趣,很好玩。——日本暢銷書作家養(yǎng)老孟司日本的土地基本上是人為而成的,所以日本的歷史可以在土地中發(fā)現(xiàn)!毡局┪飳W家、作家荒俁宏廣重的驚嘆 品川是出了江戶后的第一處驛站。與我所料的一樣,品川驛站的構圖與神奈川驛站十分相似。圖13-2就是描繪了第一處驛站的《品川日出》。神奈川驛站描繪的是傍晚的情景,品川驛站則描繪了早上迎接太陽升起的情景,旅客們匆忙出發(fā)趕路。船只正揚起風帆起錨前往江戶。還沒揚帆的船中,船夫們在匆忙做著出發(fā)前的準備工作。忙碌的一天正要開始,清 晨品川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最引人注意的是畫中的如云船只,幾乎擠滿了品川海灣。在江戶市內是看不到如此多船只的。出了江戶,到了品川、神奈川,眼前才出現(xiàn)這么多船只。 有這么多船只前往江戶嗎? 此時廣重內心大概十分吃驚吧。 廣重在“東海道五十三次”中畫出了生在江戶的人們的驚訝。對他們來說,踏上東海道之旅后首先感到驚奇的就是這些船只。廣重為了強調這種驚訝,在描繪品川驛站與神奈川驛站時采用了同樣的構圖. 擁有共同物資的日本人 19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江戶需要龐大的物資供應。全國各地的大米、海產品、木材、特產以及工藝品等每天絡繹不絕地運往江戶。居住在江戶的各地大名領主們把地方領國送來的各類物品換成錢。各地的商人們?yōu)榱藵M足江戶張開的胃口、無盡的消耗與好奇心,把天下各類物資送往江戶。 不僅外地前往江戶的船只如此,由江戶出發(fā)前往全國各地的船只里也滿載著衣物、裝飾品、浮世繪、每天發(fā)行的小報和工藝品。 全國各地的物資匯集到江戶,在江戶混合交匯,再由江戶向全國各地發(fā)出去。江戶就是日本列島的攪拌機。 江戶時代的260年里,生活于日本列島的人們享有共同的物質文明。 日本列島被分割的土地 日本是一個南北狹長的列島。從北海道到九州就有2000余公里。不僅是南北狹長,列島中央還有一道縱列著的脊梁山脈。大大小小的無數(shù)河流發(fā)源于這些山脈中,流向太平洋與日本海。日本各地被海峽、山脈與河流分割開來。 人們在分割開來的土地上開始種植水稻。稻谷易于長期保存,方便計量,可以代替貨幣與其他物品交換。不過,在日本列島種植水稻十分困難。這是因為適宜于水稻生長的季節(jié)只有4月至9月。必須在僅僅半年時間里收獲維持一年生活的財富。在種植水稻的季節(jié)里,或者高溫干旱,或者隨著大雨發(fā)生洪澇災害。 人們齊心協(xié)力開鑿水渠、引水灌溉,還要加固堤壩,防止洪水襲擊村落。 到了冬季,要進行大量為來年春耕做的準備工作。制作或者改良農具,編織草鞋與蓑衣,準備培育秧苗的肥料。人們開始種植水稻后,就再也不能離開耕作的土地,無論是日曬干旱還是洪水襲擊,無論是大雪覆蓋還是地震摧毀房屋,都一步不離地守住土地。在日本列島分割開來的一塊塊土地上,專心致志地種植水稻,一步不離地守住自己土地的人們,這就是近代以前的日本人。 然而,在這塊被分割開來的土地上,人們擁有共同的物質文明。是船運使這一點成為可能。 物品即信息 從北邊的北海道到南邊的九州,日本借助船運形成了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網絡。圖13-3是江戶時代主要港口與海運航線。物品就是信息。物品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上面承載、浸透著各地的歷史與文化。當人們手里拿著依靠船運從其他地方運來的物品時,就會欣賞與敬佩生產出這一物品的未曾謀面的創(chuàng)造者的智慧與文化。日本人生活于被分隔成一塊塊的土地上。不過,日本人擁有共同的物質文明,擁有共同的信息。 所謂他人,是指那些未能擁有共同信息的人。而伙伴就是指擁有共同信息的人。 所謂歸屬意識,并非十分難懂的概念,就是指對擁有共同信息的集團的歸屬意識。 在還沒有廣播與電視的江戶時代,被分割開的日本人由于擁有共同的物質文明,由此形成了對日本的歸屬意識。 船只孕育了歸屬感 19世紀后半葉,被歐美列強包圍的日本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危機。德川幕府采取了“大政奉還”行動,避免了日本的分裂。 “勝海舟與西鄉(xiāng)隆盛會談”抑制了武士們嗜血的沖動,保住了江戶這一信息中心。“大政奉還”與“勝海舟與西鄉(xiāng)隆盛會談”作為避免了日本國內分裂的重要事件,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然而,這兩件歷史舞臺上的耀眼事件背后,是什么原因產生了日本人的一體感?對這一點還無人提及。正因為有了日本人的一體感,也就是日本人的歸屬意識,“大政奉還”與“勝海舟與西鄉(xiāng)隆盛會談”才得以成功。形成日本人歸屬意識的基礎條件,就是運送物品與信息 的船只。
|